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克拉瑪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克拉瑪依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4個地級市之一,駐地克拉瑪依區。是國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和新疆重點建設的新型工業化城市。克拉瑪依地處準噶爾盆地西部,歐亞大陸的中心區域——泛中亞地區的中心區,是世界石油石化產業的聚集區。

克拉瑪依,維吾爾語意為「黑油」[1]。克拉瑪依是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市名源於市區東北角一群天然瀝青丘——黑油山。克拉瑪依是新中國成立後勘探開發的第一個大油田,於1958年建市,2002年,其原油產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中國西部第一個原油產量上千萬噸的大油田。2011年12月20日,克拉瑪依市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克拉瑪依擁有眾多旅遊景點,世界魔鬼城曾被評選為「中國最瑰麗的雅丹」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2017年,克拉瑪依市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2017年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排名第14。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8年,克拉瑪依市生產總值898.1億元,增長6.7%;第一產業增加值5.0億元,增長0.3%;第二產業增加值654.7億元,下降1.1%;第三產業增加值238.4億元,增長23.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克拉瑪依市位於東經84°44′~86°1′,北緯44°7′~46°8′之間,地處準噶爾盆地西部。西北傍加依爾山,南依天山北麓,東瀕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北部、東北部與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相接,西南與託里縣為鄰,南面與烏蘇縣、沙灣縣接壤。中部、東部地勢開闊平坦,向準噶爾盆地中心傾斜。市域東西最寬處110千米,南北最長處240千米,克拉瑪依市總面積7733平方千米,市區面積約16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270~500米之間。市區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公路里程313千米,飛機航程280千米。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被奎屯市隔開於克拉瑪依市南端,成為距市區150千米的「飛地」。

地貌

克拉瑪依市地貌大部分為戈壁灘,地形呈斜條狀,南北長,東西窄。

氣候

克拉瑪依市位於中緯度內陸地區,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寒暑差異懸殊,乾燥少雨,春秋季風多,冬夏溫差大。積雪薄,蒸發快,凍土深。大風、寒潮、冰雹、山洪等災害天氣頻發。四季中,冬夏兩季漫長,且溫差大,春秋兩季為過渡期,換季不明顯。累年平均氣溫為8.6℃。1月為最冷月,歷年月平均氣溫為-15.4℃,極端最低氣溫為-40.5℃,出現在1984年12月23日小拐地區。7月為最熱月,歷年月平均氣溫均在27.9℃,極端高溫曾達到46.2℃,出現在2004年7月14日烏爾禾區百口泉地區。全年日照以7月份為最多,達302.5小時,12月份為最少,僅99.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108.9毫米,蒸發量為2692.1毫米,是同期降水量的24.7倍。累計平均大風日數為64.5天,夏季炎熱日(≥35℃)年平均為27.6天,初霜一般在11月上旬出現,終霜一般在3月下旬結束,無霜期232.3天。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克拉瑪依的自然水系主要是河流水源和境內地下泉水。現存地表水有白楊河、克拉蘇河、達爾布圖河3條間歇性河流,湖泊有艾里克湖和小艾里克湖。

白楊河發源於額敏縣境內烏肯拉卡爾山的艾來斯奇山口,流經哈拉阿拉特山口,最後注入烏爾禾以南的艾里克湖。屬於高山融雪型季節河流。全長180多千米,在克拉瑪依境內流域長度45千米,平均徑流量為1.09億立方米。每年4至6月為洪水期,7至10月為平水期,11月至次年3月為枯水期。

克拉蘇河發源於加依爾山北麓,在克拉瑪依境內流域長度約40多千米。上游常年有水,進入百口泉沖洪積扇後為季節性河流。每年3至4月水量較大,最大流量12.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0.37億立方米。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河水可以到達百口泉沖洪積扇南緣的小艾里克湖。60年代後水量逐漸減少,80年代後河水到達阿(勒泰)---獨(山子)公路附近時因散流而被蒸發。

達爾布圖河發源於加依爾山南麓,為季節性河流。在克拉瑪依境內流域長度約50千米。每年4至6月有水,其餘時間多為枯水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0.168億立方米,洪水期最大流量12.3立方米/秒,河水流至百口泉附近時逐漸滲入地下。

百口泉水源位於克拉瑪依市東北,距離市區65千米,屬新第三系承壓水水源。由於受到克拉蘇河、達爾布圖河和白楊河3條河流的滲透滋潤,水資源比較豐富。1958年查明其儲水面積為565平方千米,水層埋藏深度25米,平均水層厚度15米,靜儲水量為16億立方米。1960年投入開發,曾為克拉瑪依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 1997年5月,克拉瑪依市正式開工建設引水工程。2000年8月,克拉瑪依河(引水工程)建成投產後,有效緩解了克拉瑪依用水緊張狀況,白楊河來水重新注入艾里克湖,艾里克湖湖面和百口泉水源地下水位得到逐步回升。市南部的獨山子區主要引用奎屯河水。

土地資源

克拉瑪依市全境大部分為戈壁荒漠,從南到北分布的土壤依次為棕鈣土、荒漠灰鈣土和灰棕色荒漠土,土中多含沙礫,土質低劣,境內不少地方土壤含鹽量很高。境內有自然林地約28100公頃,主要是胡楊次生林和荒漠灌木林。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由於生活用柴而砍伐植被,使林地面積有所減少。從80年代開始,隨着燃料和供熱方式的改變,再不需要砍伐植被作燃料,戈壁荒漠植被逐漸得到恢復,胡楊次生林和荒漠灌木林覆蓋率達3.5%。境內有天然草地約10.5萬公頃,其中牧草地約8.16萬公頃。草場質量較差,且由於地下水位下降和過度放牧,造成了草場逐年退化現象。

生物資源

克拉瑪依市境內野生動物主要有鵝喉羚(黃羊)、盤羊、野兔、狐狸、鼠、狼、蛇、蜥蜴、蟾蜍、野雞、野鴨、天鵝、麻雀、黃鸝、喜鵲、百靈、烏鴉、斑鳩等30餘種。野生荒漠植物主要有梭梭、紅柳、胡楊、半灌木的沙棗、枸杞、蘆葦等230餘種。

礦產資源

克拉瑪依的主要礦產資源是石油和天然氣。石油天然氣油層淺、儲量大,原油質地優良。分布狀況是橫向連片,縱向疊合,由多種油氣層系和油藏類型組成。主要分布在準噶爾盆地腹部、西北緣和南緣地區。其他礦產主要有天然瀝青和瀝青砂、煤炭、金絲玉、食鹽、石膏、芒硝、耐火材料、砂石等。其中天然氣瀝青和瀝青砂儲量豐富,瀝青地質儲量約2.5億噸。

石油資源

克拉瑪依市境內石油資源發現早,開採歷史長。20世紀初,有關獨山子原油、黑油山瀝青丘、烏爾禾瀝青脈的記述,已經出現於地方官吏編撰的方志籍和中外地質學家的著述中。1909年,新疆商務總局在獨山子鑽鑿第一口工業油井,開新疆近代石油工業之先河。1936年至1943年,新疆地方政府與蘇聯合作,在獨山子進行石油開採和煉製,獨山子進行石油開採和煉製,獨山子油礦成為當時與甘肅玉門、陝西延長齊名的三大油礦之一,原油年產量最高達到7321噸。1943年至1949年,獨山子油礦經歷了甘肅油礦局烏蘇油礦籌備處和新疆「三區」革命政府經營管理兩個時期,採油、煉油生產時斷時續,產量時起時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獨山子油礦僅有職工150名,2口出油井,日產原油3至5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創了新疆石油工業發展的新紀元。1950年3月27日,中國與蘇聯兩國政府簽訂《中蘇關於在新疆創辦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的協定》,同年9月30日,在迪化(烏魯木齊)成立中蘇石油股份公司。到1954年末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結束時,年生產原油48800多噸,有職工5500餘人,這批職工成為建設和發展新疆石油工業的骨幹力量。根據1954年10月12日中蘇兩國政府聯合公報,1955年1月1日,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移交給中國,移交後成立新疆石油公司。1956年7月1日,更名為新疆石油管理局。

克拉瑪依是新中國成立後勘探開發的第一個大油田。1955年6月14日,由8個民族36名職工組成的獨山子礦務局鑽井處1219青年鑽井隊,在技師陸銘寶、副技師艾山卡日·艾拜拉木帶領下進軍克拉瑪依,在距黑油山東南方向5.5千米處的1號井現場布置打井。7月6日開鑽,10月29日完井出油,標誌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揭開了新疆石油工業大發展的序幕。同年11月26日,新華社報道了克拉瑪依黑油山地區1號井出油的消息。此後,克拉瑪依油田經過50年代開發,70年代發展、80年代騰飛,90年代創新,取得累累碩果,2002年,原油產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中國西部第一個原油產量上千萬噸的大油田。2008年,新疆油田在準噶爾盆地全面完成「數字油田」建設,成為國內第一個數字化油氣田。

人口民族

截止2018年底,克拉瑪依市總人口(不含轄區內兵團人口)為449081人,其中戶籍人口307743人,暫住人口為141338人。男性人口233727人,占52.05%,女性人口215354人,占47.95%。按轄區分:獨山子區79661人,克拉瑪依區312034人,白鹼灘區51475人,烏爾禾區5911人。在戶籍人口中,少數民族77957人,占25.33%,漢族229786人,占74.6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78‰。居住着漢、維、哈薩克等38個民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