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僧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僧光

 

 

 

僧光

僧光,亦作“昙光禅师”。晋代僧人。即“僧先”。


人物生平

《高僧传》卷一一载,少习禅业。于晋永和(345-356)初年游江东,投剡县(今浙江嵊州)之石城山。 居山之石室,后渐成寺舍,名隐岳寺。 居山五十三载,后卒于山中,据说享年一百一十岁。 石城开山祖师——晋代著名高僧昙光

昙光禅师轶事

僧光--昙光(286—396年)即帛僧光,江苏昆山人,少年习禅,禅根扎实,是中国佛教典籍《高僧传》中习禅高僧的正传大德。 永和初即公元345年,游历江东至剡中石城山。 当时,石城山林木蔽天,荆棘铺地,荒芜人烟,无路可进。 昙光禅师不畏艰险,披荆斩棘,负杖入谷。 进人数里,忽遇大风雨至,闻听虎狼吼叫,昙光毫无惧色,继续向前。 进至石城山南侧,见一洞窟,即顺藤树攀崖进入洞窟石室之中,合掌坐禅,安然自如,直至次日天明。 天明雨止,昙光禅师沿开山小径赶数里到邻近村舍乞食,晚返回石室继续坐禅。 如此三日,乃梦见山神以虎形、蛇形前来恐吓,禅师无所畏惧,不为所动。 又经三日,昙光梦见山神,山神告知“即移章安县(临海)寒石山”,以石室相让。 从此,昙光禅师定居石城山,每次坐禅人定即七日不起,被称为奇僧。

隐岳寺

昙光禅师定居石城后,经常能听到昙光所居石室顶上,箫管鸣琴仙乐之声,若远若近,后即称石室所在之山崖为“天乐岩”(因此岩远眺如美人发髻,故亦称“仙髻岩”),昙光所居之石室称为“隐岳洞”。昙光开山,引来众多采药、砍柴者,信佛及学禅者,慕名前来隐岳洞者日渐增多,有的还在石室侧旁搭建茅茨,渐成寺舍,遂取名“隐岳寺”。 昙光禅师创立隐岳寺,名声远播,学佛、习禅之人更是日有所增。

安详示寂

晋太元末年(396年),昙光禅师以衣蒙头安坐而卒。 七日后,跟随昙光禅师学佛习禅的徒众不见禅师出来,近前视之,身色如常,唯鼻息已绝。 昙光禅师居山50多年,世寿110岁。 圆寂后形骸不朽。 至宋孝建二年(455年)即60年后,郭鸿到剡县上任,试以玉如意拨其胸,风起衣散,显现白骨。 郭鸿惧怕,使人收骨于石龛,以砖石叠其外,以泥封之,画其形象,至梁代泥封石龛犹存。 后来,人们收昙光禅师骨殖埋于大佛殿对面山麓,即今望月楼处。 1993年,为纪念昙光祖师开山业绩,迁其骨殖,建昙光尊者舍利塔于放生池畔。 (吴锡培)

《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二)之帛僧光传

帛僧光传 帛僧光,或云昙光,未详何许人。 少习禅业,晋永和 [注1] 初游于江东,投 [注2] 剡 [注3] 之石城山 [注4] 。 山民咸云:“此中旧有猛兽之灾及山神纵暴,人踪久绝。” 光了无惧色,雇人开剪,负杖而前。 行入数里,忽大风雨,群虎号鸣。 光于山南见一石室,仍止其中,安禅合掌以为栖神之处。 至明旦雨息,乃入村乞食,夕复还中。经三日,乃梦见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身,竞来怖光,光一皆不恐。 经三日,又梦见山神自言:“移往章安县 [注5] 寒石山 [注6] 住,推 [注7] 室以相奉。” 尔后,薪采 [注8] 通流 [注9] ,道俗[注10] 宗事 [注11] ,乐禅来学者,起茅茨 [注12] 于室侧,渐成寺舍,因名隐岳。 光每入定,辄七日不起。 处山五十三载,春秋一百一十岁。 晋太元 [注13] 之末,以衣蒙头安坐而卒。 众僧咸谓依常入定,过七日后,怪其不起,乃共看之,颜色如常,唯鼻中无气。 神迁虽久,而形骸不朽。至宋孝建 [注14] 二年,郭鸿任剡,入山礼拜。 试以如意拨胸,飒然 [注15] 风起,衣服销散,唯白骨在焉。鸿大愧惧,收之于室,以砖叠其外而泥之,画其形像,于今尚存。

注释:

[注1] 永和,东晋皇帝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一个年号,自345年至356年,共计12年。

[注2] 投,走向,进入。

[注3] 剡,古县名。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置剡县(浙江省嵊州市),属会稽郡,历两汉、三国、南北朝不变。王莽时易名尽忠县,东汉初复称剡县。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改东扬州为吴州,置总管府,总管原东扬州诸郡。 大业元年(605)废诸州总管府,改吴州为越州; 大业三年,越州复为会稽郡。剡县先后属之。 唐初置嵊州,并剡县改名剡城县,为州治,武德七年(624),废州。剡城县复剡县,属越州。 后梁开平二年(吴越天宝元年,908),改称赡县。 北宋复剡县,宣和三年(1121),刘合以“剡”有兵火象,奏请朝廷把“剡”改为“嵊”县。 (博主注:后梁开平二年(吴越天宝元年,908),吴越王分剡割台置新昌县.)

[注4] 石城山,位于今浙江省新昌县县城西南。

[注5] 章安县,汉置,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析鄞县南部的回浦乡,设立回浦县,属会稽郡。 并将东瓯地划入回浦,所辖之地相当于今台州、温州、处州及福建北部的一部分。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26)改回浦为章安县。 三国吴废帝(会稽王)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境域,设立临海郡。 章安县为郡治。隋开皇九年(589)临海郡废,原临海郡的所属县章安、临海、始丰、宁海、乐安合并为临海县,属处州,县治设在章安,实际上也就是临海郡降格为临海县。 开皇十一年,县治移章安西部的临海镇(原章安县境,今临海市)。 唐武德四年(621),章安复设为县,八年省并为临海,其后章安不再用以名县。

[注6] 寒石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西30公里处。

[注7] 推,让出,让与。

[注8] 薪采,打柴的人。

[注9] 通流,往来走动,交往。

[注10] 道俗,出家之人曰道,在家之人曰俗。

[注11] 宗事,尊崇,奉侍。

[注12] 茅茨,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

[注13] 太元(376—396),东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

[注14] 孝建(454年正月—456年十二月),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年号,共计近三年。由于宋文帝的儿子刘劭弑父宋文帝刘义隆自立并改元太初,通常的帝系表将其后改元孝建的宋孝武帝当作宋文帝的继承者。

[注15] 飒然,形容风吹时沙沙作响。

简评

帛僧光禅师,禅定功深,每次入定的时间长达七天。 最后入灭时,虽然貌似入定,但时间超过了七天的界限,从而引起僧众的惊疑,才被发现已经入灭了。 《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三中说:“欲界有情诸根大种由段食住。 若久在定,则在定时身虽无损; 后出定时,身便散坏。 故住此定,但应少时,极久不得过七昼夜,段食尽故。” 这就是说,欲界的有情,比如人类,其肉身必须依靠物质性的、有形的饮食来维持。 如果长时间安住在灭尽定中,定中身体虽然不会损坏,但是出定后,身体就会因长期没有饮食滋养而损坏。 因此,欲界有情每次入灭尽定的时间不能超过七昼夜。 据此推断,帛僧光禅师所修的禅定为灭尽定。

根据《瑜伽师地论》所说,已经“离无所有处贪”而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圣者,“由止息想作意为先故; 诸心心所唯灭静,唯不转,是名灭尽定。 此定唯能灭静转识,不能灭静阿赖耶识。 当知此定亦是假有,非实物有”。 由此可见,修灭尽定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基础,以止息“想”心所的活动为入手处,进而达到止息前七识一切心、心所活动的定境。 按照唯识学的说法,第七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俱生我执,执著阿赖耶识为内自我。 入灭尽定,则前七识不起,俱生我执亦灭,我见、我相随之消亡。 既无我与我所的执著,则面对种种威胁我之身心的境界,自然能不怖不畏。 因此,帛僧光禅师对山神化现的各种恐怖形象,处之泰然,不为所动,并最终降服山神。

帛僧光禅师世寿110岁,住山53载。独处山林,远离人寰,不求闻达,不事标榜,却因潜心修行,道行高深,感得山神献室,道俗崇奉,四众皈依,其事迹德行令人感佩!   [1]

参考文献

  1. 僧光,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