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为什么追随自己的激情,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为什么付出同样的时间,别人却比你更出色?

为什么别人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你却不能?

为什么明明在为生活工作,却仍感觉不能自主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上,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这个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是写给每一个职场人的醒脑剂,也是在“鸡汤”和“鸡血”盛行之下对工作和人生的深度思考和探寻。

作者卡尔·纽波特呈现了对待职业生涯的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工匠思维,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另一种是激情思维,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在《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中,他沿着一条清晰的逻辑,提出关于人生和职场的4大规则,教你一步步获取自己的职场资本、自主力、使命感,让你从探究自己是谁、工作意义是什么、正确的工作是什么中解脱出来,通过努力创建属于自己的一切。

作者简介

卡尔·纽波特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分布式算法专家,畅销书作家,高人气博主。

曾以“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会员”的最高荣誉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目前是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

他创办了深受美国中学生欢迎的博客“Study H acks”,该博客专注于研究如何深度学习、高效工作。

纽波特的其他畅销作品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是他的第4本著作,曾入围2012年度800-CEO-READ最佳商业图书奖,被《公司》杂志(Inc.)评选为2012年度企业家最佳读物之一,荣登《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2012年度10大商业图书榜单。

原文摘录

我们越是关注于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最后越不喜欢去做。 *在做所有事情之前,总是试图抽象地作出评判,这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对于自己想做什么,我真的很困惑,困惑到连自己付出了什么代价都没有意识到。 *人们总是急于开始生活,但这是个悲哀。 *要在某方面有所擅长,但这需要时间。 自我决定理论:不管是在工作场合还是在其他场合,如果想要获得动机,你都要满足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而这些需求是个人在工作中感受到内在动机所必需的,因此被称为“营养物质”: *自主: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控制力,并且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重要的。 *胜任:感觉自己擅长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归属:感觉自己能与他人建立联系

书评

整本书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两个部分。 对产生职业困惑和深受其害的人,如何才能最终爱上自己的事业,作者认为要摆脱“追随激情”口号的影响,并从工匠思维、自主力、使命感三个方面来创建热爱的工作。 作者的写此本书的目的是让大家热爱工作,从而获得资产资本。 书首作者即提出了与主流鸡汤相背离的观点: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在其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亦多次论证了“追随自己的激情”可能是个糟糕的建议。

提出问题部分: 引言 没有人为你的梦想埋单 规则一 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 解答问题部分: 规则二 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 规则三 幸福来自于自主力 规则四 使命感带来意义

阅读过程中,文中提到的急于开始生活、托马斯的追随激情事例(规则一)以及工匠思维(规则二),此三点的内容比较打动我。 第1点 #是否要急于开始生活# 规则一中,作者认为:人们总是急于开始生活,但这是个悲哀。 我对于这句话颇有触动,刚好看到高晓松的一段访谈(我是高晓松的路人非粉)。 他是这么说的:原来以为,每到四十不惑的时候老觉得,四十不惑的意思就是说,(到了四十)你就都明白了,什么都懂了。然后等到了四十岁才发现,不惑的意思其实是说,你不明白的事你都不想明白了,年轻的时候,每件事你都想明白,每个人你都想仔细想把他看透,每件事情你都想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甚至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你都特别想去明白。但是你其实明白不了,你连你自己最爱的人坐对面,你可能都不能全明白。可是年轻的时候就太想明白,有一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慌张? 可能我刚好到了一个身边的同学朋友都逐渐结婚生子,步入到人生另一个阶段的时候,对于我来说,我不想急于开始这一阶段的生活,但不急于开始生活和人生的短暂是一个矛盾体,偶尔也有些着急。 试想一个人如果按照现今大多数所谓人生赢家的模式,整个青春陷入在繁复且大量的习题和试卷中,毕业后开始找工作,紧接着女孩嫁人,男孩成家,女孩会被洗脑说要在青春消逝前安定下来,男孩会被耳提面命要成家立业。大家都被这样催促着,焦虑着,被时光的洪流咆哮着裹挟而去,失去了在充满无数可能性的世界里探寻自我的黄金时光。 现代社会大家急于开始生活,我深感如此,但作者说这是一个悲哀,我并不完全认同,我觉得这只是一个选择问题。如果能在这种模式里感受到快乐且充实,并不是随波逐流被迫作出的选择,比如说个人找到自己的职业或者学业的方向,情感和归宿都趋向稳妥平顺,当婚则婚,而结婚的对象和时机,受到亲友的赞许祝福,没有来自自我的不甘心,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我觉得这也是好事。 但问题是,不管是迷茫和慌张的青春时代,还是趋于不惑的中年时代,就我感觉,现代社会大家都很焦虑,可能这种焦虑来自于安全感的匮乏。对于普通阶级来说,并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任何一点动荡都能将平静的生活掀起巨浪,比如说天灾,亦或者人祸。 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强,让身边的人变强,比如身边经常会有朋友挂着的社交软件上的签名:变强的速度要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奇葩说有一期议题,是要一张大城市的床还是一栋小城市的房,正是这种焦虑和安全感匮乏的很好体现。 这些既是焦虑也是无奈。 我现在还没有到四十不惑的年纪,但有些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慢慢明白以前困惑的问题或者事情。刚毕业那会,身边大我四五岁的前辈从物质和精神上对我来说都有些遥不可及,那时候的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拥有这些。现在再回头看,以前以为遥不可及的东西现在都到手了,所以事情总是会越来越好的,不要惧怕,因为永远都不知道生活下一刻会给你什么。

第2点 #托马斯追随激情的事例# 规则一中,作者提到了托马斯的例子,他追随禅宗,经历过很多事情,最后了悟“现实什么都没有改变,还是和以前完全没有两样,同样不安和焦虑。”悟出这一道理的托马斯大哭起来。在文末作者又提到,托马斯离开寺院之后,重新做起了银行工作,因为之前追随之前的经历,使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种新认识。对理想工作不切实际的幻想曾经占据他的头脑,但现在,托马斯能够专注于分配给他的工作以及如何顺利地完成这项工作,并且这份专注使得托马斯能够升职加薪得到管理层认可。 虽然作者一直在强调,追随激情是危险的,但我认为,恰好是这个例子反证了正是有追随激情的这段经历,才能让其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古云: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出自《苏东坡文集》。苏东坡的意思是,文字,少年时应该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有着少年人的朝气和蓬勃之力。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 绚烂和平淡是有对比的,这种平淡非凭空而来。 对年轻人说,知道再多道理,听过前辈多少经验,也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总要经历了,摔了跟头,撞了南墙,才明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的空廖寂寞。 同样,托马斯在没有追随激情的情况下,被桎梏在自己所厌倦的职业生涯中,他还能有这份专注吗?他还能获得升职加薪得到管理层的认可吗?他还能达到现在的成就并且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吗? 我看很难,大多数人面对未来都是迷茫和困惑的,而在面临选择时,人总是倾向于选择未知的另一条路。不然作者也不会出这么一本书,花费这么大篇幅和口舌来给困惑迷茫中的人指引方向,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了(笑)。

不过通读全书,其实我觉得作者也并不是完全反对激情的论调,在「后记 我如何创建自己热爱的工作里」,作者说:我发现,如果你的目标是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追随自己的激情”可能是个糟糕的建议。 凡事皆有前提,正如我最开始所说,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使人们热爱上自己的工作。 刚开始看到这里,我是有疑惑的,但是当我把这个观点放在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及作为职场发展的大环境下,我的疑惑得以解答。 即作为职场指导的商业图书内容中,在展开长久且稳健的职业生涯这个前提下,追随激情的确有其危险性。

规则二—规则四(工匠思维、自主力、使命感)

根据书中内容规则二到四做的画风诡异的PPT,本来惭愧不准备贴出来,但想到这算是自己在看到这本书的最初想法,日后再重读时,也是了解自己以前想法的一种途径,能够明了自己成长多少。

第3点 #工匠思维# 工匠思维中重点讲到了10000个小时的理论以及刻苦练习的重要性。 《异类》一书中,格拉德维尔认为,伟大的成就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积累如此大的练习量—1000个小时理论。 诺贝尔奖获得者、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例子。智商测试只稍高于平均水平,从一位智商平平的人变成一位天才,其惊人才智并可能并不是一种天赋,而是致力于刻苦练习的结果。

・10000个小时引发的思考。(这里我有点发散思维,可能稍微有点跑偏。) 10000个小时理论很符合现在的“地才”一说,也让很多不甘于现状但是又不想努力的人找到了借口,打着我只是不努力,我要是努力就能怎么怎么样的借口,继续自我安慰混沌度日。 曾经的我也是这样认为,年级排名靠前的学霸,不就是多熬了夜,多背了单词,多做了些习题吗?要是我能这样熬夜,多背几页单词,我也可以。但事实证明,我也去熬夜了,可仅止于表面,我沉醉于形式带给自我的满足感,却并没有想过通过熬夜我到底学习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 同一个阶层内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其他人差的是努力,刻苦,奋斗程度。能够常年如一日的“勤奋、努力、刻苦奋斗”,这种常人无法坚持下去的毅力,又何尝不是一种天赋? 很多时候,并不是这一刻我决定努力,就可以不受外界条件干扰,遇到困难不放弃,就能一往无前的。

另外对于10000个小时的理论,我不知道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是不是也包括了正确的方向。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未来的世界是,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健康比成绩更重要,生活比文凭更重要,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如出处有误,烦请指正)。 先不讨论这句话的理论依据是否正确,说说我自己的例子。 当年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和另外一部分同学头脑发热去考了跟我们自身专业关联性不大,但听起来很唬人的证书,因为该证书的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而面试又是从十个选题中随机抽取的,所以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因为明确知道本专业需要提升的技能和方向,加之临近毕业还要面临就业的问题,并没有参与我们这场闹剧。 最后结果证明,包括我在内的考证同学,不是因为无法兼顾本专业和考证两方,浪费时间精力也未考到证,就是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拿到证书之后,却再也未派上用场。而另一部分未考证的同学,在专业上的精进更胜一筹之外,也早早开始进行了就业规划。 很多时候,没有方向盲目的去练习,更容易造成悲剧。生活在广袤天空自在翱翔的飞鸟,花费再多时间去练习泳技,也无法像浩瀚大洋里的鱼儿一样快活自在。

・刻苦练习引发的思考和讨论。 文中作者强调,刻意练习是一种通过坚定不移将自身能力拓展到舒适范围之外从而磨练技能的方法。作者发现,乐手、运动员、国际象棋手以及很多其他职业人士都懂得进行刻意练习,但知识工作者却对此所知甚少。 当时在群组讨论时,有小伙伴提到科学家、画家、导演、摄影师、教师这类职业。 工作是不分贵贱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和其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像消防员,特警等这类特殊职业,本身就因其工作性质被赋予了英雄色彩,很难界定说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到底是因为爱这份职业而从事,还是从事之后才爱上这份工作。 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哪一种职业,都是需要建立在重复及大量的练习上的,这个和天赋或者激情并不矛盾。科学家要经过无数次成功或失败的科学实验,才有可能遇到砸到头顶的苹果;画家要描绘出大量粗糙或精致的画作,才能遇到让自己名声大噪的那一幅画作,导演,摄影师,教师同样,灵感是短暂的,努力未尝不是一种天赋,在这个领域达到尖端的大多数人都是靠的是重复及大量的技能累积,从而量变达到质变。

以上为看这本书的些许感悟,作为第一本付出了大量时间成本来阅读的商业图书,一开始并未能认清自己的阅读目的,以及并不甚明了应该用怎样的阅读方式来阅读商业图书。 书末整本书的阅读指南脑力工程师孙路弘的提到了三种阅读方法,现在看来,我一直都是遵循原书,原作者的思维来对整书进行阅读和进行整理。

在明确作者目的之前,看这本书我或许有很多问题或者不一样的观点,但是在明确作者的目的之后,我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初始有所疑问的地方也得以自我解答。 但如果说看到整本书有什么特别的收获,我觉得寥寥,倒是和小伙伴在讨论这本书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如果你只是一个人闷声读这本书,我觉得其中有晦涩难懂的地方,因为专业术语和名词地点太多,难免稍显苦闷,但是如果有人互相讨论,这本书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感谢@字润之,对我的PPT作出的点评,辛苦了。 感谢各位小伙伴为此付出的讨论,每一个不一样的观点,都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