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偶得(老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偶得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偶得》中国当代作家老才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偶得

“偶得”这个词是极难说清楚的,似乎与不易解释的“灵感”有关系,而且“偶得”的深层因素很多,难以剖析。我以亲历试解之,梳理一下自己的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

不敢妄说自己有什么灵感,因“偶得”原本就是无意之中的碰到,所以才也敢妄言一番,并非顿悟,权为孩童“探穴”,且是探蚁穴。

史上有一首《偶得》的诗,据考证是宋人赵希迈写的。全诗如下:

村邑萧条廨屋低,茆墙缺处补荆篱。市添人语当墟日,田卷车筒漫种时。公事偶无封印早,小胥习懒赴衙迟。闲行摸索街头石,寻得前朝一片碑。

“廨”,是旧时官吏办公的处所,“廨屋”,我以为当为“官舍”,起码是“吏舍”“胥舍”。“茆墙”应该是生满杂草的矮墙,在南方,“墟日”是集贸交易。这首诗之所以命题“偶得”,在于尾联,“寻得前朝一片碑”,是偶然的发现,当没有什么灵感使然吧?还有,赵希迈为官属于散漫型的,用现在的话说有点懒散,不作为,也无需严格坐班,“封印”是过去官署于岁暮年初停止办公的意思,印既封存了,不再沾染朱砂了,关门大吉,所以上班也就无论钟点了,迟到了也无妨,那就闲逛。妙就妙在这“闲逛”上,无寻觅的目标,百无聊赖地摸了石头,倒是摸出了大名堂,发现了碑迹,是为“偶得”。若是苦寻,未必可得。我之试探发现也属此类。

我第一次“偶得”在十多岁之时。那时候的孩子的“捕获欲”并不因为工具等条件的不济而放弃,我喜欢到村东河里捕鱼,但我少年多舛,体弱不堪,妈妈上河洗衣才允我跟随去玩,否则看得很紧,生怕出了意外,且是向人索要的孩子,不可不慎。

妈妈去小河洗衣,我总不能蹲在一边老是看那洗衣,那时的我没有什么情趣,不会把普通的要命的洗衣当做“红粉浣衣”;孩子是耐不住枯燥的,我便有了想法,做一钓具。因钓鱼无需下河,影子也逃不出妈妈的视线,便无危险,妈妈也就允了。我找来妈妈平时不大用的大点的针,末端用钳子夹住,点燃煤油灯,放在灯芯处火烧,稍微见红就拿下来,放在石头上下力弄弯,如钓钩状。旁边一定要放一个碗,碗里盛点凉水,成型以后,马上溅火,这是我从大一点的伙伴那里讨来的经验。鱼线不是尼龙的,常常用妈妈缝衣用的粗线替代,一端穿过针眼即可。院子里有的是高粱楷,斩头去尾,在两端用线勒出深深的痕迹,便于缚线,且缚线不易滑动。选一根绵槐棍,取直的,以为钓鱼竿。后来我奢侈了,将那鱼漂绑缚两段高粱楷,用起来十分的沉稳,不至于让那些小鱼挑逗鱼饵一下子拉进深水里。

我老家的东河的形制很特别,一条细细的水流的上面却是深渊,大人是不允孩子靠近的,女人们在夏令都是脱去鞋袜赤脚泡在清澈的溪水里,与白白的河沙融为一体,起初我感到神秘好看,特别是我妈妈等女人的缠脚,我都不眨眼地看着她们放开裹脚布,露出畸形的小脚,放进河水,脚的白与沙的白分不出什么更白了,但后来知道这对于女人而言简直就是耻辱,女人们的锐利的目光就像利剑,我也受到了震撼,不敢目视了,便去钓鱼了。

起初是“盆渔”,从“盆渔”到钓鱼,我经历了方式的改变过程。取一个脸盆,上覆一块透明的塑料纸,中间弄出一个窟窿,若拳头大小,盆中放进诱饵,诱饵多为玉米饼子,或者馒头,最好是玉米饼子,因下沉不上浮,且不浪费,小麦面馒头毕竟是很奢侈的,连人都不是天天可食的,拿来喂鱼实在是给鱼做了饕餮大餐,不舍得。“盆渔”都是在浅水区,约半米就可以了,没有危险,盆子放好,鱼儿就游来,我想不通鱼儿未闻食物的味儿,怎么就赶来呢?后来想,鱼儿的嗅觉应该是很敏感的,否则无法解释了。约十几分钟,鱼儿进入不少,在岸边就可以看见,赶快下河端起满满的盆子,其实,鱼儿进入以后就难以跑出来。而“盆渔”的鱼往往是一些“花了漂”(我们叫这个名字,),人是不吃的,只是玩玩,回家都是喂了鸭子。钓鱼的自在与快乐是盆渔无法比拟的,所以要去垂钓。

[1]

作者简介

老才,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