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令(拼音:lìng、 lǐng 、líng)是汉语常用字 ,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

古字形上部模拟发出号令的木铎,下部模拟受命的人。意思是发号令使有所为。由于命令是由上级发布的,所以"令"字引申为必须执行的法令、指令、军令。又引申为发布命令的长官。古代政府官员也称令,如中书令。

长官又是受人尊敬的,所以"令"字又引申出美、善的意思,作为用。此外,"令"字还有"使"的意思。以上义读lìng。令狐是古地名,也用作姓氏,此处令读líng。令读lǐng时,作量词,五百张原张的纸为一令。

2019年12月12日,日本京都清水寺公布了2019年年度汉字"令"。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令

汉语拼音; lìng、lǐng;líng;lián

注音字母; ㄌㄧㄥˋ、ㄌㄧㄥˇ;ㄌㄧㄥˊ;ㄌㄧㄢˊ

平水韵部; 去声二十四敬;下平八庚、下平九青

部首; 人

笔画数; 2+3

造字法; 会意字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字级; 一级(0282)

统一码; CJK统一汉字-4EE4

五笔; WYCU

仓颉码; OINI

郑码; ODW

四角码; 80302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的"令"字上部是个三角形,下部是个规规矩矩跪坐着的人。金文和小篆都保持了这种格局。对上部的三角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有人认为上部的三角形模拟发出号令的木铎,下部模拟受命的人。也有人认为,这三角形,是古代集合的"集"字,表示将众人集合到一起,一个个跪着,由首领发布命令。林义光《文源》认为这三角形是一个朝下张开的"口",跪着的人在听长官用嘴发布命令。还有人认为,这三角形表示房屋,表示一个人坐在屋里接收命令。

以上说法大同小异,都把"令"字的本义归结为命令或发布命令。隶变以后,却把屋下跪坐的人变成"卩(jié)"了,楷书又将"卩"写作"龴"。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九】【卩部】力正切(lìng)

发号也。从亼、卪。

【注释】从亼(jí)卪:徐灏《说文段注笺》:"令者,持节以号召於人也。故从卩,从亼。亼者,集也。"

说文解字注

发号也。

注:号部曰:号者,嘑也。口部曰:嘑者,号也。发号者,发其号嘑以使人也。是曰令。人部曰:使者,令也。义相转注。引伸为律令,为时令。诗笺曰:令,善也。按诗多言令,毛无传。古文《尚书》言灵。见《般庚》《多士》《多方》。《般庚正义》引《释诂》。灵,善也。葢今本《尔雅》作令,非古也。凡令训善者,灵之假借字也。

从亼卪。

注:号嘑者招集之卪也,故从亼、卪会意。力正切,古音在十二部。

广韵

力延切,平仙来 ‖令声元2部(lián)

令,《汉书》云:"金城郡有令居县。"颜师古:"又音零。"

吕贞切,平清来 ‖令声耕部(líng)

令,使也。又吕郑、郎丁二切。

郎丁切,平青来 ‖令声耕部(líng)

令,汉复姓。有令狐氏,本自毕万之后。《国语》云:"晋大夫令狐文子。"即魏颗也。自汉已后丗本太原,至迈为王莽所诛,迈少子始居炖煌也。

【校释】炖,原作"墩",据钜宋本、巾箱本、四库全书重修本等改。

力政切,去劲来 ‖令声耕部(lìng)

令,善也。命也。律也。法也。力政切。又力盈切。又历丁切。二。

郎定切,去径来 ‖令声耕部(lìng)

令,令支县,在辽西郡。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令·康熙笔画:5 ·部外笔画:3

《集韵》《正韵》并力正切,零去声。律也,法也,告戒也。

《书·囧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礼·月令》:命相布德和令。《周礼·秋官》:士师掌士之八成,四曰犯邦令,五月挢邦令。

又三令。《前汉·宣帝纪》:令有先后,有令甲,令乙,令丙。

又县令。汉法,县万户以上为令,以下为长。

又时令,月令,所以纪十二月之政。

又善也。《诗·大雅》:令闻令望。《左传·成十年》:忠为令德,非其人犹不可,况不令乎。

又姓。

又《集韵》郎丁切。《正韵》:离呈切,并音零。厮役曰使令。

又丁令,地名。见《前汉·张汤传》。或作丁零。

又令狐,亦地名。

又令狐,复姓。

又《诗·齐风》:卢令令。注:卢,田犬。令令,犬颌下环声。

又与鸰通。《诗·小雅》: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即鹡鸰鸟。

又令适,甓也。与瓴甋同。

又《集韵》郎定切,音笭。令支,县名。在辽西。

又《广韵》力延切。《集韵》陵延切,并音连。亦县名。《前汉·地理志》:金城郡有令居县。

又《集韵》卢景切,音领。官署之长。

又叶吕张切,音良。韩愈《溪堂诗》:凡公四封,旣富以强。谓公吾父,孰违公令。叶下邦。

《说文》载卩部。从亼从卩。发号也。徐曰:亼即集字,人而为之节制。会意。

《说文解字》书影 《说文解字注》书影 《康熙字典》书影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ノ(撇)②㇏(捺)③丶(点)④フ(横撇)⑤丶(点)

【写法】❶撇和捺从竖中线起笔,罩住"丶"和"龴",撇尖、捺脚都在横中线下方。❷两点上小下大,上点收笔于田字格中心,下点在竖中线与横撇撇尖相接。[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