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供养独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供养独觉并发愿,当时,有位穷人见了,觉得应修一些善法。后来他遇到一位独觉,便尽力供养,供养圆满后,独觉示现神变飞走了。他观想自己在独觉面前恭敬顶礼发愿:

  ‘以今天供养独觉的善根,愿我将来能生在富贵之家,像国王手下的大臣那样,依仗王权,享受美好的生活。’

原文

  从前在舍卫城里,住着一位财富圆满,名叫德卫峡玛的婆罗门;他有一位关系密切的朋友,住在邻近的德卫夏城,名叫杰日婆罗门。

  杰日婆罗门的妻子名为舍利,因此他们的小孩名为“舍利子”;德卫峡玛又称为“能持婆罗门”,故而他的小孩名为“能持子”。舍利子和能持子从小青梅竹马一块儿长大,同窗共读,互相鼓励帮助,很快就学会基本论典,完成学业。

  舍利子又进一步学习深奥的论典和辩论,到了十六岁时,就已经打败许多的大辩论家。后来,舍利子跟随世尊出家,成为阿罗汉,佛陀授记舍利子为智能第一。

  能持子后来娶妻成家,并成为引胜国王的大臣,经常往来于宫中,做很多事。但他常常仗恃王权,对人民征收重税,夺取人民的财物。

  有一天早上,舍利子观察到教化能持子的机缘已经成熟,因而着衣持钵往能持子家走去。当时,能持子正在指挥工人挤奶,一看到舍利子从远远的地方走来,高兴地跑上前抱住舍利子,激动异常,对舍利子说:“久违的老同窗,今日重逢,我太高兴了,请您光临寒舍,让我好好地供养您鲜奶。”

  舍利子委婉谢绝:“老同学您有这份心就够了。我非常感谢,但您的家我是不会去的。”

  “我们分别这么久了,好不容易才见面。如果您不去,我会很难过的!您为什么不愿意到我家呢?”能持子疑惑不解地问。

  舍利子说:“因为目前我们彼此的行为完全不同,你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于礼我们可以打招呼,但去你家没多大意义。”

  “舍利子,您不要这么说。我是个在家人,为了生活,总是会有一些不得已的事啊,否则,生活怎么过得下去呢?我上有父母,下有妻小与亲戚朋友,都靠我维持他们的生活。为了依靠国王,还得护持土地神、天神,供养沙门、婆罗门,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倘若如法行事,那怎么行呢?”能持子解释自己的行为。

  舍利子告诉他:“既然这样,我问你一个问题,能否好好回答我?”

  “可以,我一定好好回答。”

  “你刚才说你是为了父母、妻小、亲朋等而不得不做坏事,那么假如你还没来得及忏悔便死了,随业堕入地狱,阎罗王以各种兵器击打残害你,你非常难忍,你祈求他不要打杀你,因为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母才造业的。请问阎罗王会不会原谅你?”

  “舍利子,阎罗王肯定是不会饶我的,只有自作自受。”

  “我再问你,一个人为赡养父母去做正当合理的事,自己与父母都能得到很大的安乐,自己也积累很多的资粮。如果这样,父母是否很高兴?”

  “那当然。”

  “如果你为妻子亲眷等造恶业,随恶业而堕恶趣,阎罗君会不会因为这是为别人造业而不打你、惩罚你?”

  “那绝对不会放过我的。”

  “如果你为了他们如理如法地行持,他们也会善待你,这个没有什么疑义吧?”

  “确实没有什么疑义。”

  “所以,人享受生活不一定要造作恶业啊!”

  通过舍利子一步一步地点化,终于使能持子清醒过来,他生起很大的后悔心,忍不住大哭了起来,边哭边用衣服揩着泪水,对舍利子忏悔说:“舍利子,我以前的行为确实不如法。加上最近又娶了个小老婆,为了满足她的物欲需求,为此也做出很多的坏事。现在,我愿意把她送回娘家,在您面前受持五戒。”于是,舍利子慈悲摄受他,为他授了五戒,圆满后,舍利子就回去了。

  过了很久,舍利子安住在南印度的森林中,遇到刚从王舍城来的比丘,经询问这位比丘后,知道能持子对佛陀与正法仍具有很大的信心与欢喜心,但目前得了严重的疾病,命在旦夕,因此连夜赶往王舍城。

  能持子重病卧床,看见尊者亲临探病,非常欢喜,想要勉力起身却是力不从心。舍利子连忙摇手示意他不用起来,并且轻声细语地亲切询问:“老同学,病有没有好转一些?”

  能持子有气无力地说:“舍利子!我已经不行了,从早痛到晚。”歇了一会又说:“我的头痛得仿佛要炸开,我的肚子痛得比屠夫把牛的内脏全掏出来再塞回去还痛,我浑身滚烫,就像在烈火里烧烤一样,病情没有半点好转的迹象。看来是活不久了。”

  舍利子对他说:“能持子,我问你,你好好地回答我。你觉得地狱与饿鬼哪个好呢?”

  “饿鬼好一点。”

  “饿鬼与傍生呢?”

  “傍生好一点。”舍利子继续发问,如此依次问到欲界的最后梵天。

  能持子说:“生在梵天是最好的。”

  舍利子说:“如果你觉得梵天的果位最好,那就好好听我传授给你四无量心的教言,你好好作观,绝对能转生天界。”传完教言后,舍利子就回去了。

  此时,世尊观知舍利子没有对他传究竟的法,只能升天,不能得圣果,因而在舍利子离开后,立即以神通力显现在能持子面前。能持子见到世尊,便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于是佛陀为他传授相应的法要,能持子当场证得不还果。接着,佛陀又显示神变,比舍利子先回到住处,坐在那里等舍利子。

  世尊问:“舍利子,你去哪儿了?”

  “世尊!我去给能持子传法。”

  “你传的法不究竟,在你走后,我又为他传法,他证得不还果。”

  舍利子赞叹:“善哉!善哉!如来神变无比,如来度众无边!”

  那时,比丘们请问世尊:“世尊!能持子是什么因缘生在富贵之家,后又对佛生欢喜心呢?请世尊为我们开示。”

  世尊说:“这是由于他前世愿力的缘故。很久以前,在龙天国王治理无争城的时侯,国家太平,人民无争。但国王手下有位大臣,经常仗恃王权,暴取赋税,挥霍浪费,生活享乐。

  当时,有位穷人见了,觉得应修一些善法。后来他遇到一位独觉,便尽力供养,供养圆满后,独觉示现神变飞走了。他观想自己在独觉面前恭敬顶礼发愿:

  ‘以今天供养独觉的善根,愿我将来能生在富贵之家,像国王手下的大臣那样,依仗王权,享受美好的生活。’

  比丘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当时的穷人就是现在的能持子。

  另外,在人寿两万岁迦叶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个人皈依佛门,受了居士戒,临终时发愿:

  ‘希望在释迦佛出世的时侯,我能令佛欢喜,证得圣果。’

  当时的居士就是能持子,因为这两世的愿力皆已成熟,所以今世他先作大臣,仗恃王权,暴取豪夺人民的赋税,奢侈享乐;后来再遇佛,生欢喜心,得证不还果。”[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