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会文书院磋诗心(小说)(华茂春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会文书院磋诗心(小说)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会文书院磋诗心(小说)》中国当代作家华茂春松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会文书院磋诗心(小说)

清风,驱散炎热;是温暖,冰释寒冷。我忘记了,它来自何方,是从哪本书中与它相遇。但我相信,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重逢的不仅仅是一个深爱的人。还有,还有,喜欢的一个词,一段音乐,一幅油画,路边的一朵野花……诱惑多,宗旨自定。    在丰的生命里,他认为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能忘记。忘记了瞬间的美好,就是与一次幸福的心境擦肩而过。把一切过往的美丽,装帧在生命的相册里。留下它,成为可待追忆的怀念。丰特别喜欢写诗,他说:    “诗心静美,很浪漫,很诗意,很宁静。”    从他字字珠玑,飘散着柔柔的静谧的气息。宛如山间的野花,独自开放,默默地散发淡淡的幽香。不张扬,不霸道,独守心底的那份寂寞的美好。    “诗有山一样的安静,水一般的澄澈,月一样的皎洁,云一样的逍遥。”“诗意的心,是静美的。像彩陶,带着遥远的古意。”    他就是很淳朴、很安静。超凡脱俗,不染尘埃,远离红尘,做好自己。琳这样的人,犹似一片秋天的叶子,是一朵夏日的荷花。她不好高骛远,她不争名夺利,认真、诗意地经营每一个日子。这样的人生,像极了莫奈画笔下月光下的睡莲,静静开,静静香,静静凋零。他们悟出了诗心的静美,蕴涵着古韵,安静,美好。而又意味深长……    今天丰与琳牵手,走进了会文书院,会文书院位于南雁荡山东西洞景区,温州古代书院,今唯此书院整体保存较完好。    会文书院初建于北宋,为大观三年进士陈经邦及其兄弟陈经正读书的地方。陈氏兄弟受业于程颐、程颢,回乡办学,开浙江理学之先河。会文书院的创建,改变了平阳一地的学风,南雁也成为浙南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南宋学者朱熹曾于此讲学,成为美谈。当人们走近会文书院,就有一股诗的灵气扑面而来。    会文书院在诉说,她诉说是无声的,只能让人们静静地倾听。论风景,会文书院实在是别有洞天。朱熹曾率弟子多次来此讲过学,早在1000多年前,当年陈氏兄弟深慕“伊洛之学”,不远千里北上汴梁,进入太学,受业于“二程”———程颐、程颢。拜别恩师,回来后创办会文书院,“日与诸友登临于此,以读书缀文为事”,开一代读书、教学和学术讨论之先声,把偏僻的山沟变成了声名远播的“东南小邹鲁”,率先将洛学传入浙江。人们现在看到的会文书院重建于光绪年间。题额和门对“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都出自清末大学者、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孙衣言之手。    今朝的会文书院,院前有平台、花坛、围以栏杆。伫立平台环眺:左首东洞之上,华表、龙角、仙冠三峰鼎立,组成化龙岩奇特景观。下临碧溪,旧有棣萼世辉楼(此楼宣统年间才改建于东天洞),呈“万绿丛中一点红”之画图。俯视溪中,则可见石鲤上滩,似乎正朝化龙岩飞跃。1882年,被李鸿章夸为“海内奇才”的宋恕,宋恕在《重建会文书院》中不仅肯定了重建书院的划时代意义,并预言“南雁山奇而水清,郁久必发,其将有出类拔萃”的人才造就于此。现在会文书院虽已退出文化教育的历史舞台,纯粹成为一方风景名胜,供海内外人士慕名而来瞻仰;但她留下的乡贤事功理念和勤学务实的学风,却为温州人一代代所传承。    平阳南雁荡山的华表峰下,有一个圆筒形的大洞(即东洞),洞隙的右侧有个“石门”,出了石门就是会文书院。书院依洞而筑,建有古色古香的五间楼房。书院门口是瑞安清代太仆射侍卿孙依言撰写的楹联:“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楼前有洞底花坛,四季繁花似锦。前人有诗赞曰:“翠碧丹岩带夕辉,云中鸾鹤正飞翚。会文书院依然在,冽贤名山不忍归。”    宋代陈氏为平阳大族,因此陈经邦、陈经正兄弟得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就读太学,后又在宋徽宗元符三年后同赴洛阳受业于程颐。陈氏兄弟在政治上并无成就,隐居乡里,传授理学,对乡邦学术作出了积极贡献。《宋元学案》和孙依言《瓯海轶闻》都认为“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陈氏兄弟著作未传于世,仅《东瓯诗存》录有陈经邦的《南雁山诗》一首,又有陈经正《游南雁》七律一首。“老从神武挂尘冠,要与傍人分碧山。阵落风前排集雁,影翻日下舞双鸾。云关隔断尘寰杳,月牖光通宇宙宽。安得此身生羽翼,朗吟飞过万山间”(陈经邦)。“雨晴华表插天孤,雾散丹霞落雁湖。深洞不知红日过,危峰常倩白云扶。仙家莫漫夸蓬岛,胜地分明入画图。山鸟罔知人未醒,隔林款款唤提壶”(陈经正)。

[1]

作者简介

华茂春松,散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