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光阴的故事(之二) (周晓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光阴的故事(之二)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光阴的故事(之二)》中国当代作家周晓霞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追光阴的故事(之二)

忆及年少时期,感受最深的就是苦和累,而能冲淡这种感觉的除了听书之外,就是阅读的美好时光了。

小时候,家里的藏书除了几本线装的小说和一本《新华字典》一本《现代汉语字典》外,就是一些巴掌大小的小人书了。那时因爸爸是教师,妈妈最初是民办教师,儿随母走,我和弟弟的户口自然随妈妈落在农村。父母白天要教书,不能像地道的农民天天日出而作有条不紊按步就班地耕作,所有的农活就只有抽早晚边角时间和每周六(那时没有双休日)像计件一样的完成,平时因为父母要备课改作业和免费给差生补课,几乎回家时都已万家灯火了,这就决定了我和弟弟得担起比纯粹的农家孩子更为繁重的家务劳动(别人家的大人天天干农活,自然没多少能落到孩子头上了)。忙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均不到十岁就学会了烧火煮饭洗衣服,挑水喂猪赶鸭子,跟大人一同栽秧打谷挖红苕,浇粪犁田掰包谷。在童年的字典里,很少能找到“玩耍”二字。爸妈或许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会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扣出些分分钱来时不时买几本小人书,带回家来犒劳我们的勤劳和懂事。每次当我和弟弟爱不释手地摩挲着略带粗糙的书纸,肆无忌惮地闻着散发着油味儿的墨香,津津有味地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时,一切的辛苦劳累便在那或是明月照人或是夜黑风高的环境下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的人物里烟消云散了。

尤其是当小伙伴们将我和弟弟围在中间,用羡慕嫉妒的眼神望着我们,外围的还踮起脚尖,脖子伸得像鹅颈子一样,看我们用手指蘸着口水慢条斯理饶有兴致一页页边读边翻着小人书时,咱俩似乎从灰姑娘小矮人儿立马摇身变成了白雪公主和帅王子,存在感爆棚啊,太拉风了!更可喜的是图书与日俱增,不知不觉中已有几抽屉了,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铁道游击队》《一双绣花鞋》《镜花缘》等等,五花八门品种繁多,虽然有些也看不太懂,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但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也给酸涩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韵味儿。更重要的是这是我和弟弟当时唯一可以炫耀的资产啊:家里来人来客我们会第一时间搬出几大箱图书供人翻阅,瞬间拉近宾主尤其是小孩之间的距离升温彼此情谊,冷淡疏离会迅速转换为热情洋溢如胶似漆,甚至分别时已恋恋不舍了。偶尔还大方地送别人两本,那就更是情深意长了哦;那本院以及邻院小伙伴们为了能一睹书容,经常主动热情争先恐后地帮着我们打扫兔圈猪圈,割割兔草猪草,抹抹包谷拣拣煤炭花儿,然后便可一人抱一两本小人书在屋檐下围成圈儿或是一字排开,如痴如醉的交换着看,看了过后往往会产生诸如是武松厉害还是鲁智深厉害、《岳飞传》与《杨家将》哪个更精彩、李向阳和刘洪谁更威武之类的争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争执不下悬而未决时免不了拳脚相加,武力解决,最后弄得抓痕累累两败俱伤也尘埃未定,双方赌咒发誓“哪个龟儿子才理你”呢,准备老死不相往来了,可过两天经不住小人书的诱惑,又都聚拢一堆好得跟亲兄弟一样了。这大概也是文学评论与争鸣之小人儿版本吧,呵呵!

后来图书摊在街上和城里应运而生:简易的由几根竹竿立着支起两边做支架,中间用麻绳之类的套成几排,把图书就一本本挂在绳上,一个架子可挂几十上百本图书。豪华点的就是木头做的简易书架,一本本图书斜放在木板上。摊前摆着些高矮不一的小板凳,交上一分两分不等的钱就可坐着看几本了。那时我最爱自告奋勇上街买豆油麦醋姜,钱纸蜡烛香之类的,偶尔能剩下几分钱,就可跑到图书摊前找自家没有的来看,好几次看入了迷,等到弟弟气急败坏跑来找到我,说家里等到豆油醋下锅,才立马丢下图书,撒开腿恨不得把双手也放下来跑,气喘吁吁到家看到爸爸吹胡子瞪眼的,赶紧放下豆油诚惶诚恐地跑到拳打不到脚踢不到的范围之内,勤快地做这干那,免过一顿“笋子炒肉”就是万幸。好不容易进城去姑妈家,我和弟弟也是看到图书摊就生根了样挪不开脚步。小人书就这样一直陪伴我到初中毕业,带来无限乐趣,最早拓宽了视野,爱好文学的种子也从这里开始发芽。遗憾的是几次搬家后大堆的小人书便难见尸首了,提前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小人书外,约摸是小学五年级时,妈妈偶然给我带回了本叫《儿童时代》的杂志,规格有四本小人书那样大,翻开书,我的眼球立马被里面的故事和画面吸引了,像钉子被磁铁吸住样难以拔出。妈妈告诉我这是别人订阅的,只能借我看一晚上。记得那晚我是挑灯熬到深夜把整本书看完,要求妈妈也给我订阅。但那时不是谁都拥有订书籍的资格的,爸妈认识邮政代办所的李阿姨,通过承包她家粪便的渠道(因她家是居民,没田土,粪便无处可用就只能花钱承包给农村人浇地),好不容易得到个人家让出的名额,才得以订上全年的《儿童时代》。只是从此后我便经常挑着她家的粪便穿过通街挑回一公里外的家中,为了读书也丝毫没觉浊臭和难堪,骨子里坚定地认为劳动光荣的,哈哈!阅读的喜悦全然替代了生活的艰辛,从那里面,我知道了《铁臂阿童木》《皮皮鲁和鲁西西》;读到了《阿Q正传》《祝福》和《童年》《在人间》;懂得了《茶花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时大多是连环画的形式展现的),感觉自己好像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而我的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诵读。

是《儿童时代》开启了我订阅之路,后来我读初中了,又央求妈妈为我订阅了《少年文艺》《作文通讯》等刋物,一有空我便会捧着书读,常被里面的华词丽句锦绣华章所吸引,就尽量地去熟读成诵,背不下来就把它抄下来,时不时拿出来重温记诵,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并且延续至今。记得数年前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时,深深地折服于他博古通今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痴迷那冷峻峭拔隽永深邃的语言风格;沉醉于他与众不同洞若观火的真知灼见,于是乎辛辛苦苦洋洋洒洒地做了很厚一本笔记,放办公室抽屉里,不曾想一夜小偷入室,将我的读书笔记本偷去当废品卖了,气得宝宝吐血,比被偷了金子还捶胸顿足啊,至今想起仍然心痛不已。之后读书笔记成了我重点保护的财产,那是我个人的百库全书。

这期间印象较深的还有:一次一个收荒匠经过院子,来我家讨口水喝,我无意中瞥见他箩筐里有几本《小小说选刋》,就情不自禁地拿起翻阅,没想到一翻就被书中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当谋篇布局的精巧立意构思的新颖所吸引了,于是欣然拿出好不容易在打酱油时扣下的两毛钱,把几本书全部买下来,在课余如饥似渴的阅读,贪婪的吮吸着文学的甘露。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小小说这种文体,一见便有些钟情,致使我一直订阅《小小说选刋》至今,而我自己二十年前发表的处女作《车祸》也是一篇小小说,这是不是冥冥之中的机缘巧合啊。

日子如风,抓不住尾巴;逝者如斯,干旱的田地有时得靠苦难的泪水去滋养。蓦然回首,深深地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在那个贫困艰难的年代,尽管无法供给我们丰厚的物质生活,但买书和订书却从不吝啬,使得我的童稚时光青葱岁月虽不乏辛苦酸涩却精神充实而丰盈。

马未都曾经说过:人活着有三重追求,第一重是趋利,第二重是趋名,第三重是趋静。 还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红尘喧嚣,世事纷扰,书不能给我整个的世界,只能用文字为我构筑华丽的殿堂,让疲惫的灵魂静静地栖息,在肃静的殿堂安放梦的衣裳。安然阅读,岁月静好,生活中不仅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有琴棋书画诗酒花,唯愿努力成为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吧。[1]

作者简介

周晓霞,四川隆昌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