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内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内燥

来自搜狐网的图片

内燥是燥症的一个分类,症状为口渴咽燥,干咳,皮肤干燥,粗糙

基本信息

中医病名; 内燥

常见病因; 以津液损伤为病理基础

常见症状; 口渴咽燥,干咳,皮肤干燥,粗糙

性质; 燥症的一个分类

基本信息

内燥:吐泻汗下过甚,或热病久而伤津或久病致精血耗伤均可形成内燥。表现口渴咽燥,干咳,皮肤干燥,粗糙,毛发干枯不荣,大便秘结,舌苔薄而无津,脉细涩,治宜润燥。

燥症的一个分类,燥症分为外燥和内燥。

内燥产生的机理

内燥为内生五邪之一,以津液损伤为病理基础。凡能消耗津液的各种原因,皆可导致内燥,但内燥的产生,主要有因热、因寒两方面的原因;此外,根据其损伤的程度,又有伤津、伤血、伤阴精的不同,但总以津液精血枯竭而成燥。

内燥的成因

热灼津液,津伤成燥。内热之起,或因饮食不当,过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以致积热内蕴,热灼津液而致燥;或因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热,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郁热郁火消灼津液,内燥由生;或因气机不利,气滞血瘀,瘀血内阻,气血不行,气血郁滞而化热,以致津液内伤,失于布散,肌肤脏腑失养而致燥。由于五脏皆能生热生火,故内燥因于肺热者,多伤肺津,甚至肺阴不足,则燥起于上;胃热胃火必耗胃阴,燥由中起;心火炽盛,劫烁心阴,耗伤心血;肝经郁热郁火,内耗肝阴,而上灼心血,下耗肾液;肾家火旺,先耗肾液,上蒸则诸脏阴液皆受其灼。由此,可致五脏内燥峰起,而病之根本却在五脏精血津液亏耗。所以说,内燥以津液阴血耗伤为终结。

寒凝气机,津凝不布致燥。寒为阴邪,性主收敛,寒自内生,必是阳气不振,气化失常,气不布津,津液因而凝滞,失于滋润濡养之职,内燥因此而生。《金匮要略》所记载的肺中虚冷,气不化津,使肺失濡养,肺叶干燥枯萎,就以肺气虚冷开始,以肺燥失润为结局。

内燥致病的机理

肺燥津伤。久病肺疾不愈,热烁津耗,肺失润降,宣降失调,脏腑肌肤失养,咳嗽或喘促,气短,干咳无痰,口燥咽干,鼻燥不利,或渴而多饮,舌红,苔黄燥,脉数。

肺虚凉燥。肺气不足,肺阳受伤,肺气虚冷,气化不利,津液不布,不但肺叶失于润养而干燥枯萎,肌肤筋脉亦失濡养,呈现一派干燥枯涩之象。

阴虚为燥。大病久病,阴虚未复,或久病失血,阴血亏虚,不能滋荣,以致肌肤干燥,皴裂作痒或疼痛,肌肉消瘦,五心热甚,咽干口燥,大便燥结,脉细而涩。

津枯肠燥。大肠主传导化物,又主津液。津液耗伤,肠道失润,传导失常,以致大便燥结不行为特征。常见病机有两方面,一是饮食失节,燥热内盛,或素体阳盛,热郁伤津,津伤肠燥;二是热病之后,津液受伤,而余热留恋不去,以致肠道失于滋润,传导因之不畅。[1]

参考文献

  1. 中医基础:内燥, 医学教育网 ,2019-03-20 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