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借母溪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借母溪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3041公頃, 其中核心區面積5705公頃,緩衝區面積2045公頃,實驗區面積5291公頃。保護區位於湖南省沅陵縣境內,範圍在東經110°19′45″—110°29′16″,北緯28°45′51″—28°54′04″之間。東以全家山海拔872.5米山峰為起點,向東南沿山脊線經龍潭坪、682.5米山峰、飛香埡、557.4米山峰向南,經學沖溪口肖家坪村莊屋後至深溪,沿深溪向南至舊溪口。

南沿舊溪向西至665.7米山峰、經石屋溪到袁耳坪,繞過袁耳坪村莊向南由明溪下,經樂怡溪、戰場坪上;西沿山脊線由人頭岩向北,與湖南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山脊線為界,經734米、960.5米、964米山峰至鍋鍋垴;北與張家界市永定區四斗坪鄉以鍋鍋垴主峰山脊為界,向東經1099米峰、雙尖塔至深溪,沿深溪向北至木溶潭,沿山洋溪山脊線向東至727.5米山峰、全家山止。[1]

[]

生物資源

保護區擁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很多, 保護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3種(其中Ⅰ級4種,即珙桐、銀杏、南方紅大豆杉、伯樂樹;Ⅱ級19種,即蓖子三尖杉白豆杉巴山榧黃杉樟樹、閩楠、野大豆、花櫚木、鵝掌楸、凹葉厚朴、紅椿、喜樹金蕎麥香果樹黃皮樹傘花木、櫸樹、紅豆樹、中華結縷草)。

經不同專業單位多次考察,該區的珙桐直到2005年8月才被發現,說明本區植物調查難度之大、物種之豐富,這裡的珙桐是珙桐垂直分布的最低點(海拔不到700米)。伯樂樹一般都散於林中,該區以伯樂樹為優勢種的群落分布面積達80公頃,實屬罕見。借母溪的蘭科植物一直得到較好的保護,未遭受蘭屬於、中的寒蘭、春蘭、蕙蘭、多花蘭等,隨處可見,甚至有小面積群落,可以說借母溪是湖南蘭科植物保存最好的地點之一。冬蟲夏草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般以蟲體豐滿肥大、質柔韌、斷面充實白色,菌草短壯,有草菇樣氣香濃者為佳。它產量有限,價格昂貴,被人們譽為「軟黃金」。它一般生長在青藏高原3500米以上的高海拔無污染的地區,是一種既是蟲又是草的獨特複合體,被譽為青藏高原的傳奇珍品。李時珍稱它為「人身不老藥」。湖南沅陵軍大坪九校科學考察小組在借母溪國家自然保護區的考察活動中,發現了疑似冬蟲夏草的新物種。另外, 還發現了多種瀕危植物,比如獨花蘭、八角蓮。該校科學考察小組已把採集到的標本送到了沅陵縣借母溪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據該局專家介紹,該物種尚需送往湖南師大待進一步鑑別、確定和研究它的名稱、價值。

保護區內保存有面積達20餘公頃的野生桂花群落與數百株散生桂花樹,另有野生杜仲分布,杜仲為重要的中藥資源,野生資源極罕見,借母溪仍有野生杜仲分布,非常珍貴。珍稀古老的木蘭科植物保存最好的地點之一。

保護區內棲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5種。保護區內棲息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頸長尾和林麝共2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33種。保護區內棲息着大量的「三有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棲息有168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屬於「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脊椎動物」。

自然環境

借母溪自然保護區內的保護對象為: 處於具有國際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湖南、貴州、四川、湖北邊境地區)、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全球200個具有國際意義的生態區之一(武陵山系和雪峰山脈)範圍內,中亞熱帶北部亞地帶原始次生常綠闊葉林、完整的石灰岩森林植被的陸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尤其有大量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

保護區有中國中亞熱帶典型的常綠闊葉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群落分布,共計34個群系,尤其是常綠闊葉林分布的海拔約200米處為中國常綠闊葉林分布海拔最低、保存較好的地區。從原始次生林所處自然環境的自然性、低海拔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的典型性、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的稀有性、動植物及遺傳基因豐富度、森林和溝谷溪流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溝谷和岩溶地貌等所處自然環境的脆弱性等自然生態質量、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態效益、森林的固碳和釋氧、森林景觀、生物多樣性生態服務功能等方面進行評價。其生態效益現值478571.5萬元,必須加強保護管理。

保護區具有豐富多樣性陸地生態系統的典型、珍稀性。保護區特殊的溝谷和岩溶地貌,形成了保護區既有地帶性植被類型常綠闊葉林,又有數百公頃以烏岡櫟、岩櫟、巴東櫟為主的陡峭山頂矮林,類似硬葉常綠闊葉林。而硬葉常綠闊葉林群落類型在中國主要分布在藏東南、川西、滇北等地,分布於湖南省中山山地則為罕見,是干寒環境下的一類生態頂極群落。表現出了較典型的武陵山區系植物特點,森林生態系統的原始性較強。

管理狀況

2008年8月,借母溪保護區鄉派出所、綜治、司法等部門工作人員沿深溪流域對毒魚、電魚、網魚、捕魚等違規違法行為進行了一次檢查。沅陵借母溪自然保護區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了加強對保護區內溪流的管理,進一步改善溪流水域的環境條件,儘快恢復和提升野生動植物的數量和質量,借母溪鄉政府聯合借母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縣政法委、林業局等單位,從7月1日開始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禁漁專項整治活動。此次專項整治活動分四個階段進行,即宣傳發動階段,自查自糾階段,集中打擊處理階段,整章建制階段。整治的範圍是借母溪鄉境內的小溪流、灘涂、沼澤、天然水塘,重點整治打擊炸魚、毒魚、電魚、網魚、捕魚等違規違法行為。

截止目前,保護區已發布禁漁通告72張、張貼禁漁宣傳標語240多副,召開禁漁專項整治專題會議4次,沒收電魚機7台,集中銷毀圍網等捕撈工具20件。通過禁漁專項整治活動開展,毒魚、電魚、網魚、捕魚等違規違法行為明顯減少,有效杜絕了炸魚違法行為。

通過常年巡護監測,對主要保護對象的情況基本做到心中有數,儘早對異常情況了解與認識,並採取恰當措施。較清楚地掌握了區扭角羚的活動規律,為開展該物種的較好保護及進一步研究,生態旅遊活動中遊客野外觀察扭角羚等創造了條件。掌握了違法人員在區重點偷獵時段、偷獵地點及入山通道等重要信息,使得開展防範與打擊更有成效。對保護區資源可能帶來威脅(採藥及偷獵)的社區人員的名單逐步建立並適時更新。對保護區本底信息逐步增補完善。

在實施項目活動過程中,社區工作小組注重了當地政府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增強了政府與相關部門對自然保護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解決和協調了在共管示範、能源保護、保護意識教育等方面遇到的阻力和難題,推動了項目正常開展;吸收不同利益群體代表進入共管委員會或示範活動實施小組,參與式制定出村級資源管理辦法、水產資源管理辦法、滾動發展基金管理辦法和制定養蜂管理辦法,簽訂項目活動實施協議,完善保護區在社區循環用工機制,成立特色種養殖協會,把資源管理、項目活動等工作任務分攤到人頭,推行績效管理,將誤工補助與個人完成工作量進行掛鈎,充分發揮出兩個共管委員會管理作用。

如期完成了周邊社區保護意識專題調查與保護意識教育需求評估,編制出《保護意識教育項目活動計劃》,採取形式多樣開展了保護意識教育活動,每年結合「愛鳥周」、「六一」兒童節、「野生動物保護月」開展保護意識教育活動,每年與縣林業局共同到周邊社區進行護林防火宣傳,組織中小學生開展「走進」系列戶外活動,印製了10000張宣傳卡、10000張宣傳單、1000冊生態旅遊遊客手冊和1000個手提袋,編寫保護意識教育讀本1000冊,在社區建立了1個宣傳欄,經常性組織周邊社區村民參觀博物館和信息展示中心,召開社區懇談會,就自然資源保護與社區可持續發展進行廣泛交流,與生產生活緊密結合,深入淺出、淺顯易懂,使他們對自然保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搭建了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相互交流的平台,改善了與周邊社區的關係,提升了保護區社會影響和地位,相繼自然資源保護群體參與性增強,非法利用自然資源逐步減少,中小學生親近大自然機會增多。

社區技能培訓活動擴大了村民增收途徑。 社區培訓活動,始終緊扣示範村村民需求適用技術和務工就業技能方面來進行,社區工作小組和共管委員會先後組織周邊社區村民進行了20次系統技能培訓,發送資料10000份,組織村民代表外出參觀學習10次,通過與相關部門縱橫聯繫,致使農林牧技術人員真正走進田間地頭,拉近了培訓者與受培訓村民之間的距離,不僅提供培訓資料,還解決了村民在生產生活中長期困惑的難題,注重將保護意識教育提高與增加經濟收入技能需求有機結合,在深入開展生態監測、天然林管護、生態旅遊發展等工作方面需要社區參與,通過針對性的培訓之後,每年季節性吸收周邊社區村民40人來區參與天然林管護、生態監測方面工作,人均獲得1500元收入;每年吸收周邊社區30名中青年從事餐飲、住宿服務工作,年人均獲得5000餘元收入,社區村民多樣化經濟收入成分得到增強,充分達到以訓促收益、以訓促自然保護的目的。

能源保護示範活動降低薪柴消耗效果顯著。能源保護示範活動,在社區工作小組與共管委員會、能源保護示範小組精心組織、合理安排下,制定出切合實際的能源保護項目活動實施計劃,分別在三個能源示範村和兩個綜合示範村實施了建節柴灶、沼氣、提供節柴取暖爐等能源保護示範活動,為7個村建節柴灶395口、建沼氣池80口、提供節柴取暖爐130個,使受益農戶每年減少60%的薪柴消耗量,薪柴資源得到合理持續利用,通過「一建三改」(建沼氣池,改廁、改圈、改廚)示範,環境衛生得到改善,示範戶使用沼氣做飯省時又省力,在入冬時節還能產氣做飯,基本結束用薪柴做飯的歷史。

開展野生動物危害防治示範活動, 預期效果初步實現。社區工作小組與示範小組針對示範村野生動物損害農作物比較突出的特點,因地制宜與示範村共同制定出詳細的減輕危害防治示範活動計劃,通過示範種植魔芋、中藥材、栽植刺木瓜柵欄、建固定哨棚、危害監測等一系列調整種植結構與防護措施活動的不斷深入實施,野生動物危害得到減輕,農民增收逐步實現,4年來為兩個示範村提供魔芋種20000公斤,提供木瓜樹苗40000株、核桃苗5000株、花椒樹苗2000株、建哨棚50個,圍欄示範2戶。

創建社區滾動發展基金運行模式,社區共管持續性得到有力保障。 深知兩個共管示範村經濟水平低,對自然資源利用具有依賴性,資源保護參與性不強等不利因素,採取廣開言路、集思廣益、正確引導的管理方式,尋求政府和村委領導高度重視和參與,充分調動了示範村的村民積極性,保證了保護基金項目活動正常進行,關鍵在於如何將有限的項目資金與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有機的結合起來,既持續發展了農村經濟,又減少了自然資源過度利用,資金還不斷壯大,通過反覆分析和論證,創建出滾動發展基金運行模式,採取在資助的替代生計項目活動中村民獲得收益之後,回收部分資金作為滾動發展基金,注入全村資源管理和經濟協調發展方面,基金納入共管委員會與保護區統一管理,詳細編制出保護基金項目活動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案。因而基金主要投入於周期短、見效快的種養殖業方面,特別資助了婦女從事養蜂、養豬活動,資助20戶進行山藥栽培示範,提供28000公斤魔芋資金,給兩個村50戶提供100公斤玉米和大豆種進行品種改良,為30戶婦女提供中蜂種300箱,提供300公斤牧草種發展養殖業,資助兩個村60戶婦女發展養豬,為4戶示範戶發展養兔、養土雞。每個項目活動由共管委員會成員負責組織與管理,到期負責回收滾動資金,達到資金滾動發展的目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