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六角楼,楼阁名,原名"太宇亭",本是甘棠崔家镇守月弯河风水的村口亭,配有锁桥、钥桥各1座,并有铁链和石桩栓锁。

崔姓历史上多出高官,内供魁星菩萨(即文昌帝君),以期族中子弟承续祖风而点斗中元,故又名“文昌阁”,成为文人聚会之地。又是风景亭,与甘棠老街鳞次栉比的坊、庙、祠、楼毗连,成为崔家古典建筑群的“龙头”。

坐落于黄山市(原太平县)村口太平大道旁,又是挚友叙阔、亲朋话别的场所。是楼典雅而潇洒,华美而宜人,透射着古典文化凝重而柔和的内涵。[1]

目录

建造历史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崔宪按参加北京皇宫修建的太平艺师毕昌带回的图样捐资修建,八角;17块青石浮雕则出于青阳—艺师之手。因毁于火,明崇祯四年(1631),崔应兆重建,改为六角,俗称“六角楼”。清嘉庆八年(1803)、光绪八年(1882)、民国初年均重修。

1981年、200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黄山区人民政府拨款大修。

1984年7月黄山市(原太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结构

六角楼是一座重檐围廓式楼阁,3层,通高23米。台基高1.68米,直径10米,占地70平方米。全楼以木构为主,不施斗拱,利用梁头加斜撑承挑檐檩。

楼门东向。第一层外门为栅栏式,9级石阶,一对石狮守护边旁。栅门两侧嵌“八骏图”青石浮雕。檐角下6根花岗石方柱间嵌有其余15块浮雕,为“太白访贤”、“喜鹊登梅”、“松鹤延年”等。图案古朴生动,雕刻圆润流畅。

柱与墙体围成回廓。柱间小额枋可挂宫灯,墙上沿砌有内额枋,画有荷花、鱼、龙、丹凤朝阳等图案,其下开有圆形字窗。进密门,迎面为木制照壁,照壁柱直贯楼顶。

第一层由花岗岩砌成台基,高1.68米,四周石栏嵌有17块青石浮雕,有山水人物、飞禽走兽,图案极为工致。楼身由花砖墙和圆形于字砖窗组成,每面墙上有砖砌彩绘假梁,图案为荷花爱黄、丹凤朝阳等。二、三层均有木雕花栏杆。二层小回廊长22,、米,宽0.58米。有四个长方形窗和一个月门,月门四周彩绘福寿双钱角花:三层楼顶有藻井,彩绘牡丹、福禄、花卉疏果和龙。楼顶为釉陶制葫芦瓶,高2米,三层六面屋脊共有72只脊兽。每层檐角悬挂风铃。

照壁后有19级木梯上通第二层。二层东面圆门,门两侧绘有福寿双钱角花,西为照壁,其余四面墙开有4扇长方形窗。回廓围以“田”和“工”字花形组成的木制栏杆,照壁后20级木梯通向三层的小门。三层东为正门,西照壁,门两侧上方悬装挂落,其余三面墙开有三扇长形方窗。回廓围有菱形花纹木制栏杆。楼顶藻井绘双龙戏珠、蝙蝠、花卉等图案。

全楼外观挑角飞檐,渐高渐收。3层18条脊饰有麒麟、天狗、天马等瑞兽,翘角嵌鸱尾,悬有风铃。楼顶装1米多亚葫芦形陶刹,直插苍穹,与全楼形成展翅冲天,直干云霄之势。 楼上每层楼门原均悬有匾额。第一层“云衢直上”,祝愿青云平步;第二层“更上一层”,祝愿步步高升;第三层“拱秀”,饱览满眼秀色。顶层照壁上有“光照微垣”纸贴横披,下供魁星,祝愿前程远大[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