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众人皆点赞重庆和尚吃肉喝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为何众人皆点赞重庆和尚吃肉喝酒 得知真相瞬间泪奔,李立阳一句戏谑之言,本意要让破山无话可说,岂料破山抓起桌上的肉便吃,端起酒一饮而尽,说道:“老僧救生灵于涂炭,何忍如来一戒乎!”当世高僧如此行为,让一桌人惊讶不已。李立阳也只能吩咐手下:“来人啊,把那些侯斩的俘虏放了!”他向破山承诺:“大师放心,从今以后,我不再误杀一人。”一时间,破山开斋吃肉喝酒,破戒救人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而李立阳也自此虔诚皈依于破山门下,成为破山点化的又一在家弟子。

原文

   “老僧救生灵于涂炭,何忍如来一戒乎!”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武将的所谓豪迈,怎比得上一位高僧的气吞山河与深切悲悯。

吕大器手下有一员猛将名为李立阳,屯兵于今天的重庆涪陵。李立阳是武将之后,为人豪迈,多立战功。吕大器在世的时候,李就多次耳闻目睹上司对破山的尊崇。如今自己身为涪陵总兵,也想效法吕大器,邀请破山前来军营。李立阳多次派人至太平寺邀请破山前往,破山到达之后,李立阳在形式上很是尊敬,不过这位将军较之虔信佛法的吕大器已是截然不同了。或许,他只是想在表面上为自己树立一个崇尚佛法,与当世高僧也有来往的光辉形象。李立阳作战勇猛,每占敌营,必然大开杀戮,对俘虏也毫不留情,他希望用这种方式可以震慑敌军。久而久之,部下难免误杀平民百姓,李立阳也不加干涉,所率之部百姓畏惧,还私下称李立阳为“李鹞子”,以这种猛禽比喻他的凶悍。

李立阳向破山请教佛法,破山见他心不在焉,无缘领受,也不再多言。李立阳倒是乐于展现自己的军威,邀请破山参观他的军营,并向破山介绍他刚刚荣立的战功:“大师你看,这些是缴获敌人的军械。还有,那些人,是抓来的俘虏,待到午时过后开刀问斩!”时至中午,李设宴席款待破山,并请来当地名士、手下部将作陪。“如何来点化这个残暴的将军?”破山心里在寻求方法。佛门常云:“众生皆有佛性。”人心因为尘世间的染污而把真善蒙蔽,所以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地狱与天堂,也不过是在人的一念差别之间罢了。宴席间,破山说:“将军既然请我来讲佛法,那么老僧有一事相求,希望将军答应。”李立阳回答:“大师请讲,只要我李某力所能及,一定做到!”破山说:“上苍亦有好生之德,希望将军能爱护百姓的生命,不可滥杀无辜。”李立阳面露不悦,可又不好发作,于是回复到:“大师,你有所不知,这就好比:你是和尚,吃斋念佛是你的本分;我是军人,打仗杀人自然也是我的本分。你看,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要不然大师你吃肉喝酒,我也就不再杀人了。”李立阳一句戏谑之言,本意要让破山无话可说,岂料破山抓起桌上的肉便吃,端起酒一饮而尽,说道:“老僧救生灵于涂炭,何忍如来一戒乎!”当世高僧如此行为,让一桌人惊讶不已。李立阳也只能吩咐手下:“来人啊,把那些侯斩的俘虏放了!”他向破山承诺:“大师放心,从今以后,我不再误杀一人。”一时间,破山开斋吃肉喝酒,破戒救人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而李立阳也自此虔诚皈依于破山门下,成为破山点化的又一在家弟子。


破山特立独行的事迹有很多,这种不拘一格,放任不羁的行为也正是禅宗立足人世间的特色。唐代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曹山本寂禅师。曹山在教授弟子时,有僧问:“灵衣不挂时如何?”山曰:“曹山孝满。”僧问:“满后如何?”山曰:“曹山好颠酒。”所谓孝满之后,是指俗世父母去世之后,他们所担负的责任需要自己承担了;曹山用这作比喻,指彻悟佛法之后,于空寂清净之体已经完全证得,自己的凡夫肉身已经和佛祖的金色同为一体,所以用“曹山好颠酒”的来比喻自己达到随缘放旷、任运自然,无拘无束的境界。再有一个故事,传说梁武帝时的志公禅师,每天要吃两只鸽子。厨子想这鸽子一定很好吃,一次煮熟鸽子之后自己偷了一只鸽子的翅膀吃,然后再送到禅师那里去。志公禅师吃完了这两只鸽子,问厨子到:“你为什么偷我的鸽子吃?”厨师说:“没有啊!”“没有?你看一看!”志公禅师把口一张,从嘴里吐出两只鲜活的鸽子,一只飞走了,另外一只没有翅膀,无法起飞。禅师问:“如果你没有吃,这只翅膀怎么会没有呢?”曹山酒、志公鸽,不为神通,只为救世。后人或赞或贬,无非映自家内心罢了。禅门之中,类似破山破戒,打破传统,荒诞不经的故事有很多,由于破山的这些行径,他也被后人称为“逆行菩萨。”[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