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元史·小云石海涯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元史·小云石海涯传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小云石海涯,其父楚国忠惠公,名贯只哥,小云石海涯遂以贯为氏,复以酸斋自号。年十二三,臂力绝人,使健儿驱三恶马疾驰,持槊立而待,马至,腾上之,越二而跨三,运槊生风,观者辟易。或挽强射生,逐猛兽,上下峻阪如飞,诸将咸服其矫捷。稍长,折节读书,目五行下,吐辞为文,不蹈袭故常,其旨皆出人意表。

初,袭父官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永州。御军极严猛,行伍肃然。稍暇,辄投壶雅歌,意所畅适,不为形迹所拘。一日,呼弟忽都海涯语之曰:“吾生宦情素薄,顾祖父之爵不敢不袭,今已数年矣,愿以让弟,弟幸勿辞。”语已,即解所绾黄金虎符佩之。北从姚燧学,燧见其古文峭厉有法,及歌行、古乐府慷慨激烈,大奇之。

仁宗在东宫,闻其以爵位让弟,谓宫臣曰:“将相家子弟其有如是贤者邪?”俄选为英宗潜邸说书秀才,宿卫禁中。仁宗践祚,上疏条六事,书凡万余言,未报。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会议科举事,多所建明,忽喟然叹曰:“辞尊居卑,昔贤所尚也。今禁林清选,与所让军资孰高,人将议吾后矣。”乃称疾辞还江南,卖药于钱塘市中,诡姓名,易服色,人无有识之者。偶过梁山泺,见渔父织芦花为被,欲易之以绸。渔父疑其为人,阳曰:“君欲吾被,当更赋诗。”遂援笔立成,竟持被去。人间喧传芦花被诗。其依隐玩世多类此。

晚年为文日邃,诗亦冲淡。草、隶等书稍取古人之所长,变化自成一家。所至士大夫从之若云,得其片言尺牍,如获拱璧。其视死生若昼夜,绝不入念虑,攸攸若欲遗世而独立云。泰定元年五月八日卒,年三十九,谥文靖。有文集若干卷、《直解孝经》一卷行于世。 (节选自《元史•小云石海涯传》,有删改)

译文

小云石海涯,他的父亲是楚国忠惠公,名叫贯只哥,小云石海涯于是以贯为姓氏,又自号为“酸斋”。小云石海涯在十二三岁时,臂力过人,让身体健壮的人驱赶三匹烈马快速地奔跑,他拿着槊站在远处等待,三匹烈马狂奔而来,小云石海涯立刻腾身上马,越过两匹马跨上第三匹马,把槊舞得虎虎生风,观看的人吓得躲避。有时挽强弓追逐射猎猛兽,上下陡坡就像在平地上一样飞奔,各个将领都钦佩他身手矫捷。稍稍长大一点,小云石海涯改变原来好武的志愿,转而读书习文,读书能够一目五行,说话和写文章语言文雅,不会因循守旧,他的文意常常出人意料。

当初,小云石海涯袭了父亲的官职任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守永州。他治军非常严厉,军纪严肃。他(小云石海涯)稍有闲暇,就做投壶游戏、吟雅诗,随心所欲,不被礼节拘束。有一天,他叫来他弟弟忽都海涯说:“我这一辈子对做官向来不感兴趣,只是顾及祖父和父亲的爵位,我不敢不承袭,如今已经几年了,愿将官爵让给你,希望你不要推辞。”说完话,就把身上所佩戴的黄金虎符佩戴在弟弟身上。他北行跟从姚燧学习,姚燧见他古文文笔奇特锋利有章法,以及歌行体、古乐府,内容都慷慨激昂,认为他是一大奇才。

仁宗当太子的时候,听说小云石海涯把爵位让给弟弟,对宫臣说:“将相家的子弟中有如此贤德的人吗?”不久,小云石海涯被选为英宗府中的说书秀才,并在宫禁中担任警卫。仁宗登基后,小云石海涯上书提出六条建议,一共有万余言,但未得到皇帝的回复。后来被授予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

恰逢朝臣议论科举考试时,小云石海涯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忽然长叹说:“辞去尊位,甘居卑下,是过去圣贤所崇尚的。如今朝廷选拔官吏,让我去与人争高低,将来定会为后人所议论。”于是便托病辞官回到江南,在钱塘市中卖药,隐姓埋名,更换服装,没有人能认出他。一日偶然路过梁山泺,见一渔父用芦花织被,便想用绸缎换取渔父的芦花被。渔父怀疑他并不是凡人,故意说:“你想要换我的被子,应当要赋诗一首。”小云石海涯于是提笔赋诗一首,写完持被离开。世间盛传他的芦花被诗。他隐居的故事大都像这样。

晚年所作的文章更加深邃,诗也冲淡。草书、隶书等作品都是稍稍吸取古人的长处,有所变化而自成一家。来向他求诗文、求书法的士大夫极多,得到他的片言尺牍,都如获至宝。他对生死也看得淡然,如同昼夜变化一样,绝不会有所顾念,认为死只不过是飘飘然像离地升天、超脱尘俗一样。泰定元年五月八日逝世,年仅三十九岁,谥号为文靖。有文集若干卷、《直解孝经》一卷流行于世。 [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