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佛性

佛性,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fó xìng,佛教术语,意思是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佛性不仅佛有,一切众生都有。

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盘,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味"。[1]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术语】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涅盘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中道实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谛的般若智慧; [2]

3、缘因佛性,则是配合了因智慧开发正因的六度万行的功德行愿。

佛性1.jpg

佛性是因,成佛是果,要圆满具备此三因方能成佛。又有三种佛性说:

1、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改变,一切众生皆具此理;

2、引出佛性,依禅定智慧修行之力,本有佛性逐渐显现而引出者;

3、至得果佛性,修因圆满,至成佛时,本有的理体佛性彻底显现。

见性成佛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大般涅盘经卷

佛性2.jpg

【汝问云何为佛性者】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盘。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盘。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

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

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善男子。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一者定乐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乐行。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想。以是义故。虽有佛性而不能见。

如汝所问以何义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第一义空不名为下。

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下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

佛学大词典

梵语buddha-dha^tu 或buddha-gotra。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盘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

佛性3.jpg

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说佛、菩萨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但据世亲之佛性论卷一,有部等部派主张众生无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后天依修行而得之'修得佛性',依此,分决定无佛性、有无不定、决定有佛性三类众生。对此,分别说部以空为佛性,一切众生悉以空为本,从空所生,故主张本性皆具佛性。同书卷二复将佛性分为三位(称三位佛性、三佛性),即:

( 一)住自性佛性,众生先天具有之佛性。

(二)引出佛性,通过佛教修行所引发之佛性。

(三)至得果佛性,至佛果始圆满显发者。

中、日诸宗派于此亦有诸说而互相论难。

(一)天台宗立正、了、缘之三因佛性之说,即:

(1)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本具之三谛三千之理。

佛性4.jpg

(2)了因佛性,观悟佛理所得之智慧。

(3)缘因佛性,能起智慧之缘的所有善行。其中,前者属性(先天),后二者属修(后天),但本来性修不

(二)圆融无碍,

(三)佛性是非纵非横(非前后继起,亦非同时并列)。又三因佛性加上果性(菩提之智德)、果果性(涅盘之断德),即称为五佛性。以其因果不离,故为因位、果位互具。(二)据华严宗,众生之佛性圆满具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具足成佛之可能性为佛性、觉性,以此与非情具有之真如之理称为法性加以区别,(三)据密宗,森罗万象悉是大日如来之法身,故立悉有佛性之说。

(四)三论宗废有关佛性之种种议论,以为别说因果即是迷执,故称非因非果之无所得中道为佛性。

佛性5.jpg

(五)法相宗说二种佛性,即:

(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体之真如理。

(2)行佛性,含藏于各人阿赖耶识中成佛之因之无漏种子。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种姓说,即菩萨、声闻、缘觉证悟所得之三种定姓、不定姓及永不能成佛之无姓;主张唯菩萨定姓与不定姓者具有行佛性。

(六)禅宗虽言证悟众生本来之面目,但却否定执迷佛性有无等问题,故有'狗子佛性'等公案。

(七)净土宗承认理佛性之说,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净土真宗主张成佛系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谓如来给予众生之信心为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说。

此外,诸经典亦见佛种、佛种性等语,意谓成佛之因,但其内容依经各异,通常多指众生本具之佛性,或指烦恼、菩提心、菩萨之修行、称名等。[大般泥洹经卷四分别邪正品、北本涅盘经卷二十八、菩萨善戒经卷一、入楞伽经卷二、卷七、解深密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大乘玄论卷三、大般涅盘经疏卷二十五、华严经疏钞卷三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六、大乘义章卷一佛性义、法华经玄赞卷一、法华玄义卷五下、金光明经玄义卷上、中观论疏卷一末](参阅'五姓'1107、'佛种'2744)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