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候杨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候杨方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 1970年5月
国籍 中国
籍贯 江苏泗阳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侯杨方,男,1970年5月10日生,江苏泗阳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复旦大学生态环境人文社科领导小组联合组长。

人物生平

侯杨方,男,1970年5月10日生,江苏泗阳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态环境人文社科领导小组联合组长。曾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文部省直属大学共同利用机构,京都)客员副教授(1999年8月1日-2000年7月31日);1998年1月迄今,被选为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IUSSP)的会员;2004年至2005年,获哈佛-燕京基金会支持,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一年。研究领域为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国经济史、中国历史人口学(明清时期的微观历史人口学和20世纪上半期的宏观历史人口学)、清朝人口、人丁及其制度,清朝政区。

1988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92年7月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2年9月为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樊树志教授;1995年2月直接转入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导师彭希哲、葛剑雄教授,1997年10月获复旦大学经济博士学位。1997年8月,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讲师;1999年5月为副教授;2006年4月为教授,2008年2月为博士生导师。

科研情况

研究方向

1,建立世界上第一套中国历史人口数据库,明以后以县为单位,将这些人口数据(男、女人数、年龄结构、生育、死亡等要素)直观地反映在中国历史GIS系统上,形成一个集数据库和电子地图为一体的平台,供学者们使用,并提供下载数据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完成《中国历史人口地理》一书(已经完稿)。

2,以《清史·人口志》项目为契机,搜集清朝人口的原始档案资料(主要收藏于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恢复清朝人口汇报制度的原貌,建立清朝人口数据库,撰写新的著作《清代人口史》。

3,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公共卫生制度和医疗体制研究。

4,清代的政区研究,认为清代的"省"并非正式政区,而只是通称,"分省"和"十八省"是一种层累的虚构(论文即出)。

科研项目

1,作为主持人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驿站演变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口地理数据库》、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清宫档案与人丁编审、民数汇报研究》、教育部985重点基地项目、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以及日本笹川和平基金会"中国地区间经济-人口发展不平衡"等项目,参与过EurAsian Project on Population and Family History等项目。

2,2004年获得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 《中国人口数据库》

3,2005年参与国家《清史·人口志》,承担"考异"工作

4,2006年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基金 《中国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5,教育部重点基地项目985基金 《20世纪中国人口数据库》

6,2006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国人口数据库 1368-2000》

7,2007年获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清宫档案与人丁编审、民数汇报研究》

8,2016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驿站演变研究》

科研成果与奖励

1,论文《长江中下游地区米谷长途贸易:1912-1937》,获1996-1997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经济学);论文《宣统年间的人口调查》,获1999年上海历史学会优秀成果奖;参与的《中国人口史》获2004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历史学一等奖、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2,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CHGIS国庆六十周年大展项目组(葛剑雄、侯杨方、张晓虹等)获得复旦大学第八届校长奖。

3,2007年上海市曙光学者。

4,建立《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精确复原帕米尔丝绸之路。

学术作品

著作

1,《中国人口史》(1910-1953年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盛世启示录》,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年

3,《盛世·西汉》《盛世·康乾》,中信出版集团·大方,2019年

论文

(按研究类别分):

人口类:

1.《乾隆时期民数汇报及评估》,《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利用清宫、内阁档案还原汇报制度。

2.《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死亡》,《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5期。

3.《民国时期全国人口统计数字的来源》,《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4.《宣统年间的人口调查》,《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本文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分析,认为中国第一次的现代性全国人口普查发生于宣统年间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1953年人口普查,且结果可靠。

5.《明代黄册底籍中的人口与家庭--以万历徽州黄册底籍为中心》,张国刚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中国家庭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合著,利用现存明代黄册底籍研究,由本人承担人口、户类型的数量统计分析,并最后统稿。

6.《中国明代黄册の歴史人口学的分析》(日文) 佐藤康行,清水浩昭,木佐木哲朗 编『変貌する东アジアの家族』(シリーズ比较家族 第3期 2),早稲田大学出版 A5 262页 2004年3月。(本承担人口的生育和死亡,户类型以及其和住房之间关系的数量分析)

7.《明清江南地区家族人口的生育和死亡》,《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8.《中国的城乡人口分布:1900-1953年》,《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

9.《中国人口的传统死亡模式》,载于李中清、郭松义、定宜庄编《婚姻家庭与人口行为》(EuroAsia Poject 国际历史人口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中国历史人口的人为性抑制》,载于王鹤鸣等主编《中国谱牒研究》(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1.《宣统年间的户口调查及全国人口数估计》,《历史地理》第15辑。

12.《明清江南地区两个家族的生育控制》,《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4期。本文对8000个样本的人口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历史人口存在着生育控制行为。

13.Demographic Patterns in Southern Jiangsu, China, 1370-1904: A case study of Fan's Genealogy (英文,"中国苏南的人口模式"),提交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Population History (亚洲历史人口会议,台北,1996年1月),此次会议由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与台湾中央研究院联合主办。本文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人口模式的时期变化及社会背景进行了研究。

14."上海历史上的人口总量估计",《学术月刊》,1995年第7期。本文利用历史人口学的方法对上海历史上各时期的人口数量进行了全面性的复原。

15.Demographic and social change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between 1370 and 1900(英文,"江浙地区的人口与社会"),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 8, No. 4, 1996. 361-372 pp., New York. 本文对明清时期人口的生育率、死亡率与米价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被普林斯顿大学Population Index收录。

16.《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变迁》(与彭希哲合作),《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3期,运用人口学、经济学、历史学的方法,以家谱为主要资料,分析了超过6000个样本的人口数据。

17. 《20世纪上半期东北移民的再考察--以伪满"临时国势调查"资料为核心》,《历史地理》第23辑,第二作者。

18. 《1940年代末江南地区人口与家庭的微观分析――以保甲户籍册资料为中心》,《西北人口》2009年第2期,第二作者。

19. 《<大清一统志>中"原额人丁"的来源---以江南为例》,《清史研究》,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

20.《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城市人口:定义及估计》,《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1期,第27-31页。

丝路类:

1.《清代帕米尔西部、南部国界与什克南、瓦罕疆域范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3辑,115-117+124页。

2.《玄奘帕米尔东归路线的复原--基于GPS和实地考察的研究》,《历史地理》,2018年第1辑,23-40页。

3.《旅游者空间分布模型及其预测应用--以甘肃省县(区)为例》,《旅游学刊》,2017年第5期,106-115页(与魏鹏合作)。

4.《丝绸之路的精髓:互信互联互通》,《甘肃日报》2015-11-09(004)。

5.《"一带一路"战略亟需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5-08(006)。

6.《"丝绸之路"究竟是怎样一条路》,《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4-07(010)。

7.《朅盘陁为丝绸之路南道枢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9-05(A08)。

8.《穿越葱岭的丝绸之路:帕米尔高原故道寻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5-16(A06)。

9.《实地考察方能复原真实丝路--环罗布泊丝路考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4-20。

经济类:

1.《长江中下游地区米谷长途贸易:1912-1937》,《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此文利用计量史学的方法对市场整合进行了研究。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吴承明先生在其"利用粮价变动研究清代的市场整合"一文中(刊于同期《中国经济史研究》)将本文作为研究近代市场整合问题的代表作之一进行了评论。《中国历史学年鉴》(1997年)将本文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代表作予以评述。本文获1996-1997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2."明清时期上海的棉花、棉布产量估计",《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本文利用农业生态学及历史计量的方法对明清时期重要的商品棉花、棉布的主要产地上海的棉花、棉布产量进行了估计。

3.《过密化理论与小农经济决策行为分析》,《学术月刊》,1994年第7期;本文及上篇论文利用实证资料对美国加州大学黄宗智教授的"过密化"理论提出了质疑。全文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4年第5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对这两篇论文作为此专题的代表作予以评述。

4.《过密化论质疑》,《复旦学报》,1994年第2期。

5.The Regional Disequilibrium of Economy-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英文,"中国地区间经济-人口发展不平衡",研究报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1952-1992年中国地区间的经济-人口发展的不平衡。此为笹川良一和平基金会(SPF)资助的研究项目。

政区类:

1.《"安庆省"考--兼论清代的省制》,《历史地理》,2008年12月第23辑,第88-92页

2.《"西安省"考--兼论"大陕西"和"小陕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24卷第1辑,第68-72页,第135页。

3. 《清代十八省的形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5卷第3辑,2010年7月,第17-28页。

4. 《名与实:格尔必齐河位置之争的起源》,《清史研究》,2015年3期,39-46页,与杨丽婷合作。

其他:

1.《急性呼吸系感染疾病的舌象及其与症状的相关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年11期,合著,本人承担统计分析。

2.《宋太宗继统考实》,《复旦学报》,1992年第2期;本文对中国历史上聚讼繁复的两大历史之谜"烛影斧声"、"金匮之盟"进行了详实的考证,全文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2年第3期;《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3期)将本文作为代表性的观点作予以评述;《中国历史学年鉴》(1993年)将本文作为此专题的主要代表性论文予以评述。另外,《史学月刊》、《学术月刊》对此专题进行专文评述时,均将本文作为主要的代表作。

参考来源

  1. 候杨方 ,北丰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