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仁怀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仁怀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总面积1788.1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60.3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73万人;非农业人口5.59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仡佬、布依族[1]

城市概况

市人民政府驻中枢街道,邮编:564500。代码:520382。区号:0852。拼音:Renhuai Shi。全市平均海拔高度880米,年平均气温16.3℃,年日照时数1177.2小时,无霜期311天,年降雨量971.9毫米。

行政区划

仁怀市辖1个街道、12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中枢街道、茅台镇坛厂镇长岗镇鲁班镇五马镇茅坝镇九仓镇喜头镇大坝镇三合镇合马镇二合镇、龙井乡、后山苗族布依族乡、学孔乡、高大坪乡、火石岗乡、沙滩乡。[2]

历史沿革

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置仁怀县,属滋州。宣和三年,降县为堡,属泸州郡。元置仁怀长官司、古滋长官司,均属播州安抚司。明为仁怀县(今赤水)辖地,属遵义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随府改属贵州布政司。雍正八年,移县治于生界亭子坝。

1995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2000年,仁怀市辖13个镇、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2075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中枢镇 73917 茅台镇 43825 坛厂镇 23594 长岗镇 22342 鲁班镇 34164 五马镇 26511 茅坝镇 34457 九仓镇 23836 喜头镇 22201 大坝镇 33259 三合镇 32142 合马镇 18556二合镇24964龙井乡15685后山乡9228 学孔乡 18569 高大坪乡 32671 火石岗乡 19709 沙滩乡 11129。

2003年,仁怀市辖13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2个社区居委会,149个村委会。2003年末总人口60.3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73万人;非农业人口5.59万人。[3]

地理特点

仁怀市位于黔北西部 , 地处东经 105°59′49″--106°35′50 ″, 北纬 27°33′3O″--28°10′19″之间 , 经距 0°36′l″,纬距0° 36′19″, 东邻遵义, 南接金沙, 西毗四川古苓 , 北壤习水、桐梓。 市境呈南北向近似弯月状摆布。南北距离 67.9 公里 , 东西距离 59.1 公里 , 东西最 狭处 16 公里。总面积为 1785 平方公里。

仁怀市地处黔北高原北缘的委山山 脉延伸地带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上 ,从南到北地表崎岖 , 峰岩峻峭 , 坡陡谷深 , 千沟万整纵横交错 , 形成东南部高峻 , 中部相对平缓 , 西部和北部急剧低下 , 直抵赤水河、桐梓河畔。地加极为复杂 , 海拔高差悬殊 , 最高点在县境南部后山乡的芦竹山为 1681.4 米 , 最低点是县境北端沙滩乡的两河口 329 米 , 相对 高差 1352.4 米。市境南部有芦竹山、白云山 (-1622.2 米 ) 、和尚山 (1627.4 米 ) 等组成气势雄伟的东西向山脉 , 与金沙县交界 ; 东部有四仑山 (1652.9 米 ), 磨刀岭 (1646.8 米 ) 、老虎窝(1631.4 米 ) 等形成高竣挺拔的南北向山脉 , 与遵义县交界 , 市境中部有云祷山 (1468.6米 ) 、奶子山(1466.0 米 ) 、大山寨(1533 米 ) 等为市境内制高山峰 , 中低山峰重重叠叠 , 起伏不平 , 海拔 1000 米以上的面积约 550 平方公里 ,700-1000 米面积约 900 平方公里 ,700 米以下面积约 335 平方公里。

市境内河流较多 , 大小河流溪谷约 170 条 , 均汇入赤水河与桐梓河 , 两条河为我市界河。赤水河从南到北纵贯我市长约 88 公里 , 属该河系大小河流溪谷 155 条 , 汇成四条主要支流 (九仓河、五马河、盐津河、五岔河〉注入赤水河。

桐梓河自东往西流长约 53 公里 , 属该河系大小溪水 15 条 , 汇成主要支流牛渡河(观音寺河) 。我市主要母岩 ( 母质 ) 为石灰岩、 页岩和砂岩: 土址分水稻土、黄壤、石 灰土、紫色土、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等六大类。[4]

气候特点

我市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其基本特点是 :( 一 )季风气候比较明显 , 四季分明 , 雨热同季 ;( 二 ) 冬无严寒 , 夏无酷暑 , 雨量适中 , 分配不匀 , 常年干旱::( 三〉气候垂直差异较 大 , 小气候明显 , 无霜期较长。

我市春季气温回升快 , 但不稳定 ," 倒春寒" 和春旱天气常有发生。春夏之交 , 常出现插花性的冰雹灾害 ; 夏季则高温干燥 , 雨水集中 , 多大 ~ 暴雨 ,但降雨量分配不均 , 常年有夏 ( 伏 ) 早出 现 , 特别是赤水河、桐梓河流域的河谷地带 , 旱灾尤为严重 ;秋季气温下降 快,多绵雨天气 , 冬季雨量显著偏少 ,多阴雨 , 少日照 , 蒸发小 , 湿度大 , 强冷空气 ( 寒潮 ) 易侵入 , 造成低温雪凝天气。

境内地形复杂 , 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明著 ," 一日之中 , 乍寒乍暖 :十里之内 , 此热彼凉 "。就垂直差异来看 ,我市总体上分为中亚热层和凉亚热层 ,海拔在 800 米以下 , 年平均温度在 15.9-18.5 ℃ , 年积温在 5000-6000 ℃ 的热量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域为中亚热 层 , 适宜发展粮食作物 "三熟制" 、" 四熟制 " 以及甜橙、袖、批把、桃、 李、梨、枣等亚热带水果和早熟、多熟蔬菜:林业方面宜发展竹子、按树类或意大利杨等速生优质树木。海拔在 800-1100 米 , 年平均温度在 13.3-15.9 ℃ ,年积温在 4000-5000 ℃的地域为凉亚热层 , 宜发展粮、油、烟、桑、猪等 , 同时适种植杨梅、板栗、核桃、茶叶等经济林木 : 海拔在 1100-1400 米 , 年平均温度在 10.8-13-3 ℃ , 年积温在 3000- 4000 ℃的地域为暖温层 , 宜发展玉米、薯类、草食牲畜、晚熟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