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志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何志远(1912年6月--1992年9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1912年6月出生于湖南浏阳。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人民武装动员部部长,山东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济南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简介

何志远
何志远
原图链接 来自360网]]
出生 1912年6月
湖南省浏阳县张坊乡
逝世 1992年9月11日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 军人

人物生平

何志远先后担任红七军第十九师五十五团特务连战士、班长、排长、瑞金卫戍司令部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等职。 1933年春,何志远调任赣南军区独立第三师三团政治委员兼东北分区特派员,中共县委书记等职,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年底,调任福建军区政治部宣传队队长。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何志远留在闽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曾任闽南中共区委书记、代县委书记、岩连宁中心县委书记等职。参加了闽西地区历次反“围剿”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调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三营副队长。1940年3月,任第三支队第五团政治处副主任。7月,调任新四军第七师十九旅五十团政治处主任兼皖中军区无为县总队副队长。先后转战于皖南、皖东地区,经历“皖南事变”,参加了这一地区的反“扫荡”和反顽斗争。 1941年1月起,先后担任新四军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第七师五十团政治处主任、沿江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兼中共桐东县委书记,沿江独立团政治处主任等职。 1945年7月,调任新四军第七师含和支队政治委员兼含和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含和地委书记,为皖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这一带抗日斗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要战略方针,1946年6月,含和支队奉命编人华东野战军。何志远随军北上,参加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工作,任该军第二十一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47年3月,何志远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第二十一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 1958年6月毛泽东接见何志远(左二) 1958年6月毛泽东接见何志远(左二) 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济南战役,经过激战,共歼敌10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这一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大大加速了全国解放的步伐。七十五师在该役中打得勇敢、主动,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受到军党委的表彰。 新中国成立后,何志远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此后,他相继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人民武装动员部部长、山东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9月,何志远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1年6月,任济南军区顾问,1982年离职休养。 1992年9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1]

人物秩事

出生贫困,参加革命 何志远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张坊乡,家中十分贫困,后来还是靠着祖母砍柴、烧纸叉赚钱,才供他上了半年私塾。到了8岁时,又上过一年小学,很快家里条件实在支撑不下去了,9岁的何志远就和祖母一起砍柴,干起了体力活。 在一个小学同学的介绍下,何志远跟着一位木匠师傅学起手艺。师 1941年与赵亚在安徽无为县结婚 1941年与赵亚在安徽无为县结婚 傅是个很神秘的人,平时总在巫庙里干活,巫庙是团总驻地,他常常去开会。后来才知道师傅是区总工会的负责人,从他那何志远听了不少新鲜的道理,逐渐开了窍。这样一起干了半年多活,师傅突然就不见了,这才听说他原来是共产党员。 说来,何志远和共产党有缘分。师傅走了,已经“开窍”的何志远为了维持生计,只得跟着另一个木匠师傅继续干活。不久家乡开始闹革命,有个同行师兄经常到湖南浏阳和江西万载交界的地方去,那地方闹革命早,他接触了些干革命的人,回来就经常讲起红军、共产党员怎么好,还秘密组织了农会、青年会等,早就对革命心向往之的何志远也参加了农会,一边做木匠,一边干起了革命。1930年10月何志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党团组织正在扩红,他毫不犹豫地就参军了。 在新兵营训练了一个月,何志远就参加了战斗,初次作战很英勇,战斗也很顺利。时光荏苒,不知不觉,这个新兵就变成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了。 断筋战斗,猴口夺食 1936年初春,部队来到龙岩、连城交界处,一个叫马池塘的地方。为了打击一下敌人的气焰,我方决定在马池塘前山伏击敌人。 当时,国民党把老百姓全撵到围子里,强迫他们互相监督,不许给共产党送情报。同时在大路小路上站岗巡逻,不许老百姓运送粮食,想把共产党困死在山上。敌人自鸣得意时,还不知道早就有人来送情报了,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好好打一仗。 国民党的先头部队出现了,只见他们一个个歪戴着帽子,哼着小曲。突然,一阵爆炸声,敌人吓得抱头鼠窜。这时,战士们都从草丛间冲出来了。 战斗进行得很顺利,我方以2个排的兵力,全歼敌人1个营,营长当场被击毙,还缴获了一百多支枪。这次战斗中,何志远双腿都负伤了,右腿的筋都被打断了,但他还是咬牙坚持。 战斗结束后,部队撤到村子里,天亮就要出发。没办法,只好把何志远和 另外两个伤员集中起来送到山上,留下一个卫生员,一个通信员,让他们先养好伤再追上部队。走时同志们留下了所有的米,还帮忙砍竹子盖了个竹篷。 药很快用完了,何志远的腿伤已经溃烂了,只能咬牙坚持。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他们白天不敢煮饭,只能吃生米,后来连米也吃完了,还好有刚冒土的竹笋,大家天天挖来吃才没饿死。 一天,小卫生员气喘吁吁地跑进竹篷,“猴,猴……”大家往外一看,灰蓬蓬的猴围着竹林站了一片,它们也来挖笋。大家拿着棍子赶了好久才把猴子赶走,事后大家都笑着说:“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时,说咱们曾和猴子争吃的,一定会把人笑死。” 在这种缺食少药、生死攸关的时刻,大家仍保持乐观,互相鼓励,比赛谁的伤好得快。住了两三个月后,脚一跛一跛能走了,何志远便拄着棍子上路了。 皖南历险,撤离东流 何志远的夫人赵亚曾在新四军三支队五团政治处下属的民运队工作,当时政治处的副主任正是何志远。工作中,两人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但不久就遭遇了皖南事变。 本来新四军计划夜间偷渡长江。五团奉命筹集船只,选择渡口,做好掩护大部队北渡的准备工作。这时,国民党有意把新四军渡江北上的消息散播了出去,致使日军加紧了对长江的封锁。部队只能南下茂林。 结果“皖南事变”爆发,全团在茂林附近,遭到国民党伏击。7日晚上,叶挺军长来到五团,命令他们往泾县方向突围,同时阻击国民党第七十九师,掩护军部和大部队向北突围,无论如何要在高岭坚守三天。 部队到达高岭时,国民党一个营已先期占领了高岭。因为两边服装相同,大家假装是国民党部队来换防,趁其不备,消灭了敌人。因地形有利,我方只付出了极少的伤亡代价,不但完成了叶军长要求坚守三天的任务,消灭了敌人,还缴获不少枪支弹药。高岭三天的阻击任务完成后,大家以为军部已顺利突破泾县北撤,决定追赶军部,一路行军,没想军部突围不顺。 叶挺军长见五团建制完整、齐整满员到来,非常高兴,派民运队员想方设法和群众买了些粮食,还忍痛杀掉团首长的马,让大家吃了顿饱饭,接着部队就上了东流山。 10日五团赶到东流山接替军教导总队,坚守东流山掩护军部突围。战士们在数倍于我的敌人面前英勇反击,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但我方伤亡惨重,6个营级指挥员2个牺牲3个负伤,牺牲的将士越来越多,坚持到12日黄昏已是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有的战士同冲上来的敌人肉搏壮烈牺牲,有的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战斗异常惨烈,团长政委参谋长都负伤转移。五团大部分战士都牺牲了。这时全团只剩下不到百人,何志远站出来,向大家宣布,全团由他负责坚守阵地。天黑后枪声停了,两边都不打了,何志远趁天黑敌人停止进攻带领大家包括部分非战斗人员撤下了东流山。 晚上上级传来叶军长各自为战、分散突围的命令。大家分头跑很快就分散了。国民党部队搜山时,赵亚骑在山崖边的一棵横倒的树上,因而没被发现。 赵亚又在山上转了几天,才和何志远遇上,这时他右胸负伤已不能提枪。何志远告诉她,自己在敌人搜山时被发现了。敌人摸到他身上有钱,问他是什么人?其实这些钱是干部负责保存的公款,何志远灵机一动说自己是军需。两个兵把钱搜走了,其中有个恰好是湖南人,于是何志远和他攀起老乡:“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老乡更是如此。这些钱你拿去逃个生路,大家各自方便吧。”那个湖南兵可能良心发现,不但放了何志远,临走还丢下一些钱说:“给你做盘缠 。” 反对溺爱,勤俭克己 战争年代,铁骨铮铮的将军,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关键时刻总是挑起重任,保护好战友。到了和平年代,他仍然对战士们十分关怀体贴。他下去检查工作时,有个习惯,总是抽空到宿舍转一转,看看住得挤不挤,卫生条件好不好,生活情形怎么样。 何志远总是想尽办法为别人提供方便。下属和他一起去开会,他总是亲切地邀请大家:“咱们一道坐车走吧!”五六个人挤一辆车是常有的事,但他总是乐呵呵的。 但何志远却不允许家属享受一点特权,他反对溺爱孩子,不允许孩子们坐小汽车,看戏时也不许享特权坐到前排。他在医院养病的时候,孩子们去看望他,他总是问,你们是怎么来的,孩子们回答,坐公共汽车来的,他就会很高兴地说:“这样做就对了!” 有一次,何志远下班回来,看到家里来了一位40多岁、农民打扮的客人,仔细一认,原来是1948年给他当警卫员的小徐,高兴得不得了。小徐告诉他,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自己就回到沂蒙山区老家,这次到济南办事,特意来看望老首长,顺便想请老首长托人帮忙买辆自行车。 何志远诚恳地说:“自行车目前还是计划供应商品,我可不能徇私破坏国家规定啊。”但看到小徐失望的表情,他沉思了一下:“这样吧,我家二闺女参军后,她那辆自行车没人骑,就送给你吧。”何志远让人把车送到车铺仔细检修了一遍,考虑到山区骑车车胎容易磨损,又让把内外胎全换上新的,再送给了小徐。 思想开明,婚姻自由 和别人家的爸爸不同,何志远在对待子女的婚姻问题上,最反对“门当户对”的旧观念,他支持和鼓励女儿和普通农民的儿子结婚,并嘱咐她们休假时就去婆家住一住,看看农民是怎样生活的。 何志远的大女儿何向阳,出生在安徽农村,生下才三天就托付给当地一户农民,这家人历经艰辛才把小向阳养活下来,1950年又把她送到了何志远身边。 何向阳大学毕业后,长期在何志远家里当保姆的徐大嫂见她人品好,又不像普通高干子女那样娇气,就想把她介绍给家住农村、在部队当基层干部的一个本家堂侄。何志远听说后,丝毫不反对,还连连称好:“孩子是农民养大的,现在给农民当儿媳妇,这是‘还祖归宗’呀。” 后来,何向阳和徐大嫂堂侄谈了一段时间恋爱,小两口要到婆家结婚了。何志远再三叮嘱女儿,不许摆干部子女的架子。女儿牢记父亲的话,在农村刚结婚,就扛着锄头下地,乡邻们都直夸奖:“政委家闺女和俺贴心着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