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路 (广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光复路是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的一条道路,位于广州城西,呈南北走向,全长约1.8公里,宽12至13米。北起西华路,南至和平东路,全路分南、中、北三段。由西华路至龙津东路为光复北路,往南至上九路为光复中路,再往南为光复南路。目前车辆通行方向为由北往南单向通行。
概述介绍
光复南路北至上九路,南至和平东路。原名打铜街,该处曾是打铜行业集中地。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扩建成路,以“光复”为名,以纪念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光复山河。长375米。宽12米。
光复北路原为第三甫、第四甫和第五甫,光复中路原为第六甫、第七甫、第八甫,均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建成现代马路。
文化大革命时期,南、中、北三段光复路曾被命名为“光明南路”、“光明中路”、“光明北路”,后复名光复路。
历史
民国前
末拆城筑路前,第八甫是附城墙边的交通要道,直出是打铜街,集中了银号与布店、金丝行绸缎批发业,对上第七甫是开山票、铺票的场所。这些铺房都特别深大,后街直通水脚,可安排字房,有利于整间报馆一条龙运作,第八甫由此发展成报馆街。
打铜街形成于十三行时代,因应外国商人需求,聘请江浙一带的师傅学习打铜,根据外商需求制作铜器,清末民初,这一带据计有超过2000个各式打铜行工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广州报界公会成立,会所设在十八甫新源街,后来设在光复路附近的长寿街。民国时期,报馆主要集中在第七甫、第八甫和十八甫一带,有100多种,占当时广州报业的半数以上。
1926年(丙寅虎年)打铜街(光复南路)开辟成马路,为其举行庆典,棚厂应要求把原来只附搭在戏棚前的单面彩门,搭成立体独立的彩楼,提升本土搭棚建筑艺术。
共和国后
到1950年代初,光复北路是经营寿衣、棺材、祭帐、殡葬行业集中地,现时已变为居民住宅区[1]。1958年搞大炼钢铁,要强制收缴民间铜器,西关打铜受到冲击,打铜街的老板、工匠纷纷转行,打铜街就此逐渐消失。
与之交汇道路
道路顺序由北往南排列,粗体字为主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