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作者與讀者(馬永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作者與讀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作者與讀者》中國當代作家馬永歡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作者與讀者

作者與讀者的關係,我在寫作的歲月中不自覺地加強,若隱若現,由弱變強。一篇文章寫完,如同嘰嘰喳喳的春鳥的興奮,不僅自言自語,而且想把寫作過程的快感告訴給我心中的讀者。然而,強烈的欲望總是落空,宛若淅淅瀝瀝的春雨,只好落入我寫作的大地,滋潤我生命的大地,讓如同一棵生長於大地的樹木的我,不斷向上默默地生長。寫作十二年的我就是如此的輪迴。一篇文章發表,無論發表在何種級別上的報刊,總是想把變成鉛字的文字呈現給讀者看,讓讀者與我分享。

有一次,我到縣新聞中心,熱情地把一份報紙放到某主任眼前的桌面上,報紙上有我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剛在這個地方找到,我想讓他分享,可是,他斜眼都不掃描,我熱情的溫度急劇下降。他冷若冰霜的一幅表情,仿若一塊不可能融化的堅冰,好多年了,依然在我眼前如同浮萍漂浮。據我了解,他既是領導又是作者,也許,此時此刻,他要擺擺嚴肅的架子。當我的第二部散文集出版了,便激情贈閱,後來的一天,我的一個好筆友悄悄對我說,「馬老師,你自籌資金出版書不容易,不要亂送。」他一說,我明白了,送書,不要盲目,要斟酌對象,三思而後行,喜歡閱讀我的書的讀者就送。有一晚上,我準備送給一個文友一本書,還沒有開口,另外一個文友(報紙編輯)說給這個文友,「你要多看文學經典的書籍,少看文友出版的書,或不看。」文學愛好的她,初學寫作的她,一聽,仿佛與我產生了巨大的距離,她與我對話,有些生硬,從此不再往來。時間久了,雖然都是永平人,她的模樣在我的記憶中漸行漸遠,漸漸消失,也許我得了遺忘症。

然而,我所遭遇的以上所及,只是我心中眾多讀者的一縷陰影,並非遮蔽我寫作的光明與夢想,因為我的讀者層出不窮,特別是普通讀者。我經過十二年的寫作歷程,我眼中的讀者是有層次的。

一是普通讀者,不寫文章的讀者,工農商學兵的讀者。這是主要的讀者群,他們閱讀我的作品,就讓我內心生髮持久的強大力量,以此推動我的寫作。他們的鼓勵,他們的讚美,他們的肯定,他們的真誠,他們的熱情,他們的尊重,他們的支持,他們的積極建議,就是我寫作生命的精神養料。我的文學金字塔的建構從此奠基,我持之以恆地寫作仿佛為這個強大的群體而寫。有的讀者對我說:「馬老師,我雖然不會寫,但喜歡讀,喜歡讀你的作品。不僅我讀,而且我的妻子也讀,我的兒子也讀,一家子都讀。」我感動,我感激,宛若一個心存感恩的商人,感恩顧客,因為顧客是商人的「上帝」,「衣食父母」。有一個高中同學看了在微信文學平台上發表的《鄉情如河》一文,真誠留言:「在你的短文類中,此文屬上乘之作,可謂有感而發!我本是外行,但我堅信文學的真諦還是我們高中畢業統測的題目:《文者氣之所形》。謹此共勉!」對於此文,還有一個永平的讀者也留言:「山青水清人更親。最好的友情各自繁忙,但互相牽掛。」我同樣感動,感激!

二是作者群的讀者。這個群較複雜,以我的寫作水平為尺度來劃分,分為幾種情況,低於我的,有少數人閱讀我的作品,多數不讀,因為從交流中我有意識地檢測,從一些細節中可以窺見一斑;與我相當的,可能閱讀,多或少,程度不同,也可能不讀;高於我的,簡直就不會閱讀,這是我的揣度。

那麼,對於這個群我是如何對待的?送書,非常慎重,該送的還是要送的,比如對於我們永平縣的作者來說,關心我寫作的,關注我寫作的,哪怕他們不閱讀我的作品,也要送,感情大於理智,也許即使他們不閱讀,也會收藏的,這是我的美好想象。將心比心,我收到文友的出版作品,即使暫時沒有時間閱讀,也要好好收藏,擺放在書櫃裡。近年來,我有一個認識,無論哪一個作者,關係好或者不好,只要送給我書,我都要珍惜圖書,尊重圖書,如果作者與我的關係好,那麼在我的心中,他的圖書我會更加珍惜;如果關係太差,不來往,但他們的圖書在我的心中也會珍惜,在我的書架上也有位置。圖書是圖書,作者是作者,仿佛分離,也許在今後的日子裡,分離後也會重歸於好。這就是我對待這類作者圖書的感情。所以說,請與我關係不和的作者放心,你的圖書我一定愛惜,不會丟棄,這是我做人的原則,也是一個讀者思想品格的崇高與否的表現。

寫作水平高於我的作家詩人,一般情況下我不送,送也白送,他們不會閱讀的,也不會收藏的,人家不珍惜我的圖書,我自己要珍惜啊。當然,也不能排除品格高尚的少數人。

那麼,對於這個作者群,我送書的對象如何確定?除了以上提及外,我主動相約,為我寫書評的或讀後感的作者,我要送,無論天涯海角或近在咫尺。比如,我送給省級文學期刊《北極光》編輯的吳老師一本散文集《銀河曙光》,他收到後,打給我電話,對於這一本書的設計不合理的地方給予提出。一聽,我恍然大悟,感激不盡,因為他是策劃圖書,特別是暢銷書的行家。

在珍貴的人生歲月中,作家與讀者的關係,是作家值得探尋的一個重要課題。我是一個喜歡與人交往的作家,在交往中傾聽廣大讀者的心聲,有一個年輕的讀者曾經對我說:「如果沒有人讀,寫了又有什麼意思。」還有一個中年讀者對我說:「書出版了,就是給人閱讀的,所以該賣的要賣,該送的要送,只有這樣,才達到傳播文學文化的目的。」我一聽這一樸素的話,感動不已,他們說的多好啊。

因此,我作為一個作家,要不斷加強與讀者的關係,不斷強化已有的穩固的讀者群,不斷拓寬讀者群,也要不斷尋覓新的讀者。如今是觸屏時代,手機文學微信公眾平台不斷湧現,文學群如星閃耀,因此,我將在這一背景下靜心寫作,主動積極投稿,文章一經發表,我便在我的朋友圈轉發,或在其他朋友圈轉發,讓更多的朋友閱讀。 [1]

作者簡介

馬永娟,筆名娟子。文學創作二級,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作家協會、散文學會會員,連雲港散文學會副會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