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京都十月话银杏(赵晓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京都十月话银杏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京都十月话银杏》中国当代作家赵晓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京都十月话银杏

北京归来已有数日,感慨颇多却无从下笔,思前想后还是觉得银杏树值得一提。

银杏,也叫白果树,鸭脚子,有“公公栽树、孙子吃果”之说,故又叫公孙树。是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中惟一尚存的物种,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银杏为大型落叶乔木,树最高可达40米,叶子呈扇子形,薄且有纵向纹理,有如鸭掌,边缘有如刀刻的缺口。叶的正面绿而背面略淡。银杏是靠种子繁衍后代的,树的生长周期较长,树龄可达上千年。古人看银杏叶,首先想到的不是树叶像扇子而是像鸭掌,因此曾将其叫做“鸭掌叶”。因其不易被虫蛀和染病,又仪态俊雅,古代文人墨客喜欢以银杏叶相互馈赠,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经常出现的被压在书本中的玫瑰花一样,寄托着人的意念。北宋欧阳修就曾经写诗说:“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这诚可珍。”

北京的银杏种植历史比较久远,然而城中最美的银杏要数钓鱼台国宾馆东墙、北墙外数千米的银杏林,树木高大、整齐,尤其叶子泛黄时间集中,远远望去金灿灿的一片。初秋漫步,捡些完整美丽的银杏叶,效仿古人相赠,惠而不费,暗香残留,一定让你浮想联翩。

因为我钟情于银杏,所以在离开北京的那天早上,独自来到钓鱼台国宾馆墙外银杏道上徘徊,在晨曦的透射下,眼前一片金黄。不多时,赏秋的客人、浪漫的情侣、举着长镜头的摄影爱好者、支起画板的写生者,都成为林中一景,给祥和的首都秋天平添了几分生动。

在北京,千年银杏随处可见。古刹、道旁都能看到。尽管它已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苍翠郁绿,生气盎然。看到这自远古历经沧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可以激发人的怀古幽思、爱国情怀。

据一位园林工介绍,北京银杏中比较有名的数西山潭柘寺内三圣殿东侧的帝王树最古老,种于辽代,有上千年的树龄,树的直径两米多,须五个人方能抱拢。清乾隆帝曾到潭拓寺,觉得它气宇昂然,像个树中之王,就封了它个“帝王树”的雅号。大觉寺的那棵也有八百多年历史,枝叶繁茂,充满生机,六个人才能围抱它。去大觉寺的人除了赏玉兰,自然也要目睹一下这株千年银杏。其他寺庙里差不多都有雌雄两棵银杏。正因为有这些古银杏的点缀,才使古刹增添了古色古香的气氛,这是很多古刹成为名胜古迹的其中一个原因。

笔者这次仓促进京,尤以对银杏树的感触颇深。天安门固然宏伟,长安街即便坦荡,景山纵然俊秀,然而,如果没有数不清的银杏树装点,十月的北京一定会大为逊色。且看秋风咋起,北京城里大街小巷的银杏树,就像灯一样,刷的一下,被点亮了。银杏让首都的秋色更富诗意、更具浪漫、更有情怀。

人在银杏树下行走,如同走在美丽的大自然里,对于城市而言,再美的园林都不过是一处被浓缩了的大自然,而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却如被放大了的园林。由此,我深深地感到,城市美景,充其量不过是城市心灵的栖息地,而自然界才是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回家的路上,我弯腰捡起一片静静躺在地上的银杏叶子,轻轻捧在手上静静端详,仿佛手里捏着一段遥远的岁月,不,那是一段稍纵即逝的生命,也是一首叶老归根的歌。[1]

作者简介

赵晓舟,男,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