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何紹基 | |
---|---|
詩人、畫家、書法家 | |
朝代 | 清朝 |
姓 | 何 |
名 | 紹基 |
字 | 子貞 |
號 | 東洲,晚號蝯叟 |
出生 |
1799年 清湖南道州(今湖南道縣) |
逝世 | 1873年(73-74歲) |
著作 | |
《惜道味齋經說》 《說文段注矯正》 《東洲草堂金石跋》 《東洲詩文集》 |
何紹基[1](1873年-1799年)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六年進士。咸豐初簡四川學政,曾典福建等鄉試。歷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通經史,精小學金石碑版。據《大戴記》考證《禮經》。書法初學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長草書。有《惜道味齋經說》、《東洲草堂詩·文鈔》、《說文段注駁正》等著。
人物生平
何紹基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父何凌漢曾任戶部尚書,是知名的書法家、教育家、學者、藏書家。何紹基兄弟四人均習文善書,人稱「何氏四傑」。嘉慶四年農曆十二月與弟紹業一同出生於東門鄉東門村一耕讀民家。幼年家境貧寒,他和弟弟隨母就食於州西小坪舅舅廖氏家。8歲隨父母入京,早年是阮元、程恩澤門生。18歲應京兆試,取眷錄。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優貢生。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舉人,次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文淵閣校理、國史館提調等職,曾充福建、貴州、廣東鄉試正負考官。咸豐二年(1852年)任四川學政。為官僅兩年,次年因條陳時務得罪權貴,被斥為「肆意妄言」,受讒言所害,降官調職。遂辭去官職,咸豐六年(1856),由四川出發,經陝西等地到達濟南,主講於山東濼源書院。講學之餘,盡游濟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處,留下許多詩句。咸豐十年(1860年),受長沙城南書院之邀離開濟南赴長沙。前後在山東和長沙城南書院教書達十餘年。晚年主持蘇州、揚州書局,校刊《十三經註疏》,主講浙江孝廉堂,往來吳越,教授生徒。一生豪飲健游,多歷名山勝地,拓碑訪古。同治十二年(1873年),病逝於蘇州省寓,葬於長沙南郊。
1814年 嘉慶十九年 甲戌 16歲
在京濡染家學,「憶餘十六歲時,先公官少司成,十八省癸酉科選拔生肄業成均者彬彬然執贄門下,余得盡識其才俊,為余有交遊之始」。(《徐柳臣前輩壽詩並序》)
1816年 嘉慶二十一年 丙子 18歲
「應京兆試取謄錄。」(何慶涵《先府君墓表》)
拜張掖垣為館師。
1817年 嘉慶二十二年 丁丑 19歲
在京就學於張掖垣師:秋,張掖垣歸湘,有《送張掖垣師下第南旋》詩。
1818年 嘉慶二十三年 戊寅 20歲
「始讀《說文》,寫篆字。」就學於顧耕石師。(《書鄧頑伯先生印冊後》)
1825年道光五年 乙酉 27歲
是年春,於濟南得孤本《張黑女墓誌》及《石門頌》拓本。秋初,回湘參加鄉試未中。
1827年 道光七年 丁亥 29歲
第二次回故鄉道州。是夏,於汴中獲《宋拓薛少保書信行禪師碑》孤本,冬初獲《天發神讖碑》拓本。 1828年 道光八年 戊子 30歲
與紹祺第三次回道州。回湘應鄉試,「秋間,補廩膳生」。
1829年 道光九年 己丑 3l歲
居北京,與林則徐、魏源等赴龔自珍家觀龔重摹《宋刻王獻之洛神賦九行》。
1835年 道光十五年 乙未 37歲
夏,回湘應鄉試。「乙未恩科主試吳晴舫、王春綬兩先生以府君後場精博,拔置第一。」(《墓表》)謁吳榮光,得觀其所藏金石書畫,並為題跋數十件。納妾王氏瓊簫,原已納妾陳氏東芝。(《何蝯叟乙未歸湘日記》)
1836年 道光十六年 丙申 38歲
「丙申恩科成進士,廷對策為長文襄、阮文達兩相國所激賞,已置大魁,因語疵抑落二甲第八名,改庶吉士。」(《墓表》)女(王氏所生)韶雲出生。
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 辛丑 43歲
四月,紹基等葬父於長沙河西谷山九子嶺(今望城)。「閏三月得地,四月卜葬。余居墓側,造墳垣,立亭堂。恭勒御祭文暨御賜碑文,立於享堂之前楹:儀征阮相國師所撰《神道碑銘》立於內楹,置墓田,種樹,至歲暮而事畢。」(《望九子嶺》)
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 壬寅 44歲
是年服闋,自長沙奉母至金陵。八月,入都供職國史館。「服闋後直國史館兼辦傳志,每三六九館期風雨無間。」(《十九日到史館作》)得長孫於金陵。「慶涵公長子諱維朴生道光壬寅四月二十八日辰時。」(《宗譜》)
1846年 道光二十六年 丙午 48歲
供職國史館,充提調。「因館中照例進書,皆一品二品大臣傳,無三品以下傳,雖經高宗屢次嚴旨申諭,史館仍因循至今。因創擬條例,欲遍搜官書及前人文集,補辦國初以來三品以下名臣各傳,商之總裁穆師相,堅不見允,余即日辭提調矣。」 (《十月十二日約黃海華等小集吾齋為消寒第一集》)
1853年 咸豐三年 癸丑 55歲
在四川學政任上力求整頓,四月十八日奏《恭報歲試成都省垣情形折》;七月二十四日上《捐輸軍餉奉旨從優議敘謝折》,十一月初七根據按試各州了解弊端,奏《請旨飭查川省捐輸廣額各數暨辦理土匪事涉及兩歧並參將擅造關防需索騷擾折》。
1854年 咸豐四年 甲寅 56歲
在四川學政任上。五月二十四日上《請旨交議整頓考試力除弊竇折》、《請旨更正灌縣二郎神廟祀典折》,二十六日上《請旨飭裁陋規折》,二十五日上《恭報通省歲試及歲科並試等處完竣情形折》、《請旨飭行速辦土司爭襲案折》,十一月二十二日上《敬陳地方情形折》。是年作《猿臂翁》詩,從此自號「猿叟」(蝯叟)。
1855 咸豐五年 乙卯 57歲
春間,出省按試,五月二十四日回至成都,得知由於四月屢陳時務12事,咸豐帝責以肆意妄言,由部議以私罪免除了他的學政職務,六月八日交印於四川總督黃壽臣。七月初一日,出遊峨眉瓦屋,紀游之作編為《峨眉瓦屋游草》。
1865年 同治四年 乙丑 67歲
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初春至蘇州,繼而至上海、杭州,五月回長沙。十月十二日約胡恕堂、李次青、黃海華等作消寒第一集,李次青見示所輯《國朝先正事略》。
1870年 同治九年 庚午 72歲
早春,應丁日昌中丞約,赴吳門,寓蘇州金獅橋巷。「時適吳氏女(韶雲)隨婿{吳觀禮)侍母在蘇,相見歡甚。復經相國曾文正公、中丞丁雨生先生延主蘇州、揚州書局,校刊《大字十三經註疏》。浙江楊石泉中丞亦聘主孝廉堂講席,府君往來吳、越,觴詠留連,意興頗適。」(《墓表》)
1873年 同治十二年 癸酉 75歲
是年,在蘇州病逝。「癸酉七月初旬,忽患痢下,晝夜數十起,元氣驟虧,至二十日丑時,遽告終於蘇州省寓。」(《墓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子慶涵扶柩葬於善化縣南鄉八都石人沖內苦竹坡之原。
人物年表[2]
1799年 嘉慶四年 己未1歲,何紹基與攣弟紹業生於十二月初五日寅時。 父何凌漢(1772—1840)課徒鶴鳴軒中,每年所入三四十金。母廖夫人 (1767~1849)勤儉持家。 1800年 嘉慶五年 庚申 2歲,隨父母居家,父繼續在鶴鳴軒課徒。 1801年 嘉慶六年 辛酉 3歲,何紹基二弟紹棋十月十七日未時生。(《宗譜》) 其父以拔貢生入都應試,授吏部七品京官。紹基與兩弟隨母住西鄉小坪村舅父廖輯候家。 1802年 嘉慶七年 壬戌 4歲,隨母仍寄居舅家。父凌漢朝考一等,為吏部文選司京官。 1803年 嘉慶八年 癸亥 5歲,寄居舅家。 1804年 嘉慶九年 甲子 6歲,在舅家入小學。(《生日書懷》) 1805年 嘉慶十午 乙丑 7歲,在舅家讀小學。父凌漢中一甲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假歸東門村。 1806年 嘉慶十一年 丙寅 8歲,隨父母入都,「憶我八歲時,便上長安道」。(《送黃惺溪太史南旋》) 1807年 嘉慶十二年 丁卯 9歲,在京濡染家學。「是年吾九齡,初來自鄉谷,尚記誡兒語:不許出書屋。」(《飛來寺敬觀先公丁卯年詩卷次原韻書後》) 1808年 嘉慶十三年 戊辰 10歲,隨父母居京,在家學。 1809年 嘉慶十四年 己巳 11歲,居京,拜錢塘孫鏡塘為館師。 1810年 嘉慶十五年 庚午 12歲,在京就學於孫鏡塘師。 1811年 嘉慶十六年 辛未 13歲,就學於孫鏡塘師。是年冬送孫鏡塘師就館灤州。始有詩存集。 1812年 嘉慶十七年 壬申 14歲,隨父母居京,少有名,得阮元、程恩澤賞識。 1813年 嘉慶十八年 癸酉 15歲,居京,承家學。 1814年 嘉慶十九年 甲戌 16歲,在京濡染家學,「憶餘十六歲時,先公官少司成,十八省癸酉科選拔生肄業成均者彬彬然執贄門下,余得盡識其才俊,為余有交遊之始」。(《徐柳臣前輩壽詩並序》) 1815年 嘉慶二十年 乙亥 17歲,仍隨父居京。 1816年 嘉慶二十一年 丙子 18歲,「應京兆試取謄錄。」(何慶涵《先府君墓表》,以下簡稱《墓表》) 拜張掖垣為館師。 1817年 嘉慶二十二年 丁丑 19歲,在京就學於張掖垣師:秋,張掖垣歸湘,有《送張掖垣師下第南旋》詩。 1818年 嘉慶二十三年 戊寅 20歲,「始讀《說文》,寫篆字。」就學於顧耕石師。(《書鄧頑伯先生印冊後》) 1819年 嘉慶二十四年 己卯 21歲,冬,就姻鳳台縣署。「配陶氏寧鄉候選知縣陶章泗女。」(《宗譜》) 1820年 嘉慶二十五年 庚辰 22歲,春,攜妻陶氏自山西鳳台縣入都。 1821年 道光元年 辛巳 23歲,秋,回湘應鄉試。與三弟回故鄉道州。七月二十日得子,取名慶涵,字伯源。 1822年 道光二年 壬午 24歲,父凌漢任壬午科山東正考官,留督學政。春,有《柬魏默深》詩,秋與包世臣、龔定庵、黃修存、弟紹業嘗聚陳秋舫處,有《陳秋舫屬題秋齋餞別圖》。秋杪,紹基與兄弟奉母出都至山東。 1823年 道光三年 癸未 25歲,隨父於山東。 1824年 道光四年 甲申 26歲,隨侍在山東。 1825年 道光五年 乙酉 27歲,是年春,於濟南得孤本《張黑女墓誌》及《石門頌》拓本。秋初,回湘參加鄉試未中。 1826年 道光六年 丙戌 28歲,父任順天府尹,舉家移京。「回湘應試,補諸生」。(《墓表》) 1827年 道光七年 丁亥 29歲,第二次回故鄉道州。是夏,於汴中獲《宋拓薛少保書信行禪師碑》孤本,冬初獲《天發神讖碑》拓本。 1828年 道光八年 戊子 30歲,與紹祺第三次回道州。回湘應鄉試,「秋間,補廩膳生」。 (《墓表》) 1829年 道光九年 己丑 3l歲,居北京,與林則徐、魏源等赴龔自珍家觀龔重摹《宋刻王獻之洛神賦九行》。 1830年 道光十年 庚寅 32歲,居北京。 1831年 道光十一年 辛卯 33歲,回湘應鄉試,取優貢生,苗夔、張穆為同年優貢,時程恩澤、邵丹畦為正副考官,皆以國士目之。父典浙江鄉試,留督學政。紹基隨侍。 1832年 道光十二年 壬辰 34歲,春仲,隨父按試寧波,登范氏天一閣欣賞《圉令趙君碑》及《劉熊碑》等。秋,回京應試,時十八省貢生以朝考咸集京師,一時交遊極盛。試畢南行,至焦山,冒雪手拓《瘞鶴銘》。 1833年 道光十三年 癸巳 35歲,春仲,游杭州定香亭,旋過吳門,獲睹《智永千字文》宋人初拓本。 1834年 道光十四年 甲午 36歲,回湘應鄉試,秋居長沙,臥病逾十旬。冬至吳門,謁林則徐,相與論書。 1835年 道光十五年 乙未 37歲,夏,回湘應鄉試。「乙未恩科主試吳晴舫、王春綬兩先生以府君後場精博,拔置第一。」(《墓表》)謁吳榮光,得觀其所藏金石書畫,並為題跋數十件。納妾王氏瓊簫,原已納妾陳氏東芝。(《何蝯叟乙未歸湘日記》) 1836年 道光十六年 丙申 38歲,「丙申恩科成進士,廷對策為長文襄、阮文達兩相國所激賞,已置大魁,因語疵抑落二甲第八名,改庶吉士。」(《墓表》)女(王氏所生)韶雲出生。 1837年 道光十七年 丁酉 39歲,是年在翰林院庶常館學習。 1838年 道光十八年 戊戌 40歲,初夏,散館一等,授翰林院編修,武英殿協修。五月作序送 阮元予告歸里。八月,長子何慶涵與湘陰李楣(月裳)完婚。 1839年 道光十九年 己亥 4l歲,上半年任職史館,充武英殿總纂。五月奉命典福建鄉試副考官。是年秋,父凌漢充順天鄉試副考官,父子同持文柄,時論榮之。孿弟紹業卒於十一月二十日,年僅40,紹基作《仲弟子毅哀辭》,撰《仲弟子毅哀辭》、《仲弟子毅墓誌》。 1840年 道光二十年 庚子 42歲,父凌漢於二月五日病逝,特旨贈太子太保,賜祭葬,諡文安。 「其年八月,孤子紹基等奉柩由潞河舟行南歸。十二月二十一日抵長沙,二十四日厝居於南門外洪恩寺。」(《夢地記》) 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 辛丑 43歲,四月,紹基等葬父於長沙河西谷山九子嶺(今望城)。「閏三月得地,四月卜葬。余居墓側,造墳垣,立亭堂。恭勒御祭文暨御賜碑文,立於享堂之前楹:儀征阮相國師所撰《神道碑銘》立於內楹,置墓田,種樹,至歲暮而事畢。」(《望九子嶺》) 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 壬寅 44歲,是年服闋,自長沙奉母至金陵。八月,入都供職國史館。「服闋後直國史館兼辦傳志,每三六九館期風雨無間。」(《十九日到史館作》)得長孫於金陵。「慶涵公長子諱維朴生道光壬寅四月二十八日辰時。」(《宗譜》) 1843年 道光二十三年 癸卯 45歲,供職國史館。夏,集同人創建顧炎武先生祠「於城西慈仁寺之隙地,軒亭靜奧」。(《重刊宋元學案書後》) 1844年 道光二十四年 甲辰 46歲,供職國史館,顧亭林祠二月二十五日舉行初祭禮。與祭者有何紹基、苗夔等14人,俱為當時名士。五月初一,奉命充貴州鄉試副考官。九月榜發,得四十賢,黔中人士盛稱得士之盛,前所未有。 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 乙巳 47歲,供職國史館。九月,《使黔草》刻畢,為詩集作序者有朱琦、梅曾亮、苗夔、張穆等七人。 1846年 道光二十六年 丙午 48歲,供職國史館,充提調。「因館中照例進書,皆一品二品大臣傳,無三品以下傳,雖經高宗屢次嚴旨申諭,史館仍因循至今。因創擬條例,欲遍搜官書及前人文集,補辦國初以來三品以下名臣各傳,商之總裁穆師相,堅不見允,余即日辭提調矣。」 (《十月十二日約黃海華等小集吾齋為消寒第一集》) 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 丁未 49歲,供職國史館,大考二等,贈文綺;紹基與吳式芬審定的《簠齋印集》出鈐印本,是年冬,始臨歐陽通《道因碑》。 1848年 道光二十八年 戊申 50歲,供職國史館,侄女越雲年18、侄兒慶深年12。皆因時疫於四月去世:元配陶安人六月十二日卒,享年五十三。「生子一慶涵,女二殤。」(《元配陶安人傳》) 1849午 道光二十九年 己酉 51歲,供職國史館。夏,奉命典試廣東:母廖夫人於十二月初五寅時去世,享年82歲,紹基等扶柩南歸。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庚戌 52歲,三月,扶母柩南旋:六月,過杭州,與方丈僧六舟「晨夕談藝者五六十餘日』。(《僧六舟金石書畫編年錄序》) 1851年 咸豐元年 辛亥 53歲,正月十五日,葬母於長沙縣北元豐壩之回龍坡,旋迴道州。輯所用印及自刻印成《頤素齋印譜》二冊。 1852年 咸豐二年 壬子 54歲,三月,母喪服闋後。七月入都,以侍郎張芾保舉,咸豐帝召對圓明園。八月初六日簡放四川學政,初九日,咸豐帝復於乾清官召見。十一月十日馳抵成都,作《恭報到任日期折》,發布《四川學政任通行告示》。 1853年 咸豐三年 癸丑 55歲,在四川學政任上力求整頓,四月十八日奏《恭報歲試成都省垣情形折》;七月二十四日上《捐輸軍餉奉旨從優議敘謝折》,十一月初七根據按試各州了解弊端,奏《請旨飭查川省捐輸廣額各數暨辦理土匪事涉及兩歧並參將擅造關防需索騷擾折》。 1854年 咸豐四年 甲寅 56歲,在四川學政任上。五月二十四日上《請旨交議整頓考試力除弊竇折》、《請旨更正灌縣二郎神廟祀典折》,二十六日上《請旨飭裁陋規折》,二十五日上《恭報通省歲試及歲科並試等處完竣情形折》、《請旨飭行速辦土司爭襲案折》,十一月二十二日上《敬陳地方情形折》。是年作《猿臂翁》詩,從此自號「猿叟」(蝯叟)。 1855 咸豐五年 乙卯 57歲,春間,出省按試,五月二十四日回至成都,得知由於四月屢陳時務12事,咸豐帝責以肆意妄言,由部議以私罪免除了他的學政職務,六月八日交印於四川總督黃壽臣。七月初一日,出遊峨眉瓦屋,紀游之作編為《峨眉瓦屋游草》。 1856年 咸豐六年 丙辰 58歲,六月,山東巡撫崇恩聘請主山東濟南濼源書院,秋間至靈岩 訪李北海所書靈岩寺碑未得。冬初再訪,於魯班洞中訪得半 截殘石。 1857年 咸豐七年 丁巳 59歲,三月由濟南至北京,九月下旬回濟南,移住濼源書院,秋第三次納妾王氏(為詩齡少宰之贈婢);冬至杭州,看三弟紹祺,並在杭州度歲。 1858年 咸豐八年 戊午 60歲,主講濟南濼源書院。是年,始專習隸書,東漢諸碑,次第臨寫。 1859年 咸豐九年 己未 61歲,主講濟南濼源書院。陳弼夫重修古歷下亭,六月十六日落成招飲,紹基遵囑撰寫「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楹聯和《重修歷下亭記碑》、《歷下亭詩碑》。 1860年 咸豐十年 庚申 62歲,春夏間,仍主講濼源書院。九月,思歸心切,旋別濟南返湘。 1861年 咸豐十一年 辛酉 63歲,二月抵湘,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僦居於長沙化龍池寓齋;秋間,修葺九子山墓廬,將移居焉。 1862年 同治元年 壬戌 64歲,主講長沙城南書院。正月初九日起程游桂林途經祁陽、永州等,第六次回故鄉道州,楊翰等陪游,三月中旬返回長沙。 1863年 同治二年 癸亥 65歲,主講長沙城南書院。二月游嶺南,三月乘火輪船游澳門、香港,旋又至南海神廟觀韓碑,七月返回長沙。 1864年 同治三年 甲子 66歲,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十月收課後買舟東下,作金陵之游,得《金陵雜述四十絕句》,旋游揚州、鎮江。 1865年 同治四年 乙丑 67歲,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初春至蘇州,繼而至上海、杭州,五月回長沙。十月十二日約胡恕堂、李次青、黃海華等作消寒第一集,李次青見示所輯《國朝先正事略》。 1866年 同治五年 丙寅 68歲,主講長沙城南書院。秋病一場,「今年詩事苦蕭寂,東洲居士養疴久」。(《九月廿六日即事柬楊性農》) 1867年 同治六年 丁卯 69歲,主講長沙城南書院。春,病後體漸康復,十一月,《東洲草堂詩鈔》28卷刻竟,親撰序言。 1868年 同治七年 戊辰 70歲,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弟紹祺於二月病逝,紹基因過度憂傷,胃痛甚劇。 1869年 同治八年 己巳 71歲,因病辭去長沙城南書院講席,冬薄游皖城。 1870年 同治九年 庚午 72歲,早春,應丁日昌中丞約,赴吳門,寓蘇州金獅橋巷。「時適吳氏女(韶雲)隨婿{吳觀禮)侍母在蘇,相見歡甚。復經相國曾文正公、中丞丁雨生先生延主蘇州、揚州書局,校刊《大字十三經註疏》。浙江楊石泉中丞亦聘主孝廉堂講席,府君往來吳、越,觴詠留連,意興頗適。」(《墓表》) 1871年 同治十年 辛未 73歲,主蘇州書局、揚州書局。夏,曾國藩以閱武至揚州,見紹基校刊大字《十三經註疏》已有端緒,為之甚喜。是年,大字《十三經註疏》校定完竣。 1872年 同治十一年 壬申 74歲,主蘇州書局、揚州書局兼主孝廉堂講席,身體狀況不佳,「手顫腰疲百體慵,豈知心氣更惺忪」。(《答恩竹樵中丞詩》)五月十一日,初嘗荔枝18枚,竟夜不適。 1873年 同治十二年 癸酉 75歲,是年,在蘇州病逝。「癸酉七月初旬,忽患痢下,晝夜數十起,元氣驟虧,至二十日丑時,遽告終於蘇州省寓。」(《墓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子慶涵扶柩葬於善化縣南鄉八都石人沖內苦竹坡之原。
個人成就
何紹基出入於阮元、程恩澤之門,通經史、律算,尤精小學,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他是近代提倡宋詩的重要人物之一。論詩主張「人與文一」、「先學為人」,而後直抒性情,「說自家的話」(《使黔草自序》、《與汪菊士論詩》)。他作詩「宗李、杜、韓、蘇諸大家」,不名一體,隨境觸發,較為真摯為「宋詩派」重要倡導者之一。他有過譏刺時政的詩作,如《滬上雜書》「愁風悶雨人無寐,海國平分鬼氣多」,對外國侵略者盤踞租界深為憤慨。但由於仕途挫折,性情拘檢,他說「一切豪誕語、牢騷語、綺艷語、疵貶語,皆所不喜,亦不敢也」(《東洲草堂詩鈔自序》),而強調「溫柔敦厚」的詩教。所以詩作大都是登臨唱和、書畫題跋及抒寫個人生活感受,很少涉及社會政治內容,如《滬上雜書》感慨外國侵略者盤踞之類很少。他的山水詩善於以平實自然的語言白描客觀景物,頗有特色,如《山雨》、《望飛雲洞》等。
何紹基的書法成就很高。各體書熔鑄古人,自成一家。草書尤為擅長。何紹基的楷書取顏字結體的寬博而無疏闊之氣,同時還摻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歐陽詢、歐陽通書法險峻茂密的特點,還有《張黑女墓誌》和《道因碑》的神氣,從而使他的書法不同凡響。何紹基的小楷兼取晉代書法傳統,筆意含蘊,行草書融篆、隸於一爐,駿發雄強,獨具面貌。他的篆書,中鋒用筆,並能摻入隸筆,而帶行草筆勢,自成一格。何紹基書法,早年秀潤暢達,徘徊於顏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間,有一種清剛之氣;中年漸趨老成,筆意縱逸超邁,時有顫筆,醇厚有味;晚年何紹基的書法已臻爐火純青。 濟南大明湖歷下亭楹聯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即為他所書。歷下亭東壁仍存其《重修歷下亭記》石刻。
何氏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於世。譽為清代第一。初習顏,中年博習南北朝書,筆法剛健,此期作品傳世甚少。後致力分隸,漢魏名刻,無不深研熟密閉,臨摹多至百本。偶為小篆,不顧及俗敷形,必以頓挫出之,寧拙毋巧。暮年眼疾,作書以意為之,筆輕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筆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書反多,故史年作品傳世較多。尤以篆隸法寫蘭蕙竹石,寥寥數筆,金石書卷之氣盎然。何氏博學多才,尤工於詩。有《東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滬,卒於吳縣,歸葬長沙南郊石人沖。
他是一位十分勤奮的書法家。他自己說:「余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何紹基早年由顏真卿,歐陽通入手,上追秦漢篆隸。他臨寫漢碑極為專精,《張遷碑》,《禮器碑》等竟臨寫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進而「草、篆、分、行熔為一爐,神龍變 化,不可測已。」至今存臨本仍然不少。中年潛心北碑,用異於常人的回腕法寫出了個性極強的字。 何紹基是一位大書法家,但他的詩名為書名所掩。在晚清宋詩派中他是一位健將,擅於描繪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驚山外天」一聯,上句比喻人世風波之複雜、險惡,下句又展示人類進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何紹基為官,因言事降調,於是遠離官場,週遊各地,以書法著作自娛,晚年倦遊,在長沙生活,與黃道讓、王先謙、王闓運等人相唱和,成為長沙詩壇雅韻之一章。 《隸書七言聯》 何紹基曾曰:「如寫字用中鋒然,一筆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韻?安得不雄渾?安得不淡遠?這事切要握筆時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盤曲縱送,自運神明,方得此氣。當真圓,大難,大難!」,由此可見其對中鋒的高度重視和深刻理解。
藏書家
清藏書家。字子貞,號東洲,一號猿叟(一作蝯叟)。道州(今湖南道縣)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總纂,歷充廣東鄉試考官、提督,擢四川學政,後被罷官。晚年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蘇州揚州諸書院,提攜後進頗多,博涉群書,於六經子史,皆有論述。尤精小學,旁及金石碑板文字。書法自成一家,上溯秦兩漢古篆隸,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草書尤為一代之冠。自父何凌漢(1772~1840)字雲門,號仙槎,官至吏部、工部、戶部尚書,曾收藏有北京朱筠的舊藏不少,建有藏書樓為「雲腴山房」,收藏圖籍萬餘卷,何氏藏書由此起源。至紹基時,南北藏書舊家,廣為搜羅,一度藏書達到10萬餘卷,建有「雲龍萬寶書樓」、「惜道味齋」、「東洲草堂」。他既藏書又讀書,考訂有《禮經》、《水經注》,於《說文》考訂尤深。校有《曝書亭記》。所藏書在辛亥革命後被變賣給長沙書賈譚厚坤,另一部分為葉啟勛兄弟所收。著《惜道味齋經說》、《說文段注駁證》、《水經注勘誤》、《東洲草堂詩文集》。子何慶涵(1821~1892),字伯源,繼承藏書,作有《眠琴閣遺文》。何氏藏書印先後有「何凌漢印」、「道州何氏雲腴山房」、「東洲草堂藏書畫記」、「何紹基鑑藏」、「猿叟」、「眠琴閣珍藏」等。
作品欣賞
【山雨·短笠團團避】
短笠團團避樹枝。初涼天氣野行宜。 溪雲到處自相聚,山雨忽來人不知。 馬上衣巾任沾濕,村邊瓜豆也離披。 新晴盡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一奇。
【九月二十日潘德輿招飲海山仙館即事有作 其一】
主客攜樽共一痴,明窗讀畫且談碑。鏤成書苑千家石,籠得才人幾輩詩。
能使古賢依我活,感懷時事更誰推。肯教白日堂堂過,跌宕還思幼好奇。
【題程木庵所藏彝器拓本】
羊戈辛爵虢周鍾,讓老圖形注考工。家學未荒蟫藻碧,古光先證雁鐙紅。
珊瑚錯落交柯樹,竹屋輝煌貫月虹。卻笑木庵心似木,間中雕盡古來蟲。
書畫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