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次轮回投胎报复冤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六次轮回投胎报复冤家
圖片來自六图网

六次轮回投胎报复冤家,她只害你一次,而你却报复了她六次,这还不行吗?如今她已然能懊悔,而且要替你做积德行善,你也应当清除这条怨结。你没听人家说,‘冤仇宜解不宜结’?如今你还想害死她,这样对于你本身是有害无益的。如今你也该为自个的将来计划计划了吧!莫非你甘愿生生世世堕落在畜生、地狱道里遭受痛苦吗?

原文

曾经有一个人,爱人成婚好几年,他们一向渴望着有一个儿子。分外老公等得最着急,为了生子,他就又娶了一个小妾。因为经过太太的赞同,所以小妾是接回家里同住的。过了不久,这个妾真的生下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孩子,老公快乐得很!自此,对姨太太和小孩分外保护,而把大太太就搁冷下了。

正本大太太看见姨太太进门,已视为眼里之钉;况且如今老公对姨太太和孩子愈加宠爱,当然她是十分吃醋。但是在老公的威严下,她也百般无奈,只好趁着老公不在的时分,才敢向姨太太泄泄恨、出出气。但是这种时机很少,因而,她的敌视越积越多。 有一天,恰是这个小孩过一周岁的时分,太太就趁着小姨太太不在的当儿,从头上拿下一支金钗,从小孩的头上插了进入。这件工作,她做得很隐密,没有人知道,虽然这孩子一向哭个不息,但是没有人发觉。因而,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总算发高烧而夭折了。

自个亲生的儿子,又是长得那么心爱的孩子,一旦死去,谁不痛心?姨太太对这俄然发作的意外,感到悲切痛苦万分!孩子死去已有一个月,但姨太太的方寸已乱,每天泪如泉涌,最终总算病倒。

老公对儿子的早夭,当然也十分怜惜,但是他对比看得开,他认为人既死不能复生,哭有何用!但是许多近邻亲属都说:小孩的俄然逝世,必定有缘由,因而劝他开棺验尸。公开咱们猜得不错,在查验往后,发现小孩头上有一支三寸长的金钗。这使小姨太太愈加哀思,她知道孩子是被害死的,心里又是恨,又是痛,总算,她宣告誓词,一定要报仇,否则死也不暝目!

后来,小姨太太请教一位婆罗门,怎样才干报复?那个婆罗门告诉她,假设持了斋戒,就可以满愿。小姨太太爱子的心愈切,报仇的心也愈急,她真的受持斋戒,不久,这小姨太太因郁闷而与世长别了。

这时,正好大太太受孕,她快乐格外:眼里钉既已拔去,自个的受孕又能添加老公的爱情,她欢欣不已!过了不久,大太太生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全家都疼得如心肝宝贝。但很意外的,女儿到两岁的时分,也呜呼哀哉!

这意外的冲击,使她哭得起死回生!但是,人已死了,又有啥方法?不久,大太太又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养不到三岁又夭折了。这样一连生了六个小孩,最大的养不到七岁就逝世。爱儿的早夭,是令做爸爸妈妈的最痛心的。十几年来,大太太被爱子夭折的痛苦,折磨得瘦弱不堪,一起在她的心里,也成为很消沉。从此,她每天把自个关闭在房间里,不愿和外面的人多触摸。

有一天,遽然来了位比丘,说要找大太太。起先她不愿出来碰头,后来因比丘说有要紧的事相告,才出来碰头。比丘一见她,就问道:“你记住早年死去的那个姨太太吗?她是怎样死的呢?还有她那一周岁的儿子,是怎样死的呢?”

这意外的问询,令大太太惶悚不安,全身颤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因而她痛苦羞愧地说出小孩夭折的缘由,而且央求比丘救救她。比丘告诉她六个孩子的早夭,就是那姨太太的冤魂来投胎,故意害她遭受痛苦;如今要清除这条怨结,比丘叫她到寺院里去做积德行善;消消自个的业障。

第二天,大太太遵照比丘的叮嘱,一大早就启航准备到寺院里去。刚走到半途,遽然发现一条毒蛇,正张大嘴巴,很快地游到大太太的身边,她吓得昏倒曾经。万幸的是,那个比丘现已赶来;对毒蛇说道:“毒蛇呀!你应当满意了吧!你想想,她只害你一次,而你却报复了她六次,这还不行吗?如今她已然能懊悔,而且要替你做积德行善,你也应当清除这条怨结。你没听人家说,‘冤仇宜解不宜结’?如今你还想害死她,这样对于你本身是有害无益的。如今你也该为自个的将来计划计划了吧!莫非你甘愿生生世世堕落在畜生、地狱道里遭受痛苦吗?”

比丘的话,毒蛇好像很了解,它垂下头,悠然地游走了。大太太醒来时已看不见毒蛇,比丘才把方才的表象讲了一遍。从此,大太太感到以往的过错,所以就跟比丘落发修道,晚年即深居山中,悔过曾经的业障。[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