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五甲隧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甲隧道
奇莱引水隧道示意图
图片来自台电月刊

五甲隧道位在台湾花莲县秀林乡。该隧道由台湾电力公司奇莱引水工程中,为通达木瓜溪[1] 上游支流,林溪桧溪拦水坝所施作的隧道,原由台湾电力公司东部发电厂所管辖,目前该隧道因上方五甲崩山山体滑动影响,隧道结构已变形崩塌无法通行废弃至今。

沿革

兴建计画

五甲隧道是台湾电力公司于民国66年(西元1977年)所推动的“木瓜溪水力发电扩建工程”中,“奇莱引水计画”的一项工程,这座隧道坐落在奇莱引水工程施工道路,奇莱路的17.25公里处,并穿越上方的五甲崩山后,通达至更深山的林溪坝桧溪坝。隧道全长为1,700公尺。

动工

五甲隧道于民国67年(西元1978年)8月开始动工后,共有两个施工断面,分别从隧道上口与隧道下口向内开凿。当时洞口多次发生坍方,导致工程进度严重落后。经由台电工程师前往会勘后,乃决定将隧道改线,隧道下口移至奇莱路20.231公里处,使得隧道总长缩短成603公尺,原隧道段的路段改为露天开挖路基,以降低隧道坍方的风险。

当隧道向内开凿至320公尺处时,因隧道上方岩质极度恶劣,施工人员改采用底导坑工法开凿隧道,原先使用4吋H型钢材的支保,因不堪上方土石挤压导致严重变形,改采用更粗的6吋钢材支保以及隧道底部加上支撑横梁来支撑隧道结构。

完工

五甲隧道于民国70年(西元1981年)1月24日,全线完工通车。由于该隧道所在之地质结构恶劣,导致施工期间发生多次矢板断裂、支保变形扭曲,以及抽心等严重问题,使得长度仅约603公尺的隧道,却耗费了2年6个月才完工启用。

民国70年(西元1981年)5月,由于梅雨季节影响,导致五甲崩山于6月4日发生大规模崩塌意外。连带的,使下方完工不到一年的五甲隧道上口遭土石压毁。隧道上口起向内约有300公尺的路段也被坍方的土石压毁,部分路段更是土石冲刷掏空后,结构坠落至山谷间的木瓜溪中,受损状况已达到无法复原的程度。

台电工程人员会勘后决议,除持续观察灾变后的地质变化外,另将隧道492公尺处、390公尺处,以及305公尺处的隧道衬砌截断,以免其馀仍尚好的隧道结构受到崩塌的影响。

由于五甲隧道是通往更上游林溪坝以及桧溪坝的重要通达道路,因此台电工程师开始进行隧道改线的作业。而原本台电工程师认为,为详细的调查发生大规模坍塌的原因,因此认为须做更详细之地质钻探调查。然而五甲隧道崩塌之地区为崇山峻岭,如进行详细之地质探勘,恐缓不济急,并且势必影响奇莱引水工程的整体施作进度,因此最终决议,以原始的地质钻探资料及路线调查结果来施作改线工程。

改线工程经测定完成后,分别由新上口,以及原隧道截断处开挖。新隧道沿线之地质多属于黑色片岩纹理及分布几与隧道平行,加上岩质松软透水性大等因素,因此隧道改线开挖时,以新奥工法全断面钻炸施作。且隧道全线之洞壁敷设混凝土衬砌以保护隧道结构。

隧道现况

五甲隧道改线工程完工后,上方之五甲崩山仍持续的走山滑动,导致五甲隧道最终变形坍塌而废弃使用。

台湾电力公司也将前往林溪坝、桧溪坝之维护通达方式改为在奇莱引水隧道末端的龙溪坝将奇莱引水隧道上段的桧溪坝、林溪坝以及奇莱坝取水口的闸门透过光纤网路远端遥控依序关闭。并将位于天长坝附近的紧急排砂道(7号横坑)排水门开启,让引水隧道内的馀水排放净空后,工程人员再借由这条控制廊道进入引水隧道骑乘电动机车或徒步方式,以避开坍塌废弃的五甲隧道前往桧溪坝、林溪坝进行简易维修及进水口闸门耙污,奇莱坝部份因道路尚存在,因此可经过奇莱路直接前往。

隧道资讯

  • 总长:735.92公尺(改线),603公尺(旧线)
  • 宽度:2.9公尺
  • 高度:3.5公尺
  • 半径:1.81公尺
  • 结构:混凝土衬砌
  • 类型:倒D型

参考文献

  1. 木瓜溪发现台湾火刺木 辟复育基地,联合新闻网,202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