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伦勃朗撞击坑」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File:伦勃朗撞击坑.jpg|320px|缩略图|右|<big>伦勃朗撞击坑</big>[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50502/93/14657158683835337733.jpg 原图链接][http://bj.people.com.cn/n/2015/0502/c233086-24709287.html 来自 人民网 的图片]]]
 
[[File:伦勃朗撞击坑.jpg|320px|缩略图|右|<big>伦勃朗撞击坑</big>[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50502/93/14657158683835337733.jpg 原图链接][http://bj.people.com.cn/n/2015/0502/c233086-24709287.html 来自 人民网 的图片]]]
  
'''伦勃朗撞击坑'''(英语:Rembrandt)是[[水星]]上的一个大型撞击坑,直径715公里,是水星上第二大撞击坑,仅次于卡洛里盆地,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撞击坑之一。于2008年10月6日信使号第二次飞掠水星时发现。该撞击坑年龄约39亿年,于后期重轰炸期形成。在伦勃朗撞击坑外环周围的撞击坑[[密度]]和直径代表这是水星上最年轻的撞击盆地之一。
+
'''伦勃朗撞击坑'''(英语:Rembrandt)是[[水星]]上的一个大型撞击坑,直径715公里,是水星上第二大撞击坑,仅次于卡洛里盆地,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撞击坑之一。于2008年10月6日信使号第二次飞掠水星时发现。该撞击坑年龄约39亿年,于后期重轰炸期形成。在伦勃朗撞击坑外环周围的撞击坑[[密度]]和直径代表这是水星上最年轻的撞击盆地之一<ref>[http://www.astron.ac.cn/bencandy-2-1309-1.htm 水星未曾触及区面纱揭开 发现巨大撞击坑(图)],中国天文科普网,2009-5-6</ref>
  
 
 该撞击坑以[[荷兰]]知名画家[[伦勃朗]]命名。
 
 该撞击坑以[[荷兰]]知名画家[[伦勃朗]]命名。
行 7: 行 7:
 
==发现背景==
 
==发现背景==
  
 伦勃朗撞击坑是在信使号第二次飞掠水星期间,于2008年10月6日在所摄水星表面影像中发现。该撞击坑位于水星南半球南纬 33°。以著名荷兰画家伦勃朗命名,并由[[国际天文学联会|国际天文联会]]于2009年2月27日批准。
+
 伦勃朗撞击坑是在信使号第二次飞掠水星期间<ref>[http://news.mydrivers.com/1/423/423227.htm 美探测器撞水星完成使命 曾发现数水星真的有水],快科技,2015-5-3</ref> ,于2008年10月6日在所摄水星表面影像中发现。该撞击坑位于水星南半球南纬 33°。以著名荷兰画家伦勃朗命名,并由[[国际天文学联会|国际天文联会]]于2009年2月27日批准。
  
 
==地质==
 
==地质==
行 23: 行 23:
 
<center>月球上为啥有那么多的撞击坑</center>
 
<center>月球上为啥有那么多的撞击坑</center>
 
<center>{{#ev:youku|XMzgzODYyNzgzNg|560|center}}</center>
 
<center>{{#ev:youku|XMzgzODYyNzgzNg|560|center}}</center>
 +
 +
==参考文献==
  
 
[[Category:320 天文學總論]]
 
[[Category:320 天文學總論]]

於 2020年3月6日 (五) 03:44 的最新修訂

倫勃朗撞擊坑(英語:Rembrandt)是水星上的一個大型撞擊坑,直徑715公里,是水星上第二大撞擊坑,僅次於卡洛里盆地,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撞擊坑之一。於2008年10月6日信使號第二次飛掠水星時發現。該撞擊坑年齡約39億年,於後期重轟炸期形成。在倫勃朗撞擊坑外環周圍的撞擊坑密度和直徑代表這是水星上最年輕的撞擊盆地之一[1]

該撞擊坑以荷蘭知名畫家倫勃朗命名。

發現背景

倫勃朗撞擊坑是在信使號第二次飛掠水星期間[2],於2008年10月6日在所攝水星表面影像中發現。該撞擊坑位於水星南半球南緯 33°。以著名荷蘭畫家倫勃朗命名,並由國際天文聯會於2009年2月27日批准。

地質

倫勃朗撞擊坑是水星上第二大撞擊坑,僅次於卡洛里盆地。其外部邊緣,或者是其外環,是由斷崖和斷塊山組成的環確定的。環的直徑是715公里,相當於卡洛里盆地的一半。該撞擊坑周圍被撞擊時從深處噴出的噴發物塊狀沉積包圍。噴發物主要在撞擊坑北方和東北方可見。坑內可分成兩種地形:圓丘地形和平原。前者占據了坑底接近北緣的部分,並形成了一個直徑約130公里的不完整環。後者則占據了坑內大部分區域。這兩種平原被一個直徑約450公里的環狀斷塊山脈分離。這個界線或許可以對應到撞擊後剛形成不久,後來坍塌的暫態內腔。

年齡和形成

目前關於倫勃朗撞擊坑的資料都顯示它是水星上最年輕的撞擊盆地之一。其年代大約和卡洛里盆地相當。倫勃朗撞擊坑形成於內太陽系的後期重轟炸期將結束時,約39億年。該次撞擊將水星外殼淺層物質大量噴出,形成撞擊坑周圍較深色且相對偏藍的噴發物。該次撞擊事水星外殼變薄,並引發火山活動。淺色熔岩填充了倫勃朗撞擊坑內部並沉澱,並造成盆地底部的收縮而形成皺脊;之後撞擊坑底部因為不明原因隆起,造成張裂而形成槽溝。

水星上最後的板塊運動導致葉狀陡坡形成,其走向是環狀皺脊的切線方向。這可以指出或許可對應到被埋藏的盆地內環狀地形會影響陡坡的形成。在這之後水星內部活動停止,水星表面地質作用剩下零星的撞擊事件。

視頻

倫勃朗撞擊坑 相關視頻

月球上為啥有那麼多的撞擊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