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张子良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元史·张子良传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张子良,字汉臣,涿州范阳人。金.末四方兵起,所在募兵自保。子良率千余人入燕、蓟间,耕稼已绝,遂聚州人,阻水,治舟筏,取蒲鱼自给,从之者众,至不能容。子良部勒定兴、新城数万 口,就食东平,东平守纳之。

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 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因以宿帅之众夺全所劫老幼数万以还。全怒,连徐、邳之军来 攻。子良与宿帅斫其营,全失其军符,走死扬州。时金受重围于汴,声援尽绝,有国用安者,图以 涟水之众人援,道阻,游兵不能进。

子良与一偏将昼伏夜行,得入汴,达用安意。金君臣以为自天 降也,曲赐劳来,凡所欲皆如用安请。因以徐、宿二州授子良。明年,子良进米五百石于汴,授荣 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治宿州。当是时,令已不行于陕,而用安亦卒不得志。徐、宿之间, 民无食者,出城拾橹穟以食,子良严兵护之,以防钞掠。

猝遇敌,子良被重伤,乃率其众就食泗州。泗守阅兵,将图之,子良与麾下十数人即军中生缚其守。民不欲北归者,欲走傍郡,子良资以舟楫, 无敢掠其财物。岁戊戌,率泗州西城二十五县、军民十万八千余口,因元帅阿术来归。太宗命为东 路都总帅,授银青荣禄大夫,升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领元附军民,进金.紫.光.禄.大.夫.。庚子, 赐金符。自兵兴以来,子良转徙南北,依之以全活者,不可胜计。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命为归德、 泗州总管,降虎.符.,仍管领泗州军民总管。八年,卒,年七十八。赠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 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翼敏。 (节选自《元史•张子良传》)

译文

张子良,字汉臣,是涿州范阳县人。金朝末年四方战事兴起,各地纷纷招募军队自卫。张子良率领一千多人进入燕州、蓟州之间,当时农耕已经无法推行,于是聚集州人,以水为屏障,建造舟船木 筏,采蒲根、捕鱼来自足,归附的人很多,以至无法容纳。子良统辖定兴、新城两县数万人,到东平 府谋生,东平知府收容了他们。

时间一久,知府放弃东平返回汴梁,传令子良向南屯驻宿州,又向南 屯驻寿州。夏全劫掠子良所部百姓出鸡口,李敏占据州城。子良率领部下投奔李敏,李敏准备杀害子 良,子良奔回宿州。于是凭借宿州守将的部众夺回被夏全劫掠的老幼数万人。夏全发怒,联合徐州、 邳州的军队进攻宿州。张子良与宿州守将偷袭夏全军营,夏全失去军符,逃奔并死于扬州。当时金朝 君臣被重重包围在汴梁,声援全部断绝,有个叫国用安的人,图谋率涟水的军队入援汴梁,因道路阻塞,军队游移不定无法前进。子良与一名偏将,昼伏夜行,得以进入汴梁,传达国用安的意图。金朝 君臣以为他们是自天而降的,竭力赏赐抚慰,凡是国用安想要的,全都按照他的请求。将徐州、宿州 授予子良。

第二年,子良向汴梁进献米五百石,授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旧设治所于宿 州。当时,金朝的政令已无法施行于陕西,而国用安最终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徐州、宿州之间, 百姓没有食物的,出城拾取野生禾穗充饥,子良命令部下守护百姓,以防止被劫掠。突然与敌遭遇, 子良身负重伤,于是率领部众到泗州谋生。

泗州知州检阅军队,准备加害子良,子良与部下十余人于 军中生擒知州。百姓不想返回北方的,想到临近州去,子良资助他们舟船,无人敢掠夺他们的财物。 戊戌年,张子良率领泗州以西二十五县、军士百姓十万八千多人,通过元帅阿术归附蒙古。太宗任命 他为东路都总帅,封以银青荣禄大夫,升任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辖原来归顺的军民,进爵金 紫光禄大夫。庚子年,授予金符。从战事兴起以来,子良辗转南北,依仗他保全性命的人,不可胜数。 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任命他为归德、泗州总管,赐予虎符,仍兼管领泗州军民总管。八年,去世, 享年七十八岁。追赠为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号翼敏。 [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