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人与火组诗:地下森林(杨炼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与火组诗:地下森林》是诗人杨炼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作品原文

逃不走的落叶松早已飞惯危险的预感

四周耸立的绝壁,正午时的幽暗

沿着小径,一万年前的那次暴风雨

还在绿色苔藓上反潮

铃兰花旁若无人,跳着舞

开进狰狞的岩石瀑布里


一群巨大的鸟

收拢强有力的黑色羽毛

浑圆深邃的山谷

千万吨针叶形的寂静

在聆听树根下那口血红的钟


在监视:流尽叶脉的潮湿的火

让蜜蜂繁忙的芳香的火

化身为雨滴、小溪、浆果和松鼠的火

那颗暴躁的心在哪儿跳动

那灼热之手怎样伸向生命

抓住一座绿色的小岛

把远古信仰从每个黎明唤醒

天空,缩成头上一圈蓝光刺眼的年轮


即使葬身于这一种或那一种火

炸裂松塔的火,雕刻着通红石头的火

一万年后仍将有这片森林,这种静

比大地还低

无数松子的小心脏依偎着泉水

比天更高

它生长,在太阳上冶炼金子

作者简介

杨炼(1955-),男,出生于瑞士伯尔尼,祖籍山东,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利西斯奖”评委。[1]

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昌平县插队,之后开始写诗,并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杨炼以长诗《诺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国内地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等创立“幸存者诗歌俱乐部”。[2]

杨炼的作品以诗和散文为主,兼及文学与艺术批评。其诗集八种、散文集两种,与众多文章已被译成二十余种外文,在各国出版。他不停参加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等被称为杨炼的代表作。《大海停止之处》以特定的组诗形式,把外在漂流转为一场内心之旅。《同心圆》更是取消了时间概念,直指人性不变之处境。[3]

如果说,杨炼属于当代中国最早达成了诗的自觉、尝试建立自洽的个体诗学,并用以指导自身写作的诗人之一,那首先是因为他最早深切体验并透彻反思了母语现实和文化的双重困境,由此拓开一条决绝的向诗之路。“一颗无法孵化的心独自醒来”(《半坡·石斧》,那一刻也就是孤独的漂泊之旅启程的时刻。[4]

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到美国到德国再到英国,二十年来杨炼漂泊的足迹印遍了大半个世界,其要旨或许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以生存方式的简约,换取精神宇宙的丰富。在他的身后,不断矗立起以他所钟爱的组诗形式构成的纸上建筑群。那是他的世界,一个足以与他走过的世界相对称的同样浩瀚,同样深邃,同样生生不息的汉语诗歌世界:《面具与鳄鱼》(1989)、《无人称》(1991)、《大海停止之处》(1992—1993)、《同心圆》(1994—1997)、《十六行诗》(1998—1999)、《幸福鬼魂手记》(2000)、《李河谷的诗》(2001—2002)等。此外,他还以类组诗的结构创作了长篇散文《鬼话》(1990—1992,由16篇构成)、《十意象》(1994)、《那些一》(1999,由5篇构成)、《骨灰瓮》(2000)、《月蚀的七个半夜》(2001,由7篇构成)等。这些作品,再加上他此一时期的二十余篇理论、批评文章,如同由一个看不见的中心(虚无的中心)兴发,波向四面八方的道道涟漪,构成了他创作自身的“同心圆”。“同心圆”既是他个体诗学的核心概念,是他心目中的诗歌秩序图像,也是他把握生存,语言临界点的方式。[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