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八峰崖石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八峰崖石窟

八峰崖石窟位于陇南市西和县石峡镇高灯村。石窟凿建于距地面160米的一处长约60米,高4米;15米的天然岩穴内,岩穴仅有一条依崖壁开凿的栈道与山梁相连。现存窟龛为唐代,各类泥塑造像70余身,壁画约50平方米,明、清碑刻5通。八峰崖石窟对于研究唐宋以来陇南地区民间雕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明清以来陇南地区佛教传播情况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2007年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八峰之中,有一相对高度约200多米的山峰,山腰有一高约15米,长约60米的天然洞穴。穴内原有殿宇14间,造像200余身。1960年因火灾,木建筑全部焚毁,现仅存残损造像90余身和部分壁画,明万历年间石碑一块,清代石碑五块。 八峰崖石窟共14龛,分上下两层,上层10龛,下层4龛。保存有宋、元、明、清的造像。特别是第10龛高约4米的明代弥勒佛,造像精细,神情生动,表情逼真,保存完好,可与麦积山周时作品媲美。八峰崖石窟,古称石龛。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从天水赴成县途中所作的:“……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苦云直竿尽,无以充提携。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石龛》长诗就是指的这里其中一崖高度约200米,山腰有天然岩穴,高约15米,深60米,称峰腰崖石龛。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579年经陇南入蜀由天水赴成县,途径此地作诗曰:“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步共梁齐。苦云直竿尽,无以充提携。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

评价

八峰崖石窟高崖岩壁上,仅有一线栈道可通。洞窟内原有石窟14间,造像200余尊。1960年因火灾,木建筑全部焚毁,现仅存残损造像90余尊和部分壁画,明万历年间石碑一块,清代石碑五块。始建年代无考,据窟内明代碑刻资料记载,明以前窟龛建造已臻完善。全窟14龛,分上下两层,上层10龛,下层4龛。据考证,窟中塑像和壁画大部分为魏晋时作的,属国家级文物。崇山峻岭中的八峰崖位于陇南西和县城东南32公里处的石峡镇境内,因有八座石峰而得名,与仇池山相望,登高俯瞰,群山间八峰突起刺天,飞崖凌空辟雾,故名八峰崖。早在1300多年前,就享有盛名。是谁悄然创造了这一艺术奇迹,仍是个谜。[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