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兴化府城隍庙

兴化府城隍庙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长寿街梅园路(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旧区旁),坐北朝南。创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弘治二年(1489年)初建正殿,万历十九年(1591年)建仪门,天启四年(1624年)建后殿。城隍庙自创建后历经宣德五年(1430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崇祯四年(1631年),和清代至光绪年间,先后由地方府、县官员和庙的主持负责维修或扩建。兴化府城隍庙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我省保存得最完整的明代古城隍庙之一, 是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中文名称 兴化府城隍庙

地理位置 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长寿街梅园路

占地面积 18市亩

景点级别 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间 明洪武三年(1370年)

目录

布局典故

(1)“屏墙”:屏墙竖立在外石埕南边,外石埕是庙前路的通衢大道。为了不让污秽不洁之物和犯禁忌的行人通过,诸如:运送粪便,出殡送葬行列等,凡属此类事物必须拐入屏墙背后的通道走过,以免触犯神明。因此屏墙不同于照壁(或照墙),它的功能是起遮挡作用,其建造时间据镌刻在仪门廊沿石柱上的文字记载:“万历甲寅年(1614年)主持杨大王官、郭稷募建大门,竖屏墙,砌甬道庙埕诸处。”另一种有趣传说:家住在庙前“铁树里”的陈经邦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他少年未出仕前每次路过城隍庙大门外时,供奉在正殿中央的城隍爷软身坐像,都得主动站立起来向陈经邦致意。此怪现象被“庙祝”(宫公)发觉后转告陈经邦的祖父,乃祖方知孙子日后必成大器,特地捐资建屏墙,并要陈经邦以后从屏墙背后小道通过城隍庙,免得麻烦城隍爷起立。 “屏墙”的造型,整个构筑物的立面为凸字形,中间正面墙宽约9米,高约6米。两翼墙一端接正面墙,另一端稍偏北,使两边翼墙呈八字形。翼墙宽约4米,高约5米。屏墙顶部用筒瓦砌压顶。基墙用二遍凿加工的条石砌筑,高约1.8米,上部用角砖砌墙体,除基墙,出盘腰线,4个角砖连墙礅为清水墙外,其它全部用线筋灰抹面。“屏墙”背面(南面)系城隍庙张贴“疏榜”的布告栏。 中间墙面的框池内壁,采用泥塑浮雕与水墨画相结合的组画;画一条在海空翻腾的神龙,龙首居左上方,应用高浮雕表现整个龙首及自龙口中吐出的一束水瀑,喷射向正中位置的“禹门石”。“禹门石”下部淹没在海浪中,龙尾在右下方,四条龙脚及几段半隐半现的龙身,则采用浅浮雕显示。凡龙鳞、脊鳍、海空乌云、海里浪花等,则用浓淡墨相间描绘和渲染,整幅画面非常生动,两边翼墙面分别用水墨绘“松鹤图”及“竹鹿图”。据传说:抹面纸筋灰里特地掺和糯米粥稀浆,故耐日晒、风吹、雨淋而不起壳。 (2)“庙大门”:庙大门自东至西为五开间。中开间较宽约5.4米,大门居中,宽约3米,高约4米。双扇庙门两旁置“抱鼓石”一对。内连“荷叶礅”旁开凿木门槛插槽,门楣上外伸两支六角形门簪。门额正中高挂立匾一方,上横书三小字为“兴化府”中直书三大字为“城隍庙”。庙大门南北进深两开门(约7米)隔墙居中分前后各半。前后廊沿各立元木檐柱两根,八角形石柱础。方整石板铺地。庙大门外廊东,西端两间为神龛,分别泥塑一尊相对而坐,约3米多高的“把门将军”坐像。将军身着盔甲,怒目圆睁。右手执剑,左手作有所指状,左边一尊有胡须,右边一尊较年轻无胡须。神龛前面垂挂黄布宝帐。二、四间廊沿石上设“木扦栏栅”一排,2米高。庙大门内东,西端两间为“宫公”住房。亦相对开门。庙大门与外石埕高差约0.45米,三级石台阶。与内埕高差仅0.26米(两步用一块条石,高0.13米)。外石埕的东北及西北遗存有旗幡杆石夹各一合。 (3)“前内埕”:前内埕东西宽约28;(至围墙边);南北长约15米。庙大门至仪门中间用方整石铺约8米宽甬道;两旁均为泥地。靠东面围墙建一座砖砌宝塔式的“字纸炉”,专供焚烧从各地运来被人丢弃的字纸及破旧书籍。靠西面围墙建一座同样的焚烧炉,命名“贡银炉”,专供焚烧贡银,纸钱,冥币。另凡做完“道场”撤下的用芒梗,竹蔑扎架,五色有光纸糊成的“亻夫使马”“武士”“男女侍婢”“锦缎架”等众多迷信品,只能放在泥地上烧(故两旁不铺石板)。 (4)“仪门”:仪门创建于1591年,已有四百余年了。其间也经过多次的修缮,至今还明显地可以见到维修时的加固措施,那就是在构架两边挑梁(悬臂梁)外伸端(檐檩下面)底下加固的那根上用方木柱,下用方石柱接合的支撑,顶住悬臂梁不下垂。 仪门面宽七开门,中开间宽5.2米,设中门,二、六开间各设东门及西门。两山墙及纵向中间隔墙为砖石砌体。七开间共用六榀三本落地木构架(前后檐各用六根元木檐柱)。前檐除中开间外,其余六间都建石栏杆(宋式单勾栏),后檐在二、三、五、六开间建石栏杆。仪门中门的南面门额上挂一块上书“看报应”的立匾。北面门额上挂一个长约2.6米,宽约1.2米的大算盘。据说:凡是经济纠纷帐算不清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到城隍庙借用大算盘,并在城隍爷面前算,就可以把帐算清。仪门的东门及西门原先也有匾额,但东门南面门楣上所挂的匾额最有意趣,匾上面用正楷书写“你来了吗?”四个字,据说是民国早期曾任过县太爷的朱唤醒老先生所撰。用白话文题句写匾额,当时是全国少见,兴化府独有的新时代产物。然其含义颇令人折服:据说:某绅士家中丢失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疑是仆人所为。但缺少有力证据,无法报案。故约仆人一同到城隍爷面前赌咒,因仆人文化较低,又崇拜菩萨,怕面见红脸城隍爷。他刚走到仪门自己就主动坦白是他盗窃。该绅士为了答谢城隍爷,特地敬送此匾,原打算书写“威灵显赫”四个字,请教于朱老。朱老先生建议书写“你来了吗?”不但通俗易懂,且可以让做贼心虚的“歹仔”胆寒,其含义是:“你来了吗?本城隍爷已久等你了。” (5)戏台:谈到本郡各地戏台,形式颇多;有固定的,临时搭建的,还有用砖石砌筑的简易戏台等。位于城隍庙中轴线上的木构戏台,为三面开口伸出式戏台,台面净宽约14米,前台深8米,后台深4米。不但设计巧妙,特别是中间3米宽的台面板为活动式结构(即演戏时放上搁栅,铺台面板。平时拆卸保管,使中央甬道通行无阻。可直观至屏墙)。而且规模宏伟,雕花装饰华丽。台柱四根用元木制作,台面高1.6米,台口净高约3.5米,歇山单檐屋面。另戏台三面挑梁端部加“垂筒柱”(自台面向上0.4米,下垂0.6米)。筒柱之间设雕花栏板,全部油漆彩画,其不足之处:后台没有化妆室和戏班宿舍。平时使用仪门的北半部统廊为之,若遇三个以上剧团同时演出,只好把两庑“十八司”也充作化妆室。 另在农历腊月“卅暝”,必定在此戏台上演“炉戏”,让躲债的人们彻夜在庙里看戏。因为债主不可以到城隍庙里向欠债人讨债。为什么称“炉戏”呢?含意是:人家卅暝在家里围炉,因为躲债,尔等只好在戏台前围炉了,故名“炉戏”。 (6)后内埕及月台:后内埕只有中轴线上一条铺石板的甬道(直通庙大门),两旁均为泥土地面,东西片各植两株荔枝。若自仪门东、西边门边内埕,必须从“十八司”前回廊通过。“十八司”与回廊之间有统长的“木扦式”栏栅。内埕南北长32米(包括月台),东西净宽约24米(包括甬道),即两庑廊沿石之间距离。“十八司”东边为莆田县城隍官厅,西边为仙游县城隍官厅(其余供十殿阎罗王及值班功曹)。 月台位于正殿下阶,高差约0.2米,东、西、南三面为二遍凿加工的条石砌围护墙,南面甬道设五级石台阶,两旁置垂带石,月台三面建宋式石构单勾栏。月台南北长8米,东西宽20米,是供道士们做“道场”的场所。月台中央摆放一只大铜鼎,两旁相对站立一位约1.2米高双手合十的铜铸童子。

建筑规模

整个城隍庙的建筑群和构筑物自南向北的序列为:屏墙、外石埕、庙大门、前内埕及甬道、仪门、戏台、后内埕及甬道、月台(正殿丹墀)、正殿、后殿。另正殿前东西两庑(十八司),正殿东边为如心社,右边为体仁堂,清同治及光绪年间地方人士在此设立慈善组织,在西边还建了道居、客寮、保管室及炊事房等。 位于城隍庙东侧约30多米处,原有一座“二忠祠”大门坦,大门朝南,向庙前路。门楣肚板上书“二忠祠”三字,但走进大门坦见到的却是自南至北的几幢民宅,却见不到“二忠祠”的原来建筑规模。更可惜的是“二忠祠”大门坦于2001年旧城改造时被拆毁[1] 。城隍庙西侧,原有一座陈氏“节孝祠”,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拆除,但祠堂大门前外埕西边的一株古榕树,而今被圈进医院门诊大楼前埕东侧。据记载:兴化府城隍庙原占地面积18市亩(换算为12,000平方米)。往昔的确颇具规模。而后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间,整个庙宇的建筑群被改作他用或改建为商业店铺等。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仅存受损的仪门及比较完整的正、后殿。近年来,经募资修复了正殿、后殿及仪门,新建了城隍庙大门,今庙貌焕然一新。2001年兴化府城隍庙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赈济习俗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梅园东路的兴化府城隍庙就人来人往,不断有信众前来捐米或捐钱。而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城隍庙把这些米和钱发放给困难群众。这一“赈济施舍”的陈瓒信仰习俗已经沿袭600年,如今还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城隍庙赈济的习俗由来要追溯到南宋末年,当时朝廷黑暗,蒙古军队长驱直入,大举南侵[2] 。兴化府腹背受敌,阔口里人陈文龙时任兴化府知军的状元,他奋起抗敌,誓死坚守兴化府,最后不幸被俘,但他绝食反抗,为国殉节,被誉为“福建的岳飞”,与文天祥隆名并峙。陈文龙的叔叔陈瓒也倾尽家产,组织义军,指挥家丁,巷战杀敌,惨遭元兵车裂,以身殉国。明朝时,太祖皇帝为弘扬陈氏叔侄护国庇民的赤胆忠心,诏令褒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爷,陈瓒为兴化府城隍爷。洪武三年,兴化府知府盖天麟在现在的梅园东路建立兴化府城隍庙。时隔600年,兴化府城隍庙已成福建省目前保持最完整的古城隍庙之一,并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陈瓒信仰习俗也成为莆田的一种特定习俗。这种信仰,彰显爱国精神主题,以赈济救助慈善活动为内容,凝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寓教于俗”的鲜活生动的文化形式和广阔的文化艺术空间,承载于节日庙会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