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以文為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以文為詞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指用寫散文的方法創作詞。具體體現為在詞作中大量引入議論、敘事、典故及古文句法,偏離個體情志為主以及音律協調優美等特徵。蘇軾(1037—1101)詞作中有不少詞題、小序已經凸顯了敘事、說理的意圖,辛棄疾(1140—1207)用散文的筆法作詞,更是推動了詞的散文化。後世學者或認為以議論、平常語入詞,有失詞的本色;或認為它拓寬了詞的創作範圍,提升了詞的價值。

引例1

故其詞之為體,如張樂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又如春雲浮空,卷舒起滅,隨所變態,無非可觀。無他,意不在於作詞,而其氣之所充,蓄之所發,詞自不能不爾也。 (范開《稼軒詞序》) (故而辛詞的風格,就像在洞庭湖邊的曠野上彈奏音樂,沒有前奏沒有終曲,不守舊套常規;又像春天的雲飄浮在空中,或捲起,或舒張,或聚起,或消散,隨意變換各種形態,都有可觀之處。沒有別的原因,乃是因為辛棄疾本來無意填詞,而是他的胸中充滿了不平之氣,蓄積已久,自然爆發,就不能不表現為詞了。)

引例2

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然猶未至用經用史,牽雅頌入鄭衛也。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 (詞到了蘇軾那裡,顛覆一應規矩,宏偉坦蕩,收放自如,像詩和文章一樣如同天地間的奇觀。他怎會像小兒輩及女子那樣講求音律上的是否工整?不過他還沒有到援引經史入詞、將雅頌正聲導向低俗聲音的程度。在辛棄疾之前,一旦有一處用了這些詞語,人們必定會掩口而笑。等到辛棄疾作詞,橫說豎寫都能光明燦爛,就像禪宗當頭棒喝一樣,讓人覺得每一處都有道理。)

引例3

稼軒「杯汝前來」, 《毛穎傳》也;「誰共我,醉明月」, 《恨賦》也。皆非詞家本色。 (劉體仁《七頌堂詞繹》) (辛棄疾詞作中有「杯汝來前」,這種寫法像韓愈的《毛穎傳》;「誰共我,醉明月?」這種表達像江淹的《恨賦》。這都不是詞家應有的本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