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关屯乡是安徽省颍上县辖乡,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正式成立,濒临淮河,东依半岗镇,北靠润河镇,西南与六安市的霍邱县隔河相望。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39746亩,辖7个行政村(由原14个行政村合并而成),199个生产组,88个自然庄。常住人口29100人(2017年) ,主要民族有汉族和回族。[1]

目录

历史沿革

安徽省颍上县关屯乡古时有"关州市"之称,是兵家战略要地。古时黄巢起义时曾在此"屯兵"数十万,还留有兵营古井数口,后人据此把此地称为"关屯";著名历史遗迹有传说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住过的"清凉寺"及其放马饮水的"歪歪井"等。关屯乡人民勤劳朴实、敦厚正直、勇敢淳朴、热情好客,具有典型的"淮北汉子"、"江淮淑女"的秉性。

经济发展

关屯乡地处沿淮行蓄洪区,著名的淮河防洪工程--临淮岗北副坝穿境而过,该堤坝即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结淮河两岸人民的交通要道,它使淮河天堑变通途,更加扩展了关屯未来的发展空间。沿淮河东岸自北向南有著名的孔、王、李三湾和邱家湖。关屯乡境内建有大小电力排灌站8座,总装机1425千瓦,基本实现旱涝保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全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广泛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玉米等多种农作物及各种蔬菜。行蓄洪区内有2万余亩天然草场,是发展循环养殖业的优质资源。

乡党委、政府立足于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方面实施订单农业,建万亩优质小麦基地和无公害优质水稻基地,着力打造反季节蔬菜专业村,采取公司加农户形式,发展有机农产品,培植专业市场;在养殖业方面,重点落实"十百千万"工程,计划在"淮河高科"项目基础上建立10个规模养殖场,100个规模养殖户,1000亩精养渔塘,10000头黄牛。并注重落实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观,成立专业养殖协会,促进了全乡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屯乡地处偏僻,人多地少,工商业基础相对薄弱,除粮食加工企业外,其它几乎是空白,但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该乡已制订全乡工业发展四年规划,计划通过招商引资等外引内联方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小集镇开发建设,大力发展集市贸易,扶持个私工商业,搞活商贸流通。针对该乡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较多的现状,加大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使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据统计,全乡外出劳动力达11000人,主要流入地为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大城市,从事一产和三产等行业,由于他们勤劳朴实,团结守法,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关屯乡成立较晚,基础差,底子薄,在全县范围内属欠发达乡镇,但乡党委、政府注重落实民生工程、注重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全乡落实农村低保补助900户,五保补助564户,并全部落实种养业补助扶持政策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免除政策 。 该乡有中学两所,在校生1500余人,教职工50余人;小学13所,在校生4000余人,教职工8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全乡建村卫生室14个,由香港农红十字会援建的乡卫生院成为乡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定点医院。

机构设置

关屯乡党委书记、乡长由何继武同志担任,两名副书记分别由乡人大主席姜传义和乡纪委书记何超宇同志担任。机关下设党政办公室和经济发展办公室,事业单位设五站一所,即:财政所、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村经济与统计服务站、乡镇事务站、土地与村镇建设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共有在职干部45名。体现了'小机构、大服务'的科学发展理念。当前,全乡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稳步发展,广大干群在乡党委书记、乡长何继武同志为班长的乡党委、政府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正在为建设和谐,美好新关屯而不懈地努力奋斗着。[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