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阎复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元史·阎复传出自《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阎复,字子靖,祖衍,仕金,殁王事。父忠,避兵山东之高唐,遂家焉。性简重,美丰仪。七岁读书,颖悟绝人。弱冠入东平学,师事名儒康晔。时严实领东平行台,招诸生肄进士业,迎元好问校试其文,预选者四人,复为首。至元八年,用王磐荐,为翰林应奉,以才选充会同馆副使,兼接伴使。扈驾上京赋应制诗二篇寓规讽意世祖顾和礼霍孙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十二年,升翰林修撰。十四年,出佥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事,阶奉训大夫。十六年,入为翰林直学士,以州郡校官多不职,建议定铨选之法。二十三年,升翰林学士。帝屡召至榻前,面谕诏旨,具草以进,帝称善。二十八年,尚书省罢,复立中书省。帝励精图治,急于择相,一日,召入使殿,谕之曰:“朕欲命卿执政,何如?”复屡谢不足胜任。御史台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首命复为浙西道肃政廉访使。

先是,奸臣桑哥当国,尝有旨命翰林撰《桑哥辅政碑》。桑哥既败,诏有司踣其碑,复等亦坐是免官。三十一年,成宗即位,以旧臣召入朝,赐重锦、玉环、白金,除集贤学士,阶正议大夫。元贞元年,上疏言:“京师宜首建宣圣庙学,定用释奠雅乐。”从之。又言:“曲阜守冢户,昨有司并入民籍,宜复之。”其后诏赐孔林洒扫二十八户、祀田五千亩,皆复之请也。大德元年,仍迁翰林学士。二年,诏赐楮币万贯。四年,帝召至榻前,密谕之曰:“中书庶务繁重,左相难其人,卿为朕举所知。”复以哈剌哈孙对,帝大喜。十一年春,武宗践祚,复首陈三事,曰“惜名器,明赏罚,择人材”,言皆剀切。未几,进阶荣禄大夫,遥授平章政事,余如故。复力辞,不许,上疏乞骸骨,诏从其请,给半俸终养。皇庆元年三月卒,年七十七,谥文康。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七》)

译文

阎复,字子靖,祖父阎衍,在金为官,为朝廷而死,父亲阎忠,为躲避战乱来到山东之高唐,于是就在那里安了家。他生性诚实稳重,容貌俊美。七岁读书,颖悟超过常人。二十岁进入东平的学校,师从名儒康晔。当时严实担任东平行台御史,招收诸生学习,迎请元好问来批阅考核这些学生的文章,预选出来的有四人,阎复为第一。至元八年,由于王磐的推荐,担任翰林应奉,因为他有才能被选为会同馆副使,兼任接伴使。他随从皇帝来到上京,作了两首应制诗,其中含有讽劝的意思,世祖对和礼霍孙说:“有如此聪明的人才,为何不用呢?”十二年,升任为翰林修撰。十四年,出京管理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事,官阶为奉训大夫。十六年,进京担任翰林直学士,他认为州郡校官大多不称职,因此建议制定选举官吏的办法。二十三年,升为翰林学士。皇帝多次召(他)到榻前,当面告诉诏令(的主要内容),都详细地起草进呈,皇帝表示很满意。二十八年,尚书省被废罢,又设立中书省。黄帝励精图治,急于选择一位宰相,一天,召他进入便殿,对他说:“我想让你执政,你认为怎么样?”他多次辞谢说不能胜任。御史台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皇帝首先命阎复为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在这件事情之前,奸臣桑哥掌权,皇帝曾经有旨意命翰林撰《桑哥辅政碑》。桑哥败露之后,皇帝下令有关机构毁坏他的墓碑,阎复等人也因为这件事情而被牵连罢官。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因为他是旧臣而被召入朝廷,赐给他好的锦、玉环、白金,任命为集贤学士,官阶为正议大夫。元贞元年,上疏说:“京师应该首先建立孔子庙学,确定用来祭奠孔子的雅乐。”皇帝答应了他之后,又说:“曲阜为孔子守墓的人家,过去有关机构把他们并入民籍,应该恢复他们原来的户籍。”那之后皇帝下令赐孔林洒扫二十八户、祭祀田五千亩,这些都是阎复请求的结果。大德元年,又升任翰林学士。二年,皇帝下诏赏赐给他纸币万贯。四年,帝召至榻前,私下对他说:“中书庶务繁杂劳累,左相没有合适的人选,你为我举选你所了解的合适人选。”复把哈剌哈孙推荐给了皇帝,帝非常喜欢。十一年春,武宗登基,复首先陈述三事,曰“珍惜人才,明确赏罚功过,选择合适的人材”,这些建议都很切合实际。不久,晋身为荣禄大夫,并被授平章政事,其他职务依然保留。复极力推辞,不被允许,阎复上疏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下诏答应了他的请求,给他一半薪俸养老。皇庆元年三月卒,年七十七,谥号文康。[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