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修三十二相业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修三十二相业品,善男子,菩萨从修三十二相业,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中间,多闻无厌。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围绕,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

原文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身力,何时成就?”

  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业时。”

  “善男子,菩萨修集如是业时,得名菩萨,兼得二定:一菩提定,二者有定。复得二定:一者知宿命定。二者生正法因定。”

  “善男子,菩萨从修三十二相业,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中间,多闻无厌。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围绕,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

  “善男子,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如来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种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白毫相功德,复不得及无见顶相。”

  “善男子,菩萨常于无量劫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业,是故如来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转轮圣王虽有是相,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是相业体,即身口意业。修是业时,非于天中,北郁单越,唯在三方,男子之身,非女人身也。菩萨摩诃萨修是业已,名为满三阿僧祇劫,次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祗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

  “善男子,我于往昔,释迦牟尼佛所,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是心已,供养无量恒沙诸佛,种诸善根,修道、持戒、精进、多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是三十二相业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其业虽定,修时次第,不必定也。”

\

  “或有人言,如来先得牛王眼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乐以善眼,和视众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次得余相。”

  “或有说言,如来先得八梵音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恒以软语、先语、实语,教化众生,是故先得八梵音相。”

  “或有说言,如来先得无见顶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师长、诸佛菩萨,顶头礼拜,破骄慢故,是故先得无见顶相。”

  “或有说言,如来先得白毫毛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不诳一切诸众生故,是故先得眉间毫相。善男子,除佛世尊,余无能说如是相业。”

  “善男子:或复有人次第说言,如来先得足下平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布施、持戒、修集道时,其心不动,是故先得足下平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足下轮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父母、师长、善友,如法拥护一切众生,是故次得手足轮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纤长指相。何以故?为菩萨时,至心受持第一、第四优婆塞戒,是故次得纤长指相、足跟长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身臃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善受师长、父母、善友所教敕故,是故次得身臃满相。”

  “得是相已,次得手足合网缦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以四摄法,摄众生故,是故次得手足网缦相。”

  “得是相已,次第或得手足柔软、胜余身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以手摩洗师长、父母身,除去垢秽,香油涂之,是故次得手足软相。”

  “得是相已,次得身毛上向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化众生,令修施、戒、一切善法,是故次得毛上靡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鹿王腨相。何以故。为菩萨时,至心听法、至心说法,为坏生死诸过咎故,是故次得鹿王腨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身方圆相,如尼拘陀树王。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施一切众生病药,是故次得身方圆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手过膝相。何以故?为菩萨时,终不欺诳一切圣贤、父母、师长、善友、知识,是故次得手过膝相。”

  “得是相已,次得象王、马王藏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见怖畏者,能为救护,心生惭愧,不说他过,善覆人罪,是故次得象马相藏。”

  “得是相已,次得软身,一一孔中,一毛生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亲近智者,乐闻、乐论,闻已乐修,乐治道路,除去棘刺,是故次得皮肤柔软,一一孔中,一毛生相。”

  “得是相已,次第或得身金色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施众生房舍、卧具、饮食、灯明,是故次得金色身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七处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可嗔之处,不生嗔心;乐施众生,随意所须,是故次得七处满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缺骨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善能分别善不善相,言无错谬,不说无义;可受之法,口常宣说;不可受者,不妄宣传,是故次得缺骨满相。”

  “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上身,二者颊车,皆如狮子。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自无两舌,教他不为。是故次得如是二相。”

  “得是相已,次得三相:一四十齿,二白净相,三齐密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以十善法,教化众生,众生受已,心生欢喜,常乐称扬他人功德,是故次得如是三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四牙白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修欲界慈,乐思善法,是故次得四牙白相。”

  “得是相已,次得味中最上味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不待求己,然后方施,是故次得味上味相。”

  “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肉髻,二广长舌。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众生,是故次得如是二相。”

  “得是相已,次得梵音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自不恶口,教他不为,是故次得梵音声相。”

  “得是相已,次得牛王绀色目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等以慈善,视怨亲故,是故次得牛王目相。”

  “得是相已,次得白毫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宣说正法,实法不虚,是故次得白毫光相。”

  “得是相已,次得无见顶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头顶礼拜一切圣贤、师长、父母,尊重赞叹,恭敬供养,是故获得无见顶相。”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如是业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是业者,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