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似鲇高原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似鲇高原鳅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属鲤形目,鳅科,条鳅亚科,高原鳅属。俗称:土鲇鱼、石板头。英文名:Catfish-like loach 。

简介

似鲇高原鳅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鳅科鱼类的总称。有3个亚科:条鳅亚科、沙鳅亚科和花鳅亚科。

体粗壮,前端宽阔,稍平扁,后端近圆形,尾柄细圆。头大,平扁,背面观呈三角形。口大,下位,弧形。唇无乳突,下颌匙状。须3对,吻须2对较短,口角须1对长。眼小。体无鳞,体表皮肤散布有短条状和乳突状的皮质突起。侧线平直。背鳍位于体中部,与腹鳍相对;胸鳍平展;尾鳍内凹,上叶稍长。体背侧黄褐色,腹部浅黄,体背及体侧具黑褐色的圈纹和云斑,各鳍均具斑点。

一种生活于海拔较高的高原河流鱼类。附属湖泊上游的河口地区数量较多。常喜潜伏于干流、大支流等水深湍急的砾石底质的河段,也栖息于冲积淤泥、多水草的缓流和静水水体,营底栖生活。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以捕食鱼类为主,幼鱼食水生昆虫幼虫。7-8月份产卵。为鳅科鱼类中最大的种,常见个体体长150-480毫米左右,最大个体体长482毫米,重1.5公斤。分布于甘肃省靖远到青海省贵德一带的黄河上游干支流及附属湖泊。

评价

种群现状

似鲇高原鳅曾为产地的经济鱼类。由于高原鱼类生长十分缓慢,而在黄河上游一带优质鱼类甚少,似鲇高原鳅不仅个体大,而且肌肉丰腴、肉味佳,故被视为经济食用鱼类而大量捕捞,结果导致资源大幅度下降,仅在人眼较稀少的高原地区,仍保持一定数量。

营养价值

野生与人工养殖似鲇高原鳅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水分含量及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野生和人工养殖似鲇高原鳅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7种氨基酸(色氨酸未测),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85.17和82.48。根据氨基酸评分(AAS),似鲇高原鳅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Val);根据化学评分(CS),似鲇高原鳅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Met+Cys)。综合分析表明,野生似鲇高原鳅在常规营养品质上略高于人工养殖似鲇高原鳅,人工养殖似鲇高原鳅与野生似鲇高原鳅一样味道鲜美而且是补充人体所需赖氨酸的理想食品来源。

人工繁殖

在池塘养殖野生2.5年龄的似鲇高原鳅,注射PG+HCG人为催情12-24小时可以发情排卵,通过人工采集鱼卵精子能够体外授精.受精卵在水温9℃~11℃(96~120个小时)或水温在11℃~13℃(72~96个小时)孵化出鱼苗。[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