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兔死狗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兔死狗烹
tù sǐ gǒu pēng

近义词鸟尽弓藏

反义词

出 处 :《史记

体 裁成语

属 于 :中性词

兔死狗烹是一个中国的汉语成语。拼音是tù sǐ gǒu pēng 野外的兔子已经被捕获完了,不再需要猎狗,可以将之煮来吃。常常用来比喻事情大获成功后,把有功劳的人抛弃或是直接杀掉。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兔死狗烹”和“鸟尽弓藏”虽然同样出自这一个地方,但意思却不同,因为在鸟尽的时候,弓是用来收起来的,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但狗的命运就不相同了,等到狗没有作用的时候,还会被主人烹来吃了,连性命都不保,这就是两者不一样的地方。

背景

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陶朱公,曾为越国鞠躬尽瘁,使得越国得以打败吴国,成为霸主。对越国来说,范蠡可是个大功臣,本来他是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是范蠡却没有这么做,他宁愿舍弃这些虚浮缥缈的东西,而自行引退,过着淡泊的生活。就在众人一片惋惜声中,范蠡又托人带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同事大夫文种,他劝文种也舍弃功名富贵,以免招惹灾祸。范蠡为什么会这样劝文种呢?原来,他早就看出越王是个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共享乐的人,所以他在信中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就是从信中这几句话引申出来的。

原文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1]

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越国争霸。一开始的时候,越国实力不足,被吴国打败,被迫向吴国求和臣服。越王勾践为奴三年,被放回越国。经过勾践十年卧薪尝胆,改革内政,整顿军务,任用大夫文种范蠡等人,国势逐渐变强,趁吴王与晋国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时,一举歼灭吴国,一雪前耻。吴王夫差弃城逃走,但是仍不甘心,在此期间多次向越国求和。当时的大功臣文种和范蠡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要一战到底,彻底歼灭吴国。

吴王夫差无奈,给范蠡写了一封信:“飞鸟被杀光了,弓箭自然得藏起来;兔子都猎光了,猎狗再无用处,可以杀来吃了;敌国灭亡了,帮助君主出谋划策夺天下的谋臣也就没了用处。两位为什么不让吴国存留下来,好让自己日后有个转圜的余地呢?”

文种、范蠡自然是忠心耿耿的待在越王勾践身边,并且一举将吴国灭亡。眼看大势已去,吴王夫差拔剑自刎。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举行所谓的庆功宴之时,发现大功臣范蠡没有到场,不知去向。勾践派人寻找,第二天在太湖边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于是人们就想当然的以为范蠡是投湖自尽。没过多久,文种收到一封信,上面写着:

“飞鸟被杀光了,弓箭自然得藏起来;兔子都猎光了,猎狗再无用处,可以杀来吃了;现在吴国已经灭亡,身为谋臣的我们再无用武之地。而且就越王为人而言,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安乐’。文种大夫至今还不离去,难免日后会招致杀身之祸。”

到了这个时候,文种才知道范蠡还活着,只是隐居在某个地方。对于范蠡的忠告,文种也不尽然,但是他也开始称病不上朝。日子久了,越王勾践就起了疑心。某一日,越王勾践来到文种家中探病,走的时候留下一把剑。文种仔细一看,剑鞘上刻着“属镂”二字,恰好是当年吴王夫差逼迫忠臣伍子胥自杀时所用的那把剑。自此,文种明白越王的意思,悔不当初。要是听了范蠡的话,何至于落得今天的下场。

无奈之下,文种只得拔剑自刎,遗恨终身。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意的范蠡,现在不知道在哪个地方逍遥快活呢!

视频

兔死狗烹

参考资料

  1. 兔死狗烹,好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