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兔街茶(李天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兔街茶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兔街茶》中国当代作家李天永的散文。

作品欣赏

兔街茶

以属相为街期,一个被遗忘的茶乡——兔街,傍水而居的小镇,在哀牢山南坡一个三州四县接合部的地方。

过去,这里是南华经阿雄关进入景东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据生活在兔街古镇的一位老人介绍,旧时,运送货物的马帮到兔街歇脚的马匹有两三百匹之多。

夜宿兔街,这是一种灵性的选择。月照半坡,看老街,听窗下流水,品屋内香茗。

兔街河,当地人称七村河,景东段称瓦伟河,属红河流域红河水系,是李仙江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大理州弥渡县的湾水沟。

走过古茶林,听风闻香。从白天找到天黑,最后在哀牢山保护区白草山见到一棵野生古茶树——大理茶。大家站在枯叶没脚的斜坡上,用手机照明,一个挨着一个排队,轮换用双手抱树,却只围住树身的一半。我形容当时的心情,就是拜拜、抱抱。保护区工作非常到位,为防止野生古茶树受伤害,树牌是用两根不锈钢弹簧牵引安置在古茶树上,有编号和海拔,标注地理坐标。专家参照相同树种及地理条件,初步判断,这棵野生大理茶树龄在千年以上。

入林观茶,云雾涤心。千年野生茶树,有三大分枝,在临近古茶树的根部,青苔色泽翠绿,茎细如丝,毛发一样附着在这棵大理茶树干上,就像它的外衣,显得精致细密,充满生机。其间还有极少的附着植物石韦。

见到李正成、李忠林两位兔街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是走进兔街开展田野调查、了解兔街绿茶制作技艺传承的时候。旧时,兔街每个大队都有茶厂。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形成连片种植,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

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及哀牢山南麓山脉的影响,兔街长年温湿多雨,云雾缭绕。独特的气候优势造就丰富的森林资源,而兔街的海拔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凭借土壤、品质、味道的优势,兔街茶一步步走向远方。

兔街素有“茶叶之乡”的美誉,有四千多棵古茶树遍布全境,种茶、制茶始于清代,抑或更远。经过多年的发展,衍生出三个茶厂,被农业部门列为无公害茶叶和优质茶叶基地。小村茶厂生产的“银毫”茶和半坡茶厂生产的“云春碧玉”茶,多次在省内外评比中荣获优质茶叶品牌称号。

人工制茶过程,凭借娴熟的经验和手感,在火候、热度的有效把控上,更得心应手,对保证茶叶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批上市的茶叶都供不应求,但缺点是产量低。李正成这样说。要想制作完成鲜嫩匀整、色泽翠绿、条索光滑、净度纯好、汤色清碧浓鲜、香气纯正、色泽明亮、滋味醇厚的南华兔街绿茶,需要经过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每年约在3月20日开始采摘春茶,大约持续40天左右。阴天不采茶,选择晴天无露水时采摘。第一次采摘,采一芽;第二次采摘,采一芽一叶;第三次采摘,采一芽两叶。采摘回来的茶叶放入竹编簸箕中萎雕。为保证茶叶质量,严禁在太阳下晒。第二步是杀青。传统的杀青,燃烧木柴将铁锅加热至160度,白天锅底白,夜晚锅底红。将茶叶放入铁锅中,人工用双手上下翻炒,去除茶叶的腥味,凭茶叶的成色和味道,将茶叶从叶片状炒成卷曲条形。有微微茶香,颜色黄绿相间。杀青结束,放在竹编簸箕中摊凉降温。第三步是揉捻。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的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有重要作用。制绿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揉捻;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热揉以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绿茶的揉捻作业已实现机械化。传统的揉捻,将杀青后的茶叶放入竹编簸箕中,双手用力适中,成团状反复揉捻,按照轻揉、重揉的操作顺序。此工艺决定茶叶最后成型的模样。最后是干燥,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故此,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传统工艺采取天然晾干,约需一天,即可。

半坡、小村茶厂和三家村古茶林是爱茶人必须亲临之地,领略百年以上茶龄的茶林,也可亲手体验制茶的乐趣,最惬意的莫过于此山此水品此茶。

古树茶的味道,有花蜜之香,回味悠长。老作家邵春生先生在我的微信朋友圈留言:雾雨古茶树,泉水煮青茗。兔街新茶香,尽显三家情。 [1]

作者简介

李天永,彝族,云南南华人。鲁迅文学院民族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楚雄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南华县作协主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