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福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余福臻 | |
---|---|
出生 | 1942年 |
国籍 | 中國 |
职业 | 苏绣大师 |
知名作品 |
《猫》 |
余福臻,出生于1942年3月5日,苏州,1958年进苏州刺绣研究所刺绣专修班学习,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62年师从曹克家和顾文霞学习绘画和刺绣。曾任苏州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高级艺术顾问。精通细绣,双面绣,双面三异绣,绣艺超群,尤精于绣猫,因首创“细,乱针结合绣猫法”,而被誉为“猫王”。所绣小猫多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元首。1982年,双面绣《白猫戏螳螂》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1991年双面绣《黑底红叶白猫》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7年,受聘担任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高级顾问。2005年,应美国前总统卡特邀请,在美国卡特图书馆举办“手牵手,两位苏绣大师(顾文霞和余福臻)作品展”,并作刺绣表演。2007年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2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简介
上世纪50年代,为培养苏绣接班人,苏州刺绣研究所开办了刺绣专修班。17岁的余福臻参加了这个刺绣专修班的招考,当时72人参加招考,最终录取了16人,余福臻从中脱颖而出,由此踏入了刺绣艺术的道路。
学习刺绣的过程是艰辛的。在专修班的四年多的学习中,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很紧。早晚自习、早晨写字、画画、勾线条,晚上学习文化课。从绘画的基础、图案色彩到刺绣的基础针法。四十几种针法,一点一点的磨练出来。
在李娥英老师严格的教育之下,渐渐培养了余福臻严谨的刺绣技艺。1961年毕业前一年,李娥英老师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特长和兴趣,将学生分进不同的专业。苏州刺绣研究所,金鱼和小猫是两块招牌。余福臻自己本身喜爱猫,自己家中也养着猫,在生活中,也经常观察着猫的形态,某种程度上,为她的小猫刺绣提供了较大的艺术灵感源。开始绣小猫后,余福臻大师被分配跟顾文霞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习绣猫。“顾老师是我的专业老师,虽然她后来担任领导,工作很忙,但顾老师一直来关心我,不时拿新题材的稿子让我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来试制,一幅幅的实践,经验不断地积累,先从绣国画猫打基础,后来又尝试了摄影稿、油画稿、水彩画猫等。”余福臻大师提起顾文霞老师,语气中总是带着敬佩和感激。当时的苏州工艺美术局从北京请来一位擅长画猫的画家曹克家,到苏州刺绣研究所整整一个月。余福臻在这期间又幸运地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拜曹克家为师。曹克家先生的国画猫,丝理的画法与刺绣很接近,尤其适合传统刺绣。传统小猫要绣好,有三个要素要把握好,丝理、色彩、线条,余福臻在学习临摹曹先生画作的之中,逐渐对绣猫的认识有了飞跃。尽管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曹先生的指导对苏绣研究所技艺水平了很较大的提高。一幅幅的实践、经验的累积,余福臻的刺绣技艺愈加纯熟。刺绣专修班毕业后,余福臻到刺绣工场工作,这里云集了苏绣众多刺绣艺术前辈。在工作中,余福臻学习吸收,在传统小猫的基础上,积极实践新型刺绣手法。1977年,余福臻调到刺绣针法研究室工作,在刺绣针法研究室里的任嘒娴大师擅长用乱针绣表现各种题材。比起细绣,乱针在用针和用色上更灵活,毛丝更松顺,有飘逸感。任嘒娴大师当时在针法研究室,余福臻向她请教,摸索规律,在细绣里融入乱针。逐渐地形成了自身“细乱结合”的刺绣技法,这种技法绣出来的小猫,色彩更加丰满,立体感极强,这种技法余福臻推广到绣猫工场里,绣出来的作品也广受好评。代表作品《沙发红底双猫》,作品用细绣打底,运用乱针用针并施色,在1982年获全国工艺美术品优秀作品奖,1983年获江苏省科技四新展二等奖,作品照片刊登在《苏绣精萃》《苏州刺绣》等刊物上。[1]
技艺传承
2005年2月19日起,苏州两位苏绣大师——顾文霞和余福臻的30余幅刺绣精品,将在美国卡特总统图书馆展出四个月,两位大师已被邀请前往参加开幕式。据悉,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苏绣作品,在美国总统图书馆展出还是第一次,卡特总统图书馆也将因此成为境外唯一展览这些大师珍品的图书馆和博物馆。 余福臻“一团和气”、“金鱼”、“国外风景”等作品,同样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把苏绣这一“东方艺术明珠”的神韵带到人们面前。参展结束后,这些精品将被运回苏州,大师们正在考虑,届时是否组织一场国内的展览,让市民也能一睹这些作品的风采。对名利十分澹泊、不愿多谈如何艰辛创作的两位大师表示,作为苏绣艺术的传人,她们今生最大的愿望是:让更多的人喜爱我们的苏绣。 [2] 在今天,余福臻更加关心苏绣艺术的传承。从十七岁到今天,五十余年的刺绣艺术生涯,使她切身体会到,这门艺术对于耐心与恒心的要求。余福臻的生活依然围绕着刺绣,指导学生、推广刺绣,自己也坚持创作。在传承上,余福臻笃定表示,只要有人认真的学习,我一定会认真的教,并毫无保留的教授。 无论何时,对于刺绣艺术,余福臻都有一种深沉热爱。在苏绣里,在绷架前度过的时间, 艺术向她展示了某种最纯粹的美好。 余福臻老师常常开苏绣讲座,从苏绣的产生讲起,她讲到,苏绣是从原始习俗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余老师在讲座中还介绍了苏绣形成过程,以及刺绣艺术家沈寿为什么能成功,苏绣百年经历了哪些变化等内容。余老师还讲述了她成长经历及授业恩师,让大家充分感受到苏绣不仅仅是吴地文化的名片,更体现了吴中女子精细雅洁、聪慧娴熟的品格,她们用智慧和勤劳赢得了中外嘉宾的赞赏。讲座现场余老师的学生也带来了苏绣的现场表演和苏绣珍品的艺术展示,针和线的巧妙运用加之娴熟的刺绣技艺,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受到了苏绣的艺术魅力。
已过70的余福臻依然忙碌,在工作室、陈列室、研究所之间来回,这是她的生活常态。我们并不能从她神色中看出这个年纪的疲态,她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并且“乐”在其中。身处姑苏城中,亭台轩榭与吴侬软语,共同构成了这个城市的灵性。余福臻的个性也犹如这座古城,平静而优雅。娓娓道来,慢声细语,一针一线,皆是文章。尽管身为苏绣这门艺术的代表人物,却仍然对这门艺术感到敬畏,严谨地保持传统的规矩和形制。与针线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余福臻依旧关心,今天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刺绣。她太清楚,刺绣最需要的是灵动的双手,以及一颗平静的心。后者更加重要,因为艺术创作是一件对抗时间的事,艺术家的“心”必须是安定的。
余福臻宣传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