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 - 汉语词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五时 - 汉语词汇 |
谓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令。泛指一年四季。
佛教语。天台宗谓佛陀从成道至涅盘所说之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盘时。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五时
英文名; five seasons
定义; 春、夏、长夏、秋、冬五季。
应用学科1;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应用学科2; 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
应用学科3; 中医基础理论总论(三级学科)
基本信息
【拼音】:wǔ shí
【注音】:ㄨˇ ㄕㄧˊ
(1).谓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令。泛指一年四季。《吕氏春秋·任地》:"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获死。" 高诱 注:"五时,五行生杀之时也。" 陈奇猷 校释:"五时者,春、夏、秋、冬、季夏也。本书《十二纪》,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而於《季夏》之末别出中央土一节,是以木、火、金、水、土五行配属春、夏、秋、冬四季,即所谓五时也。"《隋书·王劭传》:"伏愿远遵先圣,於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
(2).佛教语。天台宗谓佛陀从成道至涅盘所说之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盘时。 南朝 梁 刘孝标 《序》:"五时密教,月犹镜象;一乘妙旨,观若掌珠。" 清 龚自珍 《总正历代所译一切经》:" 释迦 既没, 阿难 结集 释迦 一代五时之教。"
词语解释
折叠一年四季 《吕氏春秋·任地》:"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获死。" 高诱 注:"五时,五行生杀之时也。" 陈奇猷 校释:"五时者,春、夏、秋、冬、季夏也。本书《十二纪》,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而於《季夏》之末别出中央土一节,是以木、火、金、水、土五行配属春、夏、秋、冬四季,即所谓五时也。"《隋书·王劭传》:"伏愿远遵先圣,於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
佛教语
南朝 梁 刘孝标 《<昭明太子集>序》:"五时密教,月犹镜象;一乘妙旨,观若掌珠。" 清 龚自珍 《总正历代所译一切经》:" 释迦 既没, 阿难 结集 释迦 一代五时之教。"
医学
医学五时,即春、夏、长夏、秋、冬。《灵枢·五阅五使》:"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
五时之长夏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四时,依次序而循环,季节气候则由温、热而转寒、凉,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收、藏。为何一年四时之中又有"五时(长夏)"之称呢?此乃出于理论需要,为了与天之五行、人之五脏等相配而构建的庞大的五大系统使然。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王冰注云:"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五)时之胜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
检阅先秦、汉之古籍,并未见"长夏"之名称,却有"季夏"之名称,如《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战国时期的邹衍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春秋繁露·五行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四时中增加了季夏而成为五时。
长夏,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并在《内经》全书中共见27次,却是由邹衍"季夏"一词演变而来。时贤孔德立《先秦诸子》说道:"'季夏'的出现,是邹衍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创举,解决了土德在四时中不占具体位置的缺陷。"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为了与脾、土、湿相配合,故《内经》的作者,将季夏换成了长夏,是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成熟的标志。长夏的来源,实由五行学说推演派生而来,即为了配合自然界之五行---木、火、土、金、水,此完全是出于理论的需要,牵强附会明显。
长夏的词义当如王冰所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六节藏象论》次注)又说道:"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藏气法时论》次注)即"长在夏中"。长,当读掌zhang,非读常chang。
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六月,指阴历六月,亦即农历六月,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故由脾所主。
长夏虽由脾所主,但从时间来说却又不尽合理,时间搭配不均匀。长夏是从夏季分出的一个月,夏季则是二个月,而春、秋、冬则各为三个月。这样一来《内经》的作者,为了均衡这个时间,又云"脾不主时",即在每季之末各匀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个月×3季-18天=72天,如此则每季皆系72天。《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
此"脾不主时"则是受当时阴阳、五行、五方、四时学说之影响嫁接而来。
《管子·五行》:"日至赌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七十二日而毕。"、"赌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受此影响,邹衍则创立了"五行相生的四时教令思想",推荐给当时的统治者。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土居中央,为(谓)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是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人官之大者,不名所职,相其是也;天关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矣。"
《春秋繁露·治水五行》:"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七十二日,复得木。"
五时
判教用语。依大小乘经典之说法时期,判定释尊一生之说法为五个阶段。又称五时教。此五时之说,始于刘宋时代的慧观,其后萧齐时代的刘、隋代的天台智顗、唐代的法宝也各立五时说,但分法不同。由于彼等皆视大小乘经典为佛说(实则大乘经典系佛灭后数百年始告陆续出现),因此所作的教判,并不合历史事实。兹分述如次︰
刘宋慧观所立
首先分判一代圣教为顿渐二教,渐教又分五时教︰
(1)三乘别教,又名有相教。
(2)三乘通教,又名无相教。
(3)抑扬教,又名褒贬抑扬教。
(4)同归教,又名万善同归教。
(5)常住教,又名双林常住教。
《三论玄义》云(大正45·5b)︰'言五时者,昔涅盘初度江左,宋道场寺沙门慧观仍制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但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从鹿苑终竟鹄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于渐教内开为五时。一者三乘别教,为声闻人说于四谛,为辟支佛演说十二因缘,为大乘人明于六度,行因各别,得果不同,谓三乘别教。二者般若,通化三机,谓三乘通教。三者净名,思益赞扬菩萨而抑挫声闻,谓抑扬教。四者法华会,彼三乘同归一极,谓同归教。五者涅盘,名常住教。'
《大品经游意》亦云(卍续38·11下)︰'慧观法师云︰阿含为初,波若为第二,维摩、思益等为第三,法华为第四,涅盘为第五。'此中,第一时阿含,即三乘别教。第二时般若,即三乘通教。第三时维摩、思益等,即褒贬抑扬教。第四时法华会,即万善同归教。第五时涅盘,即双林常住教。
慧观此说,为我国判教之嚆矢,一时流行于江南之地,刘、僧柔、慧次、智藏、法云等诸师均争相承袭,僧宗、宝亮等,又以之配于《涅盘经》所说的五味之譬喻,使此说益加彰显,至天台智顗而集其大成。
又,《法华玄论》卷三云(大正34·382b)︰'爰至北土,还影五教制于四宗。'北地慧光所立之四宗判教,即以此五时教为本。
萧齐刘所立
亦判一代圣教为顿、渐二教。渐教中更立五时之别︰
(1)人天教,
(2)有相教,
(3)无相教,
(4)同归教,
(5)常住教。
大乘义章
卷一云(大正44·465a)︰'刘说言︰如来一代所说,无出顿渐,华严等经是其顿教,余名为渐,渐中有其五时七阶。言五时者,(一)佛初成道,为提谓等,说五戒十善人天教门。(二)佛成道已,十二年中,宣说三乘差别教门。求声闻者,为说四谛。求缘觉者,为说因缘。求大乘者,为说六度。及制戒律,未说空理。(三)佛成道已,三十年中,宣说大品空宗般若维摩思益,三乘同观,未说一乘、破三归一,又未宣说众生有佛性。(四)佛成道已,四十年后,于八年中,说法华经,辨明一乘,破三归一,未说众生同有佛性,但彰如来前过恒沙未来倍数,不明佛常,是不了教。(五)佛临灭度,一日一夜,说大涅盘,明诸众生悉有佛性,法身常住,是其了义。此是五时。言七阶者,第二时中,三乘之别,通余说七。'
法华玄义
卷十(上)云(大正33·801b)︰'北地师亦作五时教,而见谓波利为人天教,合净名、般若为无相教,余三不异南方。'然《出三藏记集》卷九所载的〈无量义经序〉(刘作),唯出七阶而未举五时。
隋天台智顗所立
将一代圣教之说时总别为五期,更约化仪立顿、渐、秘密、不定等四教,称化仪四教。约化法立藏、通、别、圆等四教,称化法四教。五时者,(一)华严时,(二)阿含时(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盘时。此五时虽依据前述慧观等人所说,但又并华严摄于五时中,又合法华、涅盘为第五时,乃不同于前者之处,今略述于下︰
(1)华严时︰指佛初成道时,于三七(二十一日)间,阐说《华严经》的时期。'华严时'系依所说经题而立名,其所说之法既示圆教,兼示别教,谓'圆兼一别',乃对大菩萨众及大乘根熟之凡夫(即别圆大机)所说。自佛之化意来说,是佛向钝根机类拟自证之佛慧,试其是否适合而说,故依拟机之宜乐,此期称作拟宜时。结果,其机如聋,如哑,未更发大乘之机。
(2)阿含时(鹿苑时)︰谓继华严时之后,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之时期。因其最初说法处在鹿野苑,故又作鹿苑时。今称阿含时,是从经立名。此时所说之法,仅限于三藏教。从佛化众之立意来说,此时之教法,系为诱引不堪大化之机类而说,故又称诱引时。
(3)方等时︰谓阿含时之后八年间,说示大乘《维摩》、《思益》、《楞伽》、《楞严》、《金光明》、《胜鬘》等经典的时期。此时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乃释尊为诃责于阿含时得小乘证果,而执其所证与佛相同之人,令其兴起耻小慕大之念而说,故从佛之化意来说,此时又称弹诃时。
又,'方等时'之名,《四教仪备释》释云(卍续102·142下)︰'四教并谈,曰方;四机普益,曰等。'盖此亦依经题而立,因方等是大乘经之通名。乃阿含之后,初说大乘经之时,故特以'方等'为名。
(4)般若时︰谓方等时后二十二年间,说《摩诃般若》等诸部般若经典之时期,亦依所说经名而称般若时。其教法说示别、圆二教,兼说通教。从佛的化意来说,系为淘汰由前时所说而引起之大小别见情执,而说一切法空之时期,故又称淘汰时。
(5)法华涅盘时︰由于前四时,四十余年之调停方便,众生根机逐渐纯熟,释尊为使彼等入佛知见,在最后八年间,说示《法华经》,更于涅盘之际,在一日一夜间,宣说《涅盘经》。其所说之法乃纯圆独妙之教,此圆与前四时所说之圆不同,但其体无别。前四时所说之圆是相对于藏、通、别之圆,此时的圆是开会前四时之二乘、三乘之权法,而显真实之圆,即开显之圆。由此说示,二乘小机开会得入一佛乘,佛之化意至此圆满,故此时又作开会时。
以上之五时判教,乃本《法华经》〈信解品〉之长者穷子喻、《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品〉之日光三照及《涅盘经》〈圣行品〉之五味相生之说而成。'法华穷子喻'以旁追、二诱、体信、领知、付业五段详明五时调机入实之次第。'华严日光三照'以日出照高山、幽谷、平地之次第(平地又别为食时、禺中、正中三时)喻示五时。'涅盘五味'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之相生示五时。故天台大师之五时判教即根据上说而设。今将五时与上者之关系表示如下︰
┌───┬───┬────┬──┬───┬──┬─────┐
│五 时 │所说法│年 时 │化意│穷子喻│五味│日光三照 │
├───┼───┼────┼──┼───┼──┼─────┤
│华严时│ 兼 │三七日 │拟宜│ 旁追 │ 乳 │高山 │
│鹿苑时│ 但 │十二年 │诱引│ 二诱 │ 酪 │幽谷 │
│方等时│ 对 │八年 │弹诃│ 体信 │生酥 │食事┐ │
│般若时│ 带 │二十二年│淘汰│ 领知 │熟酥 │禺中┼平地│
│法华 │ │ │ │ │ │ │ │
│ 时 │ 圆 │八年 │开会 │ 付业 │醍醐│正中┘ │
│涅盘 │ │ │ │ │ │ │
唐法宝所立
约机解之浅深,将一代圣教立为五种说时︰(1)小乘教,(2)般若教,又名大乘教,(3)深密教,又名三乘教,(4)法华教,又名一乘教,(5)涅盘教,又名佛性教。法宝在《俱舍论疏》卷一云(大正41·458a)︰'世亲论主,意无朋执,依第一时制造此论,同第一时,依第二时造般若论,说诸法皆空,同第二时意,依第三时释摄论等,旨趣同其解深密意,依第四时述法华论,明二乘无灭,与前三教别,依如来藏无上经等诸大乘经,述佛性论,会经中说一分决定无涅盘法,以为不了,依涅盘经造涅盘论。'
法宝之五时说,在其所著《一乘佛性究竟论》中有详述,但该书仅存第三卷,缺教判章,故其内容不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