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做军鞋(李英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做军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做军鞋》中国当代作家李英利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做军鞋

晋阳区梁家庄的村民们,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时时刻刻想着他人,想着抗战前线的英雄将士们,抗战将士在前线吃的饱不饱,暖不暖,骨肉亲,时时牵挂着他们。于是,才有了这一段峥嵘岁月刻骨铭心的生动故事。

话说一九四二年秋,盘踞在山西晋阳区的鬼子,正是实行“三光”政策最猖獗的时期,我后方根据地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村长陈老耿到区里开会,王区长详细地阐明了当前的国内形势,重点讲述我前方将士,克服一切困难,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动人心弦的故事。最后,王区长,岳司令员,重点介绍随着秋天的逝去,冬天的来临,我前线将士地处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其它部队都穿上了棉衣,而我晋阳区的游击队和大部队战士还穿着单衣服,在瑟瑟发抖的严寒中坚持战斗,有的战士手上脚上裂开了口子,热水一烫,钻心的痒,钻心的痛。岳司令员号召村长们回去,动员妇女群众给前线的战士们做军鞋,做棉衣,来一个轰轰烈烈的支援前线大会战,掀起拥军支前的热潮。

在后方,同样可以象前线的战士们一样抗战杀敌,做军鞋做军服,就是对抗战前线战士最好的馈赠,对抗战前线战士的最大支持和鼓舞,只是抗战的方式不同罢了,号召总动员,人人来参战,摩拳又擦掌,热血而沸腾。

张秀花今天到二十里外的柳家庄去赶集,碰见村长陈老耿,村长向她传达了会议精神,所以说她是梁家庄妇女中第一个知道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的。

张秀花回到家,顾不得喝口水,她马不停歇地忙活开了,她正在和桐城镇周庆奎的儿子周新平谈恋爱,于是,她把自己家的破烂衣服翻了出来,不够用,她又到周新平家,找了些破烂衣服,包在包袱里,拿了回来。

她这是要干什么呢?

原来,她要利用这些碎布头的有利资源,用玉茭面打了点浆糊,把这些碎布剪的方方正正,有角有棱,抹成一层层做鞋底用的箍子,她手脚麻利,娴熟利落,一会儿功夫就抹好了一张箍子,贴在北墙上,就这样,她一下午抹了好几张箍子,墙上花花绿绿贴着抹好的箍子,大功告成,她锁好大门哼着小调,到地里收秋庄稼去了。

可是事情过去没有不透风的墙,没多长时间,这个秘密就被她的邻居程小兰发现了,程小兰来找张秀花玩,恰巧看到张秀花家的墙上贴满了箍子,心想:秀花姐平时穿不了多少鞋,她抹那么多箍子干什么?前几天,她还看见秀花姐穿着做好的新布鞋,又舒服又敞亮,那个针脚密,针线活匀称,在姑娘们里面,秀花姐的针线活是出类拔萃的,令她羡慕不及。

程小兰由于家庭条件殷实,有点儿富裕,爷爷和父亲常年在外面做着小生意,母亲、哥哥、姐姐做地里的农活,她是家中的老小,什么事情都有哥哥姐姐们罩着,整天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书没多读,在巷子里东游西荡,大字识不了一箩筐,女孩的针头线脑也懒得怕做,只有羡慕别人的份儿。

程小兰怀揣着一个难解的秘密,在身后尾随着张秀花,来到张秀花的地边。张秀花正在掰玉米呢?

于是,程小兰鼓足勇气,向张秀花走去,她要一探究竟。张秀花会告诉她吗?

程小兰来到张秀花的身边,听见张秀花“咔嚓咔嚓”的掰玉米有节奏的声音,不一会儿,一袋玉米装满了,张秀花把一布袋玉米倒在独轮车的筐子里。

瞧着张秀花娴熟的身姿,麻利的样子,程小兰自愧不如,她心想自己干啥都不会,笨手笨脚的,要是有秀花姐的好身手就好了,她更加佩服张秀花的坚强和毅力。

干了一会儿活的张秀花,突然听见身后有“悉悉窣宰”的声音,转过身一看,瞧见邻居姑娘程小兰也在帮她掰玉米呢!“咔嚓咔嚓”玉米掰的有节奏,程小兰把掰好的玉米翻在一个竹篓子里。

“小兰,你来有事?”张秀花单刀直入问道。

“没有,我只是来帮你掰玉米呢!”程小兰有些支支吾吾。

张秀花有些警觉起来:“不对吧!平时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怎么可能来帮我掰玉米呢?”

“就是的。”程小兰口是心非。

“说,想干什么?”张秀花从程小兰慌乱的眼神中看出几分究竟。

“秀花姐,我想拜你为师,一来教我做做农活,二来教我做做针线活,我都十七岁了,什么活儿都不会,哥哥姐姐嫌我笨,不开窍,都不教我。”

“哦,是这么回事?”张秀花随口答道。

“秀花姐,我什么都不会,该找婆家了,到时候成了嫁不出去的姑娘,成了老姑娘了。那多难为情啊!”程小兰继续诉说自己的苦衷。

“就这么点芝麻大的事情,还有其它事情吗?”张秀花心思活泛,心眼儿多,她打破砂锅问到底。

“你家墙上抹了那么多的箍子,你能穿多少鞋子呀,用得着抹那么多的箍子?”程小兰一语道破玄机。

“瞧,你这话才说到正道上。我正准备去找你呢?你来得正好!”

张秀花一边和程小兰掰玉米,一边给她讲当前的抗战形势,她讲得浅显易懂娓娓道来。

程小兰平时没有干过多少活,听张秀花讲得头头是道,颇为精彩,她听得很上瘾,脸上挂着细密的汗珠,也顾不得擦。

“来,喝口水,吃点玉米面饼子,垫吧垫吧。”张秀花说着递过来毛巾。

程小兰胳膊上划的一道一道的,也不说疼,她慢慢地变得坚强起来了。程小兰喝了点开水,吃了一块玉米面饼子。

一顿饭功夫,张秀花给程小兰讲了前线的将士们缺衣少穿,坚持战斗,浴血奋战,可敬可贺。她说,晚上召开全村妇女大会,动员妇女们做军鞋做军衣,为前线的战士们做一份贡献。

梁家庄的妇救会主任张晓花被敌人杀害后,暂时由陈梅担任妇救会主任,妇女们瞧见张秀花干什么事都有魄力,敢想敢干,一直推选张秀花担任村里的妇救会副主任,协助陈梅的妇女工作。

程小兰被张秀花说得口服心服,张秀花也答应教程小兰做针线活,并且让程小兰告诉母亲和姐姐,晚上到村公所召开妇女动员大会。

程小兰告别张秀花,一溜烟把好消息告诉母亲和姐姐去了。

张秀花拉着一车掰好的玉米,来到场院里,把玉米棒晾开。太阳的照射,秋风的吹拂,把玉米棒晾干晾透。

她很快回到家里,做了点玉米糊糊,一盘辣椒酱,一盘玉瓜咸菜,几个咸鸭蛋,凑合着吃了一顿饭。

洗罢碗筷,她锁好门,走出小巷子。

因为在敌人的封锁下,村外的那口大铁钟好长时间都不用了。

为了不惊动敌人,引起更多的麻烦。张秀花决定不能敲钟,动静太大,容易招惹鬼子伪军。她和陈梅、程小兰挨家挨户去叫村里的妇女们到村公所开会。

晚上八点钟,村里的妇女们都到齐了,村长陈老耿传达了王区长、岳司令员的重要指示,号召全村妇女纺线织布,做军衣,做军鞋,以实际行动来支援抗战前线的战士们。

陈老耿给她们做了分工,陈梅负责村里人转移,指导部分妇女做军鞋,张秀花一心扑在辅导妇女们做军鞋上,并且她安排周芸芸和王大风来协助完成。

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

这天,张秀花的邻居程小兰拿着针线笸箩来了,她要求张秀花教她做军鞋。

张秀花问道:“你怎么不让你妈和姐姐教你呢?”

程小兰辫子往后一甩,理直气壮地说:“我才不让她们教呢?她们教不了三分钟,那笤帚疙瘩直往我身上敲,像雨点似的,我可受不了那份罪。”

张秀花笑了笑说:“干什么使情都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懂吗?”

程小兰使劲点了点头。

张秀花把铺垫好的鞋底,弄匀称,递给程小兰,教她怎样穿针引线,怎样使用针锥子,什么事不用急,慢慢来,急性子是干不好的,说着,张秀花手把手教程小兰怎样用针锥子做军鞋。

正做着呢,恰巧,梁家庄有几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也来向张秀花请教,这可太好了,学生多了,张秀花自然就是指导老师了。

几个小姑娘刚开始纳鞋底时,常常针尖不小心把手指头扎破了,露出殷红的血珠。张秀花说:“刚开始纳鞋底,避免不了针尖扎破手指,你们把手指用手绢包起来,穿针引线时慢一点儿,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就顺手了。”

“哎。”程小兰和孙小花、崔娟绒、岳俏枝等几个姑娘,人小聪明,心有灵犀一点通,有半晌时间,她们掌握了纳鞋底的要领,慢慢地熟练了。

姑娘们纳好了鞋底。

张秀花指导姑娘们做鞋帮,真是:一针针,一线线,融不尽的军民情。

秋意浓浓,大雁南飞,天气寒冷,红叶飘零。但是,寒冷阻挡不住姑娘们做军鞋的那份执着的热情和信心,阻挡不住那份赤心热血崇高情怀。程小兰、孙小花、崔娟绒、岳俏枝等姑娘也逐渐变得成熟了,在后方,默默地奉献,支援着前方,打败敌寇军,胜利在曙光。

晋阳区梁家庄的天空,蓝蓝的,没有一丝儿云朵。静静的,一份份拥军爱心鞋一双双纳好,张秀花剪短了最后一个线头,把一双双军用鞋装进一个个袋子里,陈老耿送到晋阳军分区岳司令员的手中,岳司令员紧紧地握着陈老耿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激动地热泪盈眶。陈老耿说:“岳司令员,没什么。你们在前方保护着我们,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到的,愿我们像铜墙铁壁一样,早一点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这真是,军民鱼水情,胜似一家人。[1]

作者简介

秦秀婷,笔名腊梅,是防震减灾中心退休者,爱好美食,旅游,喜欢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