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通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伊通满族自治县简称伊通,古称一秃、伊敦、伊屯、均系满语音译,源于伊通河名,意为宏大、汹涌之河。

伊通满族自治县,隶属于吉林省四平市,位于吉林省中部,伊通河上游,省会长春市南面,东与长春市双阳区、东南与磐石市接壤,南接东丰、东辽二县,西南与梨树县为邻,西南西北面与公主岭市接界,北与长春市郊区毗连。全境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66公里,幅员面积2523平方公里。[1]

基本概况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东经124°49′-125°46′、北纬43°3′-43°38′。东与长春市双阳区接壤,西与公主岭市毗邻,南接东辽、东丰、磐石市,北靠长春市。总面积2523平方千米。总人口483000人;其中满族人口17.6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7.9%。

县人民政府驻伊通镇。全县辖12个镇、3个乡:伊通镇二道镇伊丹镇马鞍山镇景台镇靠山镇大孤山镇小孤山镇营城子镇西苇镇河源镇黄岭子镇、新兴乡、莫里青乡、三道乡。共有190个村,1168个自然屯。

伊通满族自治县是全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有悠久的满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古称一秃、伊敦、伊屯,均系满语音译,源于伊通河名。全县共辖12镇3乡,190个村,1168个自然屯。有满、汉、回、朝、蒙古等14个民族,总人口483000人。其中满族人口17.6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7.9%。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南、东南部为吉林哈达岭山脉,西北部为连绵起伏的大黑山脉,中西部为开阔的地堑平原,平原上散布着16座拔地而起的孤山,其中有7座状如北斗,得名“七星山”,素有“七星宝地”、“七星落地”之称。境内有大小河流128条,分属辽河和松花江两大水系,东辽河、饮马河、辉发河3个流域,年均降水量627.3毫米,年平均日照2536小时,无霜期138天。

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域内有16座火山锥体,称伊通火山群。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5.8℃,年日照时数2388.9小时,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8.4毫米。

为了创造良好宽松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伊通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用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良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欢迎一切有识之士来伊通投资业兴,共创伊通美好的明天。 基础设施

建设为突破口,沿主要街路两侧开发建设。5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新建住宅楼房102栋,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县城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4平方米。公路建设实现了超常规发展,高速公路出口至北大桥路桥拓宽改造工程、人民大路建设工程、九开公路一二期工程、伊通镇至西苇镇道路建设工程全部完成,提高了道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满族小学教学楼、满族中学公寓楼、朝鲜族中学教学楼、一中学生公寓楼、十二中教学楼、县医院门诊楼、县办公大楼等项目相结继竣工。完成了伊通公园、人民广场、满族博物馆等工程。[2]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县耕地总面积91537公顷,占幅员总面积的36.28%,其中旱田8250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0.13%;水田903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87%。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244公顷。林地8203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2.51%;草地517公顷,占0.21%;水域11816公顷,占4.86%;居民及工矿用地12217公顷,占4.84%;交通道路用地1516.53公顷,占0.6%;园地871公顷,占.34%;未利用的土地8087公顷,占3.2%。 森林资源

伊通属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森林覆盖率为30.1%。森林蓄积量为379万立方米。针叶树以落叶松为最多。柞树为本县分布面积最广、蓄积量最多(90.7万立方米)的树种。全县人工林面积达31628公顷,树种以落叶松为主.

水利资源

伊通境内共有河流128条,分属松花江、辽河两个水系,跨东辽河、饮马河、辉发河三个流域。全县有中型水库4座。石门子水库,位于伊丹河上游,设计总库容28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94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87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333公顷。全县有小(一)型水库(库容在百万立方米以上,不足千万立方米)8座,总集水面积119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223.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33万立方米,防洪面积2240公顷,设计灌溉面积973公顷。全县有小(二)型水库(库容在10万立方米以上,100万立方米以下)25座,总库容为104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5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973公顷。全县有塘坝144座,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区88座,北部山区23座,中西部地区4座。

矿产资源

据地质部门勘查,伊通境内金属、非金属、能源矿藏均有储藏。

特产资源

野生动物兽类有狼、狐、狍子、貉子、野兔等;禽类主要有环颈雉、沙斑鸡、鹌鹑、大山雀、苏雀、铁雀、斑鸠等;鱼类有鲤鱼、鲫鱼、鲢鱼、鳙鱼、泥鳅等。野生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有细辛、五味子、黄芪、五加皮、狼毒等178种,储量丰富,多分布在东南部山区,次为西北部山区。野菜主要有寒葱、蕨菜、山芹菜、荠菜、车前、蒲公英、小根蒜、灰菜等。野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有些野菜又兼药用。榛蘑是特产之一,产量多,质量好。

工农业发展

伊通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粮食单产居全省首位。199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6.49亿公斤,被列为全国百名商品粮产粮大县第61位。1998年粮食总产量突破历史最好水平,达到7.99亿公斤。2002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88,389公顷,其中旱田播种面积78,988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9.4%;水田播种面积9,401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01.6%。普通玉米播种面积为56,028公顷,占旱田播种面积的71%。

受旱灾影响,全县粮食总产量实现64.2万吨。其中,生产水稻69,115吨,玉米511,977吨,大豆40,612吨,高梁4,253吨,谷子1,045吨。多种经营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迈进。在果业生产上,建立了9个果业生产基地,2002年全县有大小果园4,007个,占地16,000公顷,果树800万株,品种200多个,年产水果1500万公斤,产值1800万元以上;鹿发展到6.16万只,比上年增长10%,鹿茸产量40,500公斤,产值4,408万元;全县西瓜、香瓜种植面积427公顷,产量4,798吨,产值741万元;放养柞蚕50把,蚕蛹产量2万公斤,产值8万元;另外,还种植了花卉、烟叶、药材、甜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蔬菜发展到9,000公顷,其中:露地面积7,200公顷,产量28.8万吨,保护地面积1,800公顷,产量7.2万吨,蔬菜总产量36万吨,总产值2.25亿元。全县实现多种经营收入1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伊通工业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近年来,伊通把工业做为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坚持围绕长春办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矿产办工业,围绕优势办工业的发展方向,强化改革、项目、招商、环境四项措施,千方百计扩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重点发展汽车配套基地、酒业基地,发展橡胶制品、针纺织品、玻璃制品、呋喃系列产品等优势产业。[3]

经济发展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省会长春市南部,幅员面积2523平方公里,占吉林省总面积的1.35%。耕地面积8809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4.9%。全县共辖12镇3乡,190个村,1168个自然屯。有满、汉、回、朝、蒙古等14个民族,总人口483000人。其中满族人口17.6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7.9%。1999年,省委七届二次全会后,研究确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工业壮大、三产搞活为重点,依托长春,服务长春人,把伊通建设成为具有产业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长春卫生城,建设成为繁荣、富裕、文明的自治县。 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5.5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0.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7.5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71亿元。全县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5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4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5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610元。

社会事业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猛。到2002年末,市话用户达到22709户,县城公共电话网点1065个,其中IC卡话亭99个,智能IC卡话亭150个,磁卡话亭8个,公用话亭230个,智能网络端机578个,农话户达到33409户,2002年投资800万元,完成了边远乡镇30个村程控电话安装任务,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电话与网上用户分别达到3.5万户和9500户。广播电视初步形成了调频、微波、卫星地面收转立体传播、有线、无线混合履盖的广播电视网络。卫生医疗方面有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285个,其中县级15个,乡镇级21个,村级249个。卫生系统职工总数2112人,全县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5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技术人员36人,中级450人。

旅游概况

伊通满族自治县自然风光优美秀丽,民俗风情绚丽多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神奇秀丽、美韵天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特色鲜明、天趣横生,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处处充满了山之神韵、水之灵秀。旅游业已被列为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目标,已形成5个旅游区,以伊通镇为中心的东部旅游区,以大孤山为中心的西部旅游区,以营城子镇为中心的南部旅游区,以新兴乡为中心的北部旅游区。自然景观美丽,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基性玄武岩“侵出式”这一独特的火山机制,奇特火山景观和特殊火山地质现象,这一独特的火山成因机制,国内外罕见,被专家称为“伊通型”火山机制,具有极高的科普考察、探险猎奇、旅游观光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