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从丰益仓到南新仓(班永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从丰益仓到南新仓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从丰益仓到南新仓》中国当代作家班永吉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从丰益仓到南新仓

当兵第一天,我们一群新兵就集结在昌平沙河大桥南侧,十几个新兵渐次跃上解放牌大卡车上,过朝宗桥,沿着京密引水渠,来到阳坊镇南侧的坦克团开始紧张的新兵连生活。

那时候,还没有双休日,新兵们好不容易盼来一个星期天,由班长带队到镇上的新华书店或其他店铺买一些书籍和生活用品。每一次,班长在归队前的一会儿,带我们在营房门口前的京密引水渠畔自由活动一阵子。新兵们看着欢快的河水,心情也特别愉悦。

新兵下连队后,觉得营房前的小河,特别亲切,也时常在这里散步。仿佛有什么心里话,就总想与河水说一说。我常想,京密引水渠那端的密云水库,一定有用之不竭的水源,要不,营房前的引水渠河水为什么日夜奔流不息呢?

历经几次变迁的阳坊镇老营房,给我留下军旅生活的难忘记忆,也恰似是我人生运河的一个码头、一家驿站。这里,也像我生命中的一座加油站、一块食物补给地,它承载着我火热的兵生活和幸福的小家回忆。我和妻子是在阳坊镇领的结婚证,就在这里的运河畔部队里举办的婚礼。

在团里的召开的新年联欢会上,我和当幼儿园老师的新婚妻子,还唱过与河水相关的歌。像“一条大河波浪宽”“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妻子给士兵们教唱的歌《那就是我》,也与河相关。“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那个年代,我还特别喜欢邓丽君的歌《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与她轻言细语”;“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找寻她的足迹。”

我和妻子也时常沿引水渠两岸散步。记得有一年秋天,我们顺渠边石阶而下,把妻子折叠了一只纸船,一起放进清澈见底、水流平缓的渠水里。纸船,俨然一艘爱情的船,它缓缓驶向远方,一直到我们看不见小船的影子。它或许到了颐和园的昆明湖、到了城内的玉渊潭、什刹海……它会不会与我女儿她小时候在什刹海岸边放入的彩色小纸船会合呢?

京城的每一条河流,我感到似乎都连接着大运河,它们成为大运河的水网、支脉。

2023年5月,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校园里散步、快步走,成为学员们紧张学习后的休息和锻炼身体的方式。有一次,我在党校大门的东侧的“方介眉宅园”驻足。这里是清末官僚方鉴善(号介眉)所建私家宅园。石上文字介绍,方家经青龙桥引入京密运河之水充盈园中溪流、池塘,分明是一座精致优美的自然山水园。建筑布局为传统的多进式四合院形式,屋宇间以回廊相连,庭院间布有亭、台、楼、阁等建筑。据考证,此处即“方介眉宅园”旧址。古柏、太湖石和石雕花瓣形水池底座均为此宅园所存遗物。

上善若水。水,是有灵性的。水,是财。有山,无水,显得沧桑而呆板,有水,无山,显得不奇而平淡;有山,有水,方显灵秀而敛气。

真巧,在我居住的17号学员楼前,我特别留意一块巨石,上有“丰益仓”三个字,它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我想,它是否和我居住的东四十条南新仓有关联呢?诵读石刻文字,原来这里真的与南新仓一样都是储运漕粮的官仓。

巨石上写道——“丰益仓”,据“日下旧闻考·郊垌”记载,安河桥南有“丰益仓”,“丰益仓”又名“安河仓”,系清代储运漕粮的官仓之一,建造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6年),总占地近100亩,建有仓房10余廒,仓门三楹,大门向东,为大式歇山顶。全盛时期,一年四季每天昼夜不断经运河和小清河等水路进出、支放粮食,延续使用至清末才随着漕运制度的变化而破败消失。经考证,此处即“丰益仓”旧址,这两颗古槐为“丰益仓”仅存的故物。

睹树追怀,“丰益仓”遗存也和东城南新仓一样见证着北京大运河段的漕运史、仓储史。

我在南新仓工作、生活近30年。这里有一家部队医院,这一带的北京老人都叫它“陆军总医院”。现在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这所医院始建于天津。前身为北洋军医学堂、陆军军医学校。后又在天津黄纬路设附属医院。1914年,由天津迁至北京,进驻东城南门仓至北门仓、东门仓一带皇家粮仓,后几经更名。1946年,命名为北平陆军总医院。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医院,又将医院改名北京陆军总医院、华北军区总医院、总医院。2016年,医院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2018年至今,医院改为现在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就在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医院里当新闻干事、保卫科长。这家医院就在“皇家粮仓”里办公。我也见证了它为军民服务的历史。

坐落在“皇家粮仓”里这所医院东北侧的南新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立石碑“大运河——南新仓”。

南新仓,是明清两代京都储藏皇粮、俸米的皇家官仓,也称东门仓。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至今有615年的历史,是依托元代北太仓旧基改建而成,随京杭大运河通漕。南新仓现存古仓廒9座,是国内现有的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仓廒群。南方各省沿大运河北上的漕船可直达北京周边,甚至城区之内。在指定码头、泊口清卸漕粮,再分批陆运、纳入官仓存储。明清两代的京城发展迅速,粮食需求日益增长,但北方产粮不足,须靠调运南方粮食来周济。因此南新仓在当时的仓储地位非常突出。

漫步在南新仓景区,你会发现一尊郭守敬塑像。郭守敬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县,生于1231年,卒于1316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也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铜像中的郭守敬,风吹长袍,飘然若动,两目炯炯有神,硬且微翘的胡须,勾勒出郭守敬坚强意志和务实严谨的精神风范。郭守敬手持大运河图纸,代表着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水利建设,曾主持开发当时为大都水源的白浮堰、开通惠河,促进经济发展,为我国水利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在南新仓步行街徜徉,我感觉自己的家就在大运河岸边。一位亲戚从商丘来北京就医,在我家住了两个月。他羡慕我们生活在“粮仓”里、工作在大运河畔。有一天,亲戚调侃说,豫剧《朝阳沟》中有一句二婶道白的台词:“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吃过旧社会的苦,一生下来,就掉在蜜糖罐里。就这,还不嫌甜嘞。”我总觉得这位亲戚是“话里有话”,但无不善之意。

在我上班必经之路的平安大街南锣鼓巷西侧不远处,有一东不压桥胡同,胡同南口西侧有一小桥,小桥的北面是澄清中闸遗存和玉河故道遗址。大运河玉河故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河故道上是澄清中闸遗址。澄清闸是郭守敬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满足漕运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该闸初名为海子闸,分上、中、下三道闸口。1295年,经元世祖忽必烈赐名叫澄清闸。后将其木质结构改为石材重建,起着调节河道水流不稳、控制水位的作用。澄清中闸位于东不压桥遗址的下方。经2007年考古发掘面世,主要保存了闸口、闸墙、闸槽石等构件。澄清中闸成为大运河重要人文遗产的见证,也是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遗址。

此段河底多见巨型砖石。横跨大街的小桥北侧是半圆型闸门,中心有直径约1.5米的圆形凹进去的构件,我想不出它的用处。

如今在澄清中闸的一侧,摆放着桌椅、小凳,成为游人小憩、对饮的休憩打卡地。

修缮后的玉河河道南区,夏秋两季通水,冬春季河道无水。随着玉河南区考古发掘逐渐完成,玉河南区河道景观也恢复整治。在玉河4号桥到5号桥之间的近200米的河岸,设计师和艺术家们以《京杭大运河风物图》巨幅长卷匠心独运,用焙烧、铜铸等10多道工艺分运河不同河段分别图模展示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景点、人文历史风貌。

举世闻名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掘时间最早、里程最长、持续利用时间最久的人工河道。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6省2市33座城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蜿蜒数千里,是中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事调配、水利灌溉等用途的大动脉。

大运河是一部保存中国灿烂文化最丰富的文化长廊、博物馆和百科全书。大运河的开挖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结晶,是一项享誉世界的伟大工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一项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

在我的心中,大运河,它已不单单单是一条河流,而是贯通南北东西、阡陌交通的精神家园。

我忽然想起我的家乡永城也曾是隋唐大运河上豫东的一颗明珠。我是在家乡河水的滋养下长大的。

永城为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遥想永城当年,汴河众多船只在这里停靠,或中转货物,或购物交易,或逆水拉纤,或泊岸避风;名臣雅士,或寻亲访友,或休憩观光,等等。每天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实乃“永城运河之大观也。”

大运河既是历史中国的飞跃,又是中国历史的延续。把老祖宗留下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守护好,让历史文脉传承恒远,需要大运河两岸的我们为中华文明的演进继续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大运河,它一头连着我家乡,一头又连着我的第二故乡北京。它也成为我的生命之河、润泽之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大运河,你饱受风霜与冰冻,你历经沧桑与枯荣。我衷心祈愿美丽的大运河,给运河人家带来绵长的福祉,谁不希望呢?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1]

作者简介

班永吉,河南永城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一级巡视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