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先求认命,再求改造命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先求认命,再求改造命运,一个人要能够认命,很多事情就很好处理了。我们一再强调:先求认命,再求改造命运。你先相信你今生是业力变现的,你要先相信;一个人不能认命,你就很难修行。其实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是息息相关,今生你脱离不了过去的,把过去切割只有佛陀做得到,你肯定被过去业力所牵引的,今生当然也会牵动到来生。所以我们对于今生的因缘,真的是要认命放下,但是你的重点是在未来——开创未来

原文

《唯识学》上说:我们凡夫的执取,它不是普遍的,它是局部的执取。什么叫局部的执取?叫;随所生所系,它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相貌,它就住在它自己所变现的相貌。

比方说蚂蚁,你看蚂蚁它的世界,它就去住在这个糖果、饼干;你给它一个黄金,你说:黄金比饼干值钱。它不管你,它就喜欢饼干;你看这个鸟,它就住在那个虫,它整天只看到虫;猫它的心就住在这个老鼠。

忏公师父以前在斋戒学会的时候讲《唯识学》,他讲一个实际的譬喻:他说这个猪啊,公猪看到母猪扭扭捏捏,就觉得这个猪很丰满;他说这个蛇,公蛇看到母蛇,诶这个蛇长得很苗条。这就是随所生所系。你变成一个果报的时候,你说我今生很喜欢什么,其实你来生喜欢的东西不一样。你今生喜欢钱,你变成蚂蚁你还喜欢钱吗?不可能!但是那个攀缘的本质没有变,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有一个年轻人,他跟一个女众相恋了三年,即将要结婚,后来这个女众在结婚的前一个礼拜,跟另外一个男众结婚了。这个男众打击很大,他觉得受到重大的创伤,就一病不起了。当然这个心病没办法治,他的母亲很着急,找很多医生给他看,也看不好。后来刚好有一个出家人,一个行脚僧从他的门前经过,他母亲就觉得这是一个希望,就把这个师父请进来,希望这个师父跟这个年轻人开示、开示。这个行脚僧,他一入定啊,就知道,哦!是怎么回事,他知道了。他就叫这个年轻人睡一下觉,休息一下你太累了。那么这个年轻人在睡觉当中,这个出家师父就以他的神通力,让他看到他过去生的因缘。

这个年青人在睡梦当中,看到:一个茫茫的大海,就在大海的岸边,出现一个女众的死尸;这个女众,可能是一时不小心掉到海里面死掉了,死掉以后,大海就把她冲到岸边来。有一个人走过来了,这个人看到死尸以后,动了悲悯心,摇摇头,哎呀,真是可怜!就走掉了;过没多久,又来了第二个人过来,看到这个死尸,也动了慈悲心,他的慈悲心是更强烈了,就把衣服脱掉,盖在这死尸上,给她几句祝福就走了;没多久,第三个人又过来,看到死尸,他起了非常强烈的慈悲心,就挖了一个坑洞,把她埋在坑洞里面,入土为安,把它盖好,上面再放个十字架就走了。这个年轻人在梦中,看到这些之后,他就醒过来了,师父就对他说:你看到你前生了?是啊!他说:你是第二个人,你衣服给她,所以她陪你三年,你也够了!她嫁给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帮她埋葬,她要用一生来陪伴他。因缘不同啦!对不对?

我们经常会觉得,好像别人对我们不够好,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过去生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因缘呢?所以一个人要能够认命,很多事情就很好处理了。我们一再强调:先求认命,再求改造命运。你先相信你今生是业力变现的,你要先相信;一个人不能认命,你就很难修行。其实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是息息相关,今生你脱离不了过去的,把过去切割只有佛陀做得到,你肯定被过去业力所牵引的,今生当然也会牵动到来生。所以我们对于今生的因缘,真的是要认命放下,但是你的重点是在未来——开创未来。

当我们在做善法的时候不够用心,随随便便地去做,你来生就不要去埋怨,为什么你的功德是这么少,别人的功德是这么大,因为别人在因缘当中,所付出的心力是不同的。所以过去可以让我们当作检讨,为什么我生命的因缘是这个样子?他的因缘是那样子?他就是多一份的用心嘛!同样一件事,同样的拜佛、同样的持咒,为什么他来生是这么一个广大功德,而我今生是这么微小呢?就是你是不是把那个心放进去。

所以说万法唯心——你前生的用心,把今生的果报创造出来了。这一部分认命,反正过去也不能改变了。但是你今生点点滴滴的用心,又开始在累积来生的果报,这个地方你要注意了!这就是唯心识观的整个思想:唯识所现,唯识所住,唯识所变三个内涵。[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