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池口遇风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
“ |
长江五月多风暴,欲行先看风日好。此风忽作东南来,阴云如涌拨不开。 惊雷往还转车毂,狂波低昂起坑谷。中流一叶那复持,卷舒已付天公知。 解帆转柁不容语,佛池口中幸可住。须臾急雨变昏霾,柁师喜贺风已回。 澄溪不动萦白练,老木苍崖蔚葱蒨。系舟茅屋得青蔬,试问钓船还有鱼。 开樽引满向妻子,明日复行未须怖。阴阳开阖良等闲,扁舟谁令乘险艰。 |
” |
— [北宋]苏辙 |
政治影响
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1],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
宋哲宗初年"元佑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 。《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
诗歌主张
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2]。
《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视频
佛池口遇风雨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历史上的今天——1069年9月21日,王安石开始实行青苗法 ,搜狐,2020-09-21
- ↑ 《诗病五事》的内容,我爱历史网,20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