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元史·塔思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元史·塔思传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塔思,幼与常儿异,英才大略,绰有祖风。木华黎常曰:“成吾志必此儿也。”及长,每语必先忠孝,曰:“大丈夫受天子厚恩,当效死行阵间,以图报称,安能委靡苟且目前,以隳先世勋业哉!”年十八袭爵。庚寅秋九月,叛将武仙围潞州,太宗命塔思救之。大兵未至,塔思率十余骑觇贼形势,仙恐有伏,不敢犯。

塔思曰日暮矣待明旦击之是夜五鼓金将移刺蒲瓦来袭我师与战不利退守沁南贼还攻潞州城陷主将任存死之冬十月,帝亲征,遣塔思复取潞州。仙夜遁,邀击之,斩首七千余级,以任存侄代领其众。壬辰春,睿宗与金兵相拒于汝、汉间。金兵成列,将战,会大雪,分兵四出,塔思冒矢石先挫其锋,诸军继进,大败金兵。甲午秋七月,朝行在所。

时诸王大会,帝顾塔思曰:“先皇帝肇开大业,垂四十年,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为何如?”群臣未对,塔思对曰:“臣家累世受恩,图报万一,正在今曰。臣虽驽钝,愿仗天威,扫清淮、浙,何劳大驾亲临不测之地哉!”帝悦曰:“塔思虽年少,英风美绩,简在脱心,终能成我家大事矣。”

赐黄金甲、玻璃带及良弓二十,命与王子曲出总军南征。乙未冬,拔枣阳。曲出别徇襄、邓,塔思引兵攻郢。郢濒汉江,城坚兵精,且多战舰。塔思命造木筏,遣汶上达鲁花赤刘拔都儿将死士五百,乘筏进击。引骑兵沿岸迎射,大破之。丁酉秋九月,入汴京。守臣刘甫置酒大庆殿。塔思曰:“此故金主所居,我人臣也,不可处此。”遂宴于甫家。戊戌秋九月,帝宴群臣于行宫,塔思大醉。帝语侍臣曰:“塔思神已逝矣,其能久乎?”己亥春三月,薨,年二十八。 (节选自《元史•塔思传》)

译文

塔思,幼小时就和平常的孩子不一样,才能卓越,谋略远大,颇有祖父的遗风。木华黎常说:“实现我的志愿的一定是这个孩子。”等到他长大后,每次讲话必定先提忠和孝,曾说:“大丈夫受到天子的厚恩,应当在战场上拼死效力,以图回报才对,怎么能萎靡不振安于眼前,从而段掉祖先创立的功业呢!”他十八岁时就承继了父亲的爵位。

庚寅年秋天九月,叛将武仙围困潞州,太宗命塔思援救潞州。大军还未到达,塔思就带领十几个骑兵侦察叛贼阵地形势,武仙怕有埋伏,不敢进犯。塔思说:“天已经黑了,等到明天早上进击他们。”这天夜里五更时分,金将移剌蒲瓦前来偷袭,我军和他们交战不利,退守到沁南。叛军又回去攻打潞州,城被攻陷,主将任存战死。

冬天十月,皇帝亲自出征,派遣塔思再去收复潞州。武仙在夜里逃跑了,我军截击武仙的部队,斩杀了他们七千多人,命令任存的侄子代替任存率领士卒。壬辰年春天,睿宗与金兵在汝水、汉水之间对峙。金兵已排列成阵,将要交战,恰逢大雪,于是分兵四面出击,塔思冒着箭石先挫败金兵的先锋,各军继续进击,大败了金兵。

甲午年秋天七月,塔思去皇帝的驻地去朝见皇帝。当时诸王大聚会,皇帝对塔思说:“先皇帝开始创立大业,已将近四十年,只有东南一角,还阻隔着我们的声威和教化。我打算亲自替天行道,讨伐敌人,你们以为如何?“群臣还没有回答,塔思回答说:“臣家世代蒙受皇恩,想要报答皇恩万分之一,正在今天。

臣虽愚钝不才,愿能依仗皇上天成,扫清淮、浙一带,何须劳烦圣驾亲临这不测之地呢!”皇帝高兴地说:“塔思虽然年轻,但英雄气概和杰出的战绩,确实记在朕的心里,最终是能够完成我家大业的。”赐给他黄金甲、玻璃带和良弓二十张,命令他与王子曲出统领军队南征。乙未年冬天,攻下枣阳。曲出另外去攻打襄、邓二州,塔思带兵去攻打郢都,郢都濒临汉江,城墙坚固,兵马精良,而且还有许多战舰。塔思下令制造木筏,派汶上达鲁花赤刘拔都儿率领五百敢死队员,乘木筏进击敌人,塔思带领骑兵沿着江岸迎头射击,大破敌军。

丁酉年秋九月,塔思进入汴京。汴京守臣刘甫在大庆殿摆设酒宴。塔思说:“这是过去金朝君主居住的地方,我是臣子,不能待在这里。”于是在刘甫家中设宴。戊戌年秋九月,皇帝在行宫宴请群臣,塔思喝得大醉。皇帝对侍臣说: “塔思已经魂不守舍了,他还能活得久吗?”己亥年春三月,塔思逝世,终年二十八岁。 [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