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修行不顺是何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修行不顺是何因,今是精进立行之时。非懈怠时也。种种责已。自强起立。得上称盘。心中欢喜。自以为善。是时天地六种震动。诸天宫殿皆悉倾摇。乃至色界诸天。同时来下。于虚空中  

原文

过去久远阿僧祇劫。于阎浮提。作大国王。名曰尸毗。王所住城号提婆拔提。丰乐无极。时尸毗王主阎浮提八万四千诸小国土。六万山川。八千亿聚落。王有二万夫人婇女。五百太子。一万大臣。行大慈悲。矜及一切。时天帝释。五德离身。其命将终。愁愦不乐。毗首羯摩。见其如是。即前白言。何为慷慨。而有愁色。帝释报言。吾将终矣。死证已现。如今世间。佛法已灭。亦复无有诸大菩萨。我心不知何所归依。是以愁耳。毗首羯摩。白天帝言。今阎浮提有大国王。行菩萨道。名曰尸毗。志固精进。必成佛道。宜往投归。必能覆护。解救危厄。天帝复白。若是菩萨。当先试之。为至诚不?汝化为鸽。我变作鹰。急追汝后。相逐诣彼大王坐所。便求拥护。以此试之。足知真伪。毗首羯摩。复答天帝。菩萨大人。不宜加苦。正应供养。不须以此难事逼也。尔时帝释。便说偈言

  我亦非恶心

  如真金应试

  以此试菩萨

  知为至诚不   

说是偈已。毗首羯摩。自化为鸽。帝释作鹰。急追鸽后。临欲捉食。时鸽惶怖。飞趣大王。入王腋下。归命于王。鹰寻后至。立于殿前。语大王言。今此鸽者。是我之食。来在王边。宜速还我。我饥甚急。尸毗王言。吾本誓愿。当度一切。此来依我。终不与汝。鹰复言曰。大王。今者云度一切。若断我食命不得济。如我之类非一切耶。王时报言。若与余肉。汝能食不。鹰即言曰。唯得新杀热肉。我乃食之。王复念曰。今求新杀热肉者。害一救一。于理无益。内自思惟。唯除我身。其余有命。皆自护惜。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用与鹰。贸此鸽命。鹰报王曰。王为施主。等视一切。我虽小鸟。理无偏枉。若欲以肉贸此鸽者。宜称使停。王敕左右。疾取称来。以钩钩中。两头施盘。即时取鸽。安着一头。所割身肉。以着一头。割股肉尽。故轻于鸽。复割两臂两胁。身肉都尽。故不等鸽。尔时大王举身自起。欲上称盘。气力不接。失跨堕地。闷无所觉。良久乃稣。自责其心。我从久远。为汝所困。轮回三界。酸毒备尝。未曾为福。

今是精进立行之时。非懈怠时也。种种责已。自强起立。得上称盘。心中欢喜。自以为善。是时天地六种震动。诸天宫殿皆悉倾摇。乃至色界诸天。同时来下。于虚空中见于菩萨行于难行。伤坏躯体。心期大法。不顾身命。各共啼哭。泪如盛雨。又雨天华而以供养。尔时帝释还复本形。住在王前。语大王曰。今作如是难及之行。欲求何等。汝今欲求转轮圣王帝释魔王。三界之中欲求何等。菩萨答言。我所求者。不期三界尊荣之乐。所作福报欲求佛道。天帝复言。汝今坏身。乃彻骨髓。宁有悔恨意耶。王言无也。天帝复曰。虽言无悔。谁能知之。我观汝身。战掉不停。言气断绝。言无悔恨。以何为证。王即立誓。我从始来乃至于今。无有悔恨大如毛发。我所求愿。必当果获。至诚不虚如我言者。令吾身体即当平复。作誓已讫。身便平复。倍胜于前。天及世人。叹未曾有。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尸毗王者今佛身是也。[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

  在这个故事里,天神变化鹰鸽来考验因地的菩萨,使菩萨做出了割肉饲鹰的布施、忍辱壮举,迅速集聚了成道的资粮。明白了这些道理,当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若遇到种种的魔难及障缘等不顺利发生时,也不妨把这些事看作佛菩萨对我们的考验,看作成道的逆增上缘,坚定道心,往往就会顺利的度过难关,迅速集聚成道的资粮。

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对面若不识,还需从头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