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俱天太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俱天太子——引诸青年 得证圣果,听了这话,这五百孩子很想亲自见一见才肯信服。就祈求他们的老师一起去森林中拜见海天僧人,一走进森林,他们遥见海天僧人身相超凡脱俗,便自惭形秽,慢心立即消除了,但他们还怀疑海天僧人的武术能力方面不一定胜过自己,再通过其他方法观察,又使他们信服了

原文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印度的迦毗罗卫国,执政国君是狮子颊国王,其毗邻友邦是无壁城,由善觉国王(即释迦拉萨国王)统管。两国善邻友好,两个国王也是亲密无间。

狮子颊国王想:如果在我的后代中有一个转轮王该多好啊!后来,王妃生了净饭、白饭、斗饭、甘露饭四个王子,又生了净母、白母、斗母、甘露母四个王女。同时,善觉国王心想:如果以后我与狮子颊国王作亲戚该多好!后来,善觉王娶妻,生了俱天太子和大幻化母、幻化母两个王女。俱天太子长大后,学习了世间的文史历数、乘骑驾射等十五种技艺,通达五明(有别于佛教中的五明)。而两个王女得婆罗门相士预言:大幻化母将来可以生一个金轮王,幻化母可以生一个具足相好的太子。后来,两国联姻,再征得释迦族的同意,狮子颊国王的长子净饭王子就取了大幻化母和幻化母两个王女为妻,他们共同和睦相处。后来,兜率(Tusita)天子投胎人间,大幻化母怀孕了。九月过后,生下了悉达多(Siddartha)太子。太子年纪尚幼已经通达了各种文字、吠陀四典、琴棋歌舞、书画雕刻等等学问技术。此时,净饭王想:应该把太子培养得文武双全,无所不能,现在该让他学习箭术。于是,就打听释迦族中精通箭术者,请为太子之师,后来请到了释迦族人推崇的俱天大师,他亲自教授悉达多太子的箭术。俱天大师也是尽力传教,悉达多太子秉性颖慧,很快就精通了箭术,因为互学相长,所以,大师在太子面前也学到了不少不共的学问和窍诀方便法。文武俱全的太子就这么在宫里充实着自己。后来,他出游四门,目睹了人间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生起了极大的厌离心,为了解脱众生的痛苦,使之得到最究竟的安乐,他决然舍弃王位,走向寂静的森林中。修行去了。

这时,俱天大师到了广严城,城中五百青年在他面前学习箭术,学习圆满后,生起一个傲慢心,都自以为:以己之才貌和智慧,世上无一人能比。俱天大师就告诉他们:“你们不要如此傲慢,你们没有见过释迦族的悉达多太子,论智慧、论相貌、论技艺、论能力等等,无论哪一方面,你们连他脚下的灰尘都比不上,他是无比的圆满!”听了这话,这五百青年,都想一睹悉达多太子到底是何等的风采,就再三祈求俱天大师带他们拜见,俱天大师告诉他们:“现在肯定找不到,他早已到森林中苦行去了。”后来,亲证无上菩提的释迦太子——释迦牟尼佛广利有情,普度众生,来到了广严城,(译者:印度当时的六大城市之一,现在是空旷广袤,荒无人烟,几年前上师亲自去朝拜,并在此诵了《普贤行愿品》)俱天大师知道后,告诉了五百青年,五百青年便邀俱天大师一同拜见,在很远的地方他们看见世尊闪闪发光的三十二相,在身相上的傲慢心刹那间便消除了。但他们觉得在射箭技巧及能力方面,不一定能比得过他们。此时,世尊知道他们的起心动念,就想用一个世间方便法让他们现量见,使他们心服口服,彻底摧毁他们的傲慢心。于是心想:身边要有一把帝释天的弓箭该多好!这一动念帝释天就送来了一把弓箭,世尊又幻变成帝释天在旁边准备了箭靶子、七鼓、七轮、七锅、七砖,再宣布比赛开始。世尊让他们先射箭,他们每个人都分别去拿箭,可竭尽全力也没有拿动,更不用说射箭了。最后世尊稳稳地举起箭,对准箭靶射去,依次射穿了七鼓、七轮、七锅、七砖,箭穿过靶心入于地中。此惊人之举,使他们钦佩得五体投地。此刻,他们从内心里对世尊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和信心,世尊知道他们的心已堪能(译者:从此可知,法是注于已经堪能自心的法器中的。无论在任何一位上师前求法,若心存慢等五毒,则法不入心,将无益于已。因慢如高山,法水不注,嫉如巨毒,法注毒器,狮乳亦成毒。所以,首先要观察自己是否是法器,有没有对上师的一切显现都认为是度生方便的极深信心?在此世尊见他们已摧毁傲慢心,对世尊真正生起欢喜心,方开始传法的。这一点大家要知道。)便为他们传了相应的法,五百青年摧毁了萨迦耶见获得了预流果。得果后,他们再三祈求:“世尊,我们愿在圣教下出家受比丘净戒。”世尊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词为他们授了比丘戒,并给他们传授了教言,他们各自精进,灭尽了三界烦恼,远离了世间八法的垢染,获证了罗汉果位。在他们的境界中:黄金与牛粪等同,手掌与虚空无别。诸天共赞五百罗汉的功德。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此五百青年为何以俱天大师的引导被佛摧毁傲慢之心,而现前罗汉果位?请为我等宣说。”

世尊告曰:“不仅是现在,以前他们也是依靠俱天大师的引导,由我摧毁他们的慢心,令他们得到四禅五通的。很早以前,占巴城里的刚勒海天国王与王妃共同生活,生下一个庄严的孩子,为孩子举行了诞生仪式,取名为海天,用牛奶、酸奶、油饼等精心地喂养着。海天长大后,学习并精通了八观察等世间的一切学问。后来,他观察父王的生活及行为,觉得有时如法,有时非法,就不愿继承王位,愿到森林中静修。于是他在父王前祈求,明达的父王也恩准了。他到森林中修持,得到了四禅五通。他离开王宫后,宫中的大臣们共有五百个孩子,他们长大后,也学习了世间的五明,便觉得:他们各自的才貌能力,无人能及,非常傲慢。后来,教他们五明的老师告诉他们:‘你们傲慢什么?林中有位僧人,其智慧、相貌、能力是你们百分、千分、万分所不及其一的。’听了这话,这五百孩子很想亲自见一见才肯信服。就祈求他们的老师一起去森林中拜见海天僧人,一走进森林,他们遥见海天僧人身相超凡脱俗,便自惭形秽,慢心立即消除了,但他们还怀疑海天僧人的武术能力方面不一定胜过自己,再通过其他方法观察,又使他们信服了。这样,他们全在海天僧人前出家,得到了四禅五通。诸比丘,当时,林中的海天僧人即今现证菩提的我,五百大臣儿子即今广严城中五百青年,当时他们的老师即今俱天大师,今昔他们都是由俱天大师引度被我调伏的。另外还有一段因缘,是在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他们五百人共同出家,临终前发愿:我们今生在迦叶佛教法下出家,愿来世在释迦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欢喜,获证罗汉果位。当时迦叶佛教下五百比丘就是现在获证罗汉果的五百比丘,他们临终前发愿在我教法下出家,令我欢喜,获证罗汉果位,今所愿成熟,故在我教法下出家证罗汉果。他们的因缘如是。”[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