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兰草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平昌县兰草镇地处大巴山腹地,位于四川省平昌县城西北,与巴州区羊凤、独柏和本县驷马坦溪、青云等乡镇接壤。全镇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56个农业社,5649户,23616人,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5165亩。镇政府所在地兰草渡位于巴河沿岸,有铁索桥、石拱桥横跨兰草场镇两岸,素有“水乡”之称。[1]

基本情况

兰草镇因沿河两岸遍生兰草花而得名,兰草更因历史上发生过著名的“兰草渡战役”而声名远扬。距达县火车站128公里,达县飞机场131公里。拟建的达巴铁路横贯全境。巴河把兰草镇一分为二,但有兰草大桥,似一条绢带系在巴河之上,使兰草镇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兰草镇山脉属大巴山系,巴河在境内流程31.3公里,境内有13条小溪,水资源十分丰富。该镇东与驷马镇、土兴乡接壤,南与该县坦溪乡相邻,西与巴中区的芦山、金碑乡相连,北与本县驷马镇交界。幅员面积95.2平方公里,折合14.28万亩。全镇辖19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95个村(居)民小组、有村(居)民10914户,42257人,其中农村(居)民户10500户、36567人,城镇居民户414户、5690人。有耕地面积26970亩,其中田16451亩、地10519亩,有农村劳动力17711个,其中男11513个、女6198人。14个镇属单位,有党支部27个、其中农村21个、机关单位党支部2个、学校党支部2个、有党员814名、有28条村道公路,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全镇有乡道路39公里、村道公路237公里。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5386万元,比上年增加13%。[2]

历史沿革

今兰草境地,禹(公元前四千多年)时属梁州之地,周朝为雍州之城;春秋战国时属巴子国境地;两汉分别属益州、巴郡(重庆)之宕渠县(今渠县土溪)和汉昌县(今巴中城关后改为汉兴县);南北朝时期属归化郡(今巴州曾口),梁武帝6年(525年)江口置平州县;564年平州县同昌县。隋文帝开皇元年又改同昌县为归仁县,当时兰草场属于江口所辖;北宋太足4年(968年)各归仁县后属巴州清化郡曾口管辖;明朝废曾口县,又为巴州管辖,直到清末,清末巴州下设乡,乡下设甲,兰草地区属四川省川北道保宁府巴州明山乡第二甲。

民国二年(1913年)巴州改为巴中县,县下设31个场乡。兰草、澌岸、坦溪、雷山四个场为一乡,兰草为乡所在地。

民国9年(1920年)实行防区制,县以下设区,区以下设团练局,局以下设团,团以下设牌,兰草属巴中县第二区(曾口区)澌、兰、坦、雷团练局管辖,下分五团若干牌。

民国15年(1926年)实行区辖制,巴中分14个区,区以下设团防局,局下设民团、民团下设甲。兰草属曾口区,澌、兰、坦、雷团防局,局址设在兰草渡场。兰草和雷山合为一个民团,下分十个甲(仅兰草境内)。

民国22年—24年(1933年—1935年)兰草建立区、乡村苏维埃政权,有兰草苏区,设兰草乡、金华乡。

民国24年(1935年)实行闾邻制。兰草为乡,下设10个闾。

民国25年(1941年)实行乡保甲制,兰草为一乡,名澌兰乡,乡公所设在兰草。民国34年迁到澌岸场,下设8个保。

民国35年(1946年)江口镇设役治局,改为平昌县,兰草地区属平昌第四区(驷马)澌岸乡管辖,一直到1950年。

1950年1月,澌岸、兰草成立维持会,维护社会治安;1950年4月,澌兰8个保,在县上派帮助下,成立农民代表会。1950年8月—兰草成立农民代表会,1951年8月兰草成立乡人民政府,下辖10个村。

1955年8月,兰草乡建立农业合作社46个,1956年并成1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1日兰草成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下设10个管理区,1960年管理区改为耕作区,下设88个生产队。1981年将兰草人民公社改为兰草乡人民政府。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将兰草乡改为兰草镇至2003年10月。2003年10月将澌岸乡人民政府撤去,整体并入到兰草,合并后重新建立兰草镇人民政府。2003年10月一直保持着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区域建制。

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巴中地区,把从原属达县地区管辖的巴中,平昌、通江、南江县分出归巴中地区,辖通、南、巴、平四县,兰草乡澌岸乡归巴中地区管辖。

2003年撤去澌岸乡建立兰草镇后,重新在兰草场建立了居委会,又在澌岸场将新民村与澌岸居委会合并,建立澌岸居委会。并将原来的16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95个村民小组。[3]

风景名胜

马王庙

位于里仁村8组,建于清朝中页,位于400多米高的山梁上。店内正殿塑有牛王、马王二神家,村民猪牛病了,便到此庙祈神消灾,因而香火兴旺。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反击国民党杨森部侯团犯境,获得大捷,敌人伤亡很大,由于庙子年久失修,1940年垮塌,已成平地。

神童庙

位于螺蛳村5组,清道光年间此地举人郭希如之二子郭友邦,年方十二岁,聪明过人。见其长兄郭安邦去保宁府乡试武举。苦苦哀求前往应试,及试郭友邦时,学院见他垂髻幼童。便允许他前进三步射靶,哪知郭友邦跑到箭靶射中红心。学院恼怒“只叫你前进三步,为何跑拢?”郭友邦答到“大人,只语其进也,不语其退也”。学院爱英才,破例取他为武举。这个年轻的老爷14岁夭亡后,葬到此地,修一庙,故名“神童庙”。

红碑

红碑位于丁家村十组的沙嘴地边,巴河上下船只过此地即可看见,碑座高2尺,碑高8尺、碑幅高1.5尺、碑宽4尺、金碑梁红色(文字无考),据传是里仁村为纪念赵芳贤(道教开拓者),于清末建成。1965年巴河涨大水冲倒,至今埋入沙中。

三佛山

位于三峰村中部,有三个山包拔地而起,山上松柏挺立,三座山峰脚下环抱一口堰塘,山下住着三户人家——洪家湾~~人们思维模式上有《洪炉点雪 剑胆琴心》之大气!从山上看去眼下一片绿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盛世景象!山峰远看如破土春笋,非常秀美。清末年间修建的这一座庙子于三峰上,名“三峰庙”,庙内塑有多座佛象,即是保乡邻人们幸福安康,生产丰收,牲畜长势良好!所以每年春秋两季,乡人要到这里来做“祈”“谢”会,庙内常年香火兴旺,异常热闹。一佛卧此终保平安兴旺。阿弥陀佛!且著名的三峰山下今人文兴旺,当地人们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在有限的空间里突出发展各类规模产业,积极搞好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畜牧养殖,积极搞好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各项经济正在党的引导下持续快速稳步发展。但1958年大跃进时期将此庙拆毁。四周青松翠柏掩映三佛,秀丽可观。是当地有名的名山!!

牟家梁

位于双柏村。清末民国初当地姓牟的(指当地发财人牟子亮、牟子军)兵强马壮,有钱有势,不仅在牟家梁霸占一方,而且在兰草渡也是地头蛇。素有兰草的“牟(木)砍不得”的流言。建国后牟子亮、牟厚生父子被人民政府依法枪决。现牟家后代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奔小康。

坟亭子

位于木阁村二组。是当地富户任存万(外号万难缠)生前给他自己修的一座大山(故墓),历时三年完工。竣工后大办宴席,要求里人挂匾作为纪念。当时,正好是私塾老师王养田在此设馆。任存万要塾师写匾,塾师一挥而就“鲁峙高风”。此碑至今完好无缺,石刻和书法艺术路人皆叹。

木寨子

位于姚家村5组和木阁村7、8组之间,建于明末清初。初建时全用木板、树条作栅栏用以防患。后于清嘉庆19年和清末两次扩修。四周用石条砌成,高4—5丈,东西两边修有坚固的石门,寨上建庙,四合院房舍,有六个殿堂,塑有10多座神像。建国前住有两个和尚,每年春秋,乡人在此祷祀,香火兴旺。民国13年当地塾师周新武在此作诗,写在庙内的哪吒殿粉壁上。

《木寨入景》

木寨山环八景优,天然形势言无踌。

石人庙内石凝语,水磨潭中水自流。

黑马追风扶双宝,青龙偃月旺荆州。

岭上金华飞宿雁,渡头兰草集沙鸥。

店名双柏客来往,权有五枝鸟去流。

要知此地名千古,不尽东林几盛游。

1964年寨上庙宇全部拆掉,庙基全部辟为耕地,现只存水池。

金鸭子、响水石、天生桥、墨龙石

位于梁桐十组的金鸭子石、响水石、墨龙石三面成三角形,两面相距5米。梁铜村5组的墨龙石与他们相距1公里。金鸭子石在一处高10米的石壁接近顶端处,出现一岩腔,长5米、深1米、高2米。在岩腔内另生一石,形似鸭子,头从右侧转向背身作游水状,全身呈黄色,故名响水石:有一尊大石的腹部凹陷一个长一丈许,高6尺、深3尺的狭槽,外宽里窄。人们经过其前,便能清楚地听到距200米的巴河扬渡滩的流水哗哗声,好象从石槽内发生,因而得名。天生桥在一处上陡下缓的石坡中出现一块较为平坦的地带,靠石壁屹立一天然石礅,向外相距4尺远又矗立一天然石礅,两礅高8尺,其上横靠一天然石条,长约1丈2尺、宽约4尺,组成一座石板桥,故称为“天生桥”。但由于内是陡岩,外是斜坡,从无人在此桥上行走过。墨龙石:是在一田坝里的三个田中分别露出一黑色石头,高达丈余,而且在一条直线上,人们认为是“墨龙三现”。民国时期,当地塾师邓老爷(名传才)曾作诗。

其一:洋渡响水金鸭叫,墨龙三现天生桥。

风吹七里兰草动,空山洞里宴盘桃。

其二:远看兰草万丛花,响水石山戏金鸭。

空山洞内有仙女,巴河扁舟乐渔家。

现墨龙三个头,响水石、天生桥全毁。

八台山

位于五枝村6、7组,山由下到顶其八层,相传三国“张飞夜袭巴州”曾在这里与严颜手下的守关部将较量,张飞胜,直驱巴州。

七里沱

七里沱在中仁境内,是巴河较长的平水沱,建有七里沱水文站,相传曾有冯姑(仙女)父女驾铁船到此沉没。在水枯清澈时,便可见河底有如船状的石头纹丝不动。

空山洞

位于里仁村7组,棕包梁下的半岩石上,下临巴河坦兰公路从洞脚下穿过,与乡政府相隔2公里。形成年代无从考查,现洞规模较大,空旷深远,有“雷山打饼空山鸣”之称。为周围几个乡所有洞之首。洞结构上可分为外洞和内洞。

外洞有两口可入,一入口在正面,另一口在右侧原普驼岩边,洞口均高于洞底,从正面洞口进入,经过天然形成三级台阶,每级宽约3-4尺,高4-6尺,每个台阶上有人工搭设的石梯直达洞底。从右侧进入,经两层天然台阶,十步石级便可入洞中。洞中成窟窿形,从洞底到洞顶最高处可达10米,最低处2米,最长点可达70米,最宽可达75米,整个外洞成规则的梯形,外宽内窄。

复修后的空山洞,正面有石门一道,直通洞内,石门左右两侧用条石砌成,坚固异常,门上造有敌楼,并设炮台,石门外另辟一径,近似甬道。自下而上约50余级可达空山庙,隔庙门3米处的左右两侧塑有土地和方丈,甬道尽头塑有韦陀神象。

空山洞傍山而建,庙门北向,东面以天然石壁为墙,其余三面皆为木料架设。会庙共四间瓦房,占地面积70平方米,庙门内第一间是客厅,教堂先生一年有3-5个月时间在此超度,中间是庙的正殿,殿上有楼,楼上靠东石壁上塑有观音菩萨及普陀岩,大小菩萨30余尊。

建国后,党和政府教育人民破除封建,解放思想。昔日在空山洞信教奉神的香主,也逐渐迷途醒悟,不再上当受骗了,广结善缘而生的尼姑赵洪珍,也在回园耕种自食其力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空山洞大批文物、古迹被红卫兵摧毁。

1971年4月,兰草区供销社在空山洞兴办一榨油厂,新修建厂房12间,因为亏本于1982年停办。

铁索桥与小河沟

铁索桥始建于1985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是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如今已建成的石拱桥在铁索桥的上游,站在铁索桥桥上可以眺望河岸美丽风光,也是当地居民休闲乘凉的好去处。

小河沟在铁索桥的下方,由于常年流水形成,沿岸的沙石与绿油油的森林草地风光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喜爱画画的学生来此写生。但如今有私人开采河中沙石,导致此处风景渐渐消失……

然而,在2011年9月17日凌晨,兰草镇遭遇160年一遇的洪水,水位漫过警戒线7米,上千居民房屋进水。次日清晨,上游冲下来的采砂船两次强烈撞击与拉扯,铁索桥最终被冲毁,仅剩下残留的废铜烂铁被搁浅在岸边,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同时兰草大桥也遭受严重的损坏,整座桥仅剩下桥拱,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生产生活。

产业招商

兰草镇平均海拔350米,气候宜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充足,生态优美,物产丰富,发展绿色经济前景广阔。境内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红薯、马铃薯。盛产蚕茧、花生、水果、大豆等。出产名贵花卉兰草花,品种繁多,现已成立有兰草花协会,产品远销云南、重庆、成都等省市。养殖业有猪、牛、羊、兔、鸡、鸭、蜂、鱼等。境内水力资源蕴藏丰富,现建有小型水电站一座,大型电站——兰草电站正在规划立项之中。森林覆盖率达45%,风景优美,特别是境内高坑河两岸森林茂密,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兰草镇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努力发展“三大经济”,奋力实施“三大产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全镇新培育了五枝、梁铜千亩水果基地,梁铜、螺蛳、丁家等千亩水稻制种基地,老河沟千亩水产养殖基础,丁家、里仁等千亩蚕桑基地,中仁玉皇阁200亩九叶青花椒基地,长岭观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等产业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带动辐射了群众,建立了无公害水果协会、中药材协会、生猪协会、小家禽协会、水产养殖协会等农村专业协会,走出了一条“公司加协会、协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之路。

交通设施日臻完善,全镇基本形成“主干畅、环线通、内连千家万户、外连大市场”的交通网络,实现了出境干道硬化,镇所在地到县城只需20余分钟时间。同时内河运输可通行至平昌县城。通讯发达,1000余门程控电话覆盖乡村每个角落,手机处处可通。场镇建设功能配套,水、电、路灯、街道硬化均具备,新开发的江北新区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充满了无限商机,更是投资办厂的理想场所。

城镇建设。投资280余万元硬化兰草、澌岸场镇街道5000余米,安装路灯71盏,新建可容纳800个摊位的农贸市场一个,车站一个,栽植绿化树800余棵。

希望小学。争取市新华书店在兰草镇双柏村捐资30万元新建希望小学一座,解决了双柏村300余学生上学难问题。

交通建设。投资380万元,于1998年动工,在巴河建石拱大桥一座,解决了巴河两岸交通不便问题,人称乡镇巴河第一桥。投资40万元,于2004年5月动工新建五(枝)-米(粉)公路,全长5.5公里,新建涵洞39个,小型石拱桥一座,结束了兰草、澌岸两地不通车的历史,解决了澌岸四个村7000余人出境不畅的问题。投资50余万元,全面整治乡村社公路280余公里。[4]

当今名人

夏长光,男,兰草镇民主村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现任巴中市驻西安联络处主任。夏长光与70年代外出务工,在西安承包啤酒厂建设工程,通过近20年的拼搏,在西安已有上千万资产,虽然自己致富了,但从未忘记回报家乡父老乡亲。

罗传俊:1963年生,平昌县兰草镇人,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西华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进修班结业。1983年参加工作,中学高级教师、主任编辑。1983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平昌驷马中学校团委书记、教导主任、副校长,1997年后历任平昌县政府秘书、科长、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2005年至今任平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是巴中市作家协会委员。曾获平昌县“优秀青年”、“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四川省第二届“星星火炬”奖章,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5篇,编写有《写作例话》、《高中作文新题指导与示范》等多部著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