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僧人不吃晚饭的缘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和尚为什么不吃晚饭?迦留陀夷尊者是出家人,即便这件事情只是个意外,但他多少也有些错误,所以,他一遍遍地听着女施主的指责,不敢回嘴,一直到离开

原文

可能很多施主都不知道佛教中有一个规矩叫“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意思就是说,过了中午,做和尚的就不能吃饭了。

根据《增一阿含经》、《四分律》这两本经书的记载,和尚不能吃晚饭的规定和一位名叫迦留陀夷的和尚有关。

迦留陀夷尊者,男,印度人,如果在世,年龄至少两千五百岁以上了。

迦留陀夷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在出家以前,他的职业是一名教师,如果做资格认证,迦留陀夷肯定是特级教师,因为他不是普通的老师,而是一名宫廷教师,他当时任教的地点在印度的王宫里。

迦留陀夷尊者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徒弟,那就是后来人称释迦牟尼佛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

乔达摩悉达多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悟道,开创佛教。当佛教开创后,释迦牟尼佛当年的老师迦留陀夷尊者也跟随着他出家了。

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长得不好看。

我们可以用“有才华”这样的词来形容迦留陀夷尊者吗?不能。我们至少要用“很有才华”这样的词来形容他。

所以,迦留陀夷尊者的长相也可以说是……

在一些官方资料里也有关于迦留陀夷尊者长相的记载,上面说的并不多,只是强调迦留陀夷尊者很黑。

施主们一定会说,长得黑与长得丑压根儿就是两回事儿,现代人崇尚健康肤色,如果长得白,还要特意把自己晒得黑一点呢!

迦留陀夷尊者的黑是什么级别的呢?是属于健康的黑色吗?不然。我们来看看评价迦留陀夷尊者很黑的人,都是一些什么人。

迦留陀夷尊者是印度人,评价他黑的人当然也是印度人。

单纯从人种划分上来说,印度人是属于白种人,但是施主知道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至30°之间,地处热带,这里的紫外线很强,所以印度人的皮肤是很黑的。

如果中国人说别人黑,那么那个人可能只是有点黑,可本来就很黑的印度人也评价这人黑的话,那就不是有一点点黑了。

施主们现在可想而知,迦留陀夷尊者的才华是多么了不得吧。

迦留陀夷尊者改变很多僧人习俗的故事就要发生了。

有一天晚上,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迦留陀夷尊者本来已经准备睡觉了,但他忽然觉得自己饿了,所以准备找吃的。

而早期佛教认为,吃饭不应该是自己做的,最好吃、最应该吃的饭,是“乞食”来的食物。

“乞食”与“乞讨”又是两个概念了。从表面上看,“乞食”也要带着钵盂,挨家挨户地乞讨食物,但是这种乞讨,并不是无休止的。一个僧人每天只能乞讨七户人家,如果没有人给的话,那么这一天就不能继续骚扰施主,只能挨饿了。

如果第二天,又去讨了七家,还是没有人给食物,那么也只能继续挨饿了。

如果第三天……已经不敢想了。

乞食来的食物,也不能就这么吃了。按照规定,这些食物要先考虑一些老弱、生病、没有能力乞讨的施主,还要考虑贫困的施主,然后才能想到自己吃饭的问题。

解释完乞食制度,再回到迦留陀夷尊者肚子饿的话题上。

迦留陀夷尊者因为是佛教中人,当时要出去乞食了,他来到一户人家门口,很有礼貌地敲了门。

我们再把镜头切换到这户人家门里面。原来这里住着一位怀孕的女施主,女施主听到有人敲门,就下床把门打开了。

其实,这时候女施主是看不清楚门外的迦留陀夷尊者的长相的,因为尊者很黑嘛。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天空一道闪电划过。

我们看恐怖片最害怕的是什么呢?往往不是剧情,而是背景音乐。

迦留陀夷尊者在电光中出现,而怀孕的女施主情绪一般来说比正常人要波动大,容易产生失眠、心烦、多疑等多种综合症状。

女施主见了迦留陀夷尊者,叫了一声“鬼呀”,立刻晕倒,更惨的是,她还因此流产了。

女施主醒来,发现自己流产了,非常生气,把迦留陀夷尊者狠狠骂了一番。


她骂迦留陀夷尊者,长得不好看不是你的错,但是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想想看,迦留陀夷尊者心中一定充满了委屈,虽然他是不好看,但是他自己未必是这么认为的。

即便是事实,又有多少人有勇气承认自己丑呢?

迦留陀夷尊者是出家人,即便这件事情只是个意外,但他多少也有些错误,所以,他一遍遍地听着女施主的指责,不敢回嘴,一直到离开。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何况是一个僧人做的错事呢!

释迦牟尼佛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情。为了杜绝今后有此类事情再发生,佛教规定,僧人不能在中午以后出门乞食,甚至在上午乞讨来的食物,如果你舍不得吃,过了中午也不能再吃了,吃了一样是犯戒。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渐渐地有了不少中国特色了,真正的乞食修行行为已经变得很少了。[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