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峰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凤楼是宫城正门形制。上有崇楼五座,以游廊相连,东西各有一座阙亭,形如雁翅,俗称"五凤楼"。

隋唐时期在洛阳建应天门(紫微城正门),城门楼在中间,垛楼、阙楼各一对,分排在两边,飞檐如翅翼,似五只凤凰,故称"五凤楼"。

此外,北京故宫午门上部为门楼一座,两翼俗称"雁翅楼",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1]

起源

"五凤"之名,最早见于汉代。汉宣帝刘询即以"五凤"为年号,传说其在位年间,有凤凰五至之祥。"五凤"之祥,是人们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期盼。雄伟壮观的五凤楼即承担着防卫任务,又是权利、礼制的象征物,也是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的见证,它从汉魏起就一直成为古代宫阙建筑的沿用模式,在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晋到南宋期间,由于中原地区的战乱,一些名门望族为了避乱,南迁到福建等地聚居,把当时中原流行的"户型"也带到了那里,其中最典型的要数"五凤楼"。因为屋顶如飞鸟的造型,加上整个房屋设计上考虑了五行的因素,人们就叫它"五凤楼"了。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在洛阳建应天门(紫微城正门),城门楼在中间,垛楼、阙楼各一对,分排在两边,飞檐如翅翼,似五只凤凰,故称"五凤楼"。

五凤楼是宫城正门,东西各有一座阙亭,形如雁翅。

隋唐时期当指洛阳紫微城正门--应天门,有隋一代大业元年(605年)始建,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重建。唐·李白《古风》:"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在故宫建造午门(紫禁城正门),上部为门楼一座,两翼俗称"雁翅楼",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亦称"五凤楼"。

明清时期当指北京紫禁城正门--午门,有明一代永乐年间始建,清顺治四年重建。据《明一统志·庐州》记载:"五凤楼在府城上。唐天佑中,张崇筑城创楼,凤集其上,因以纪瑞。"五代时,梁太祖曾在洛阳重修五凤楼、朝元殿。这时已有命名为五凤楼的建筑物和城楼。至于成为宫城门楼的名称,则见于《宋史》的记载:在西京洛阳有"宫城周迥九里三百步。城南三门,中日五凤楼,"并注:"因隋唐旧名"。可见明清也把午门称为五凤楼,当是从隋唐、宋代流传下来的。

建筑分支

五凤楼是一种理想化的住宅模式,左右对称,前低后高。院落中既有平房,又有楼房,从广场、水池到花园,一应俱全,堪称是一座完美的大别墅。

五凤楼分为府第式和宫廷式两种类型。府第式五凤楼又称"府第式方楼"、"三堂屋",整座建筑层次分明,巍峨庄严,气势轩昂。宫廷式是方形楼的一种,是方形系列楼中最富特色、数量最少而显得尊贵的一种。

在福建西南部山区,五凤楼至今仍然是当地的主流楼盘。作为最古老的土楼形式,闽粤山区很多院落楼房的格局都从五凤楼中汲取灵感。《中国国家地理》介绍过的梅州围拢屋(2010年3月号)、闽中土堡(2010年8月号)都是在五凤楼"户型"的基础上改造来的。可惜,在五凤楼的发源地中原,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均土地的大量减少,五凤楼的建筑形式反而逐渐消失了。

概念

京剧中所指的五凤楼,可能同午门有关。

明代午门为紫禁城的正门,午门中为九间重檐正楼,两侧各有两座阙阁,共五座楼阁,行如凤翅,俗称"五凤楼"。 剧内常以"五凤楼"比喻为朝廷。其实不然,午门共有五个门,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出入。皇后在大婚入宫时走一次,殿试考中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出来时可以走一次,他人只允行侧门。

日本寺庙

另在日本南禅寺有一三门(日本三大三门之一),位居京都五山之上,号称「天下龙门」,上层则称为五凤楼。此建筑完工于1628年,但整座南禅寺原建筑可能仿中国唐代禅寺。

文学典故

宋代杨大年的《杨文公谈苑》有"五凤楼手"的典故,"韩浦、韩洎能为古文,洎常轻浦,语人曰:'吾兄为文,譬如绳缚草舍,庇风雨而已。予之文,能造五凤楼手。'浦闻其言,因人遗蜀笺,作诗与洎曰: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老兄得此全无用,助尔添修五凤楼。"宋辛稼轩的《鹧鸪天·梦断京华故倦游》便用此典,"君家兄弟真堪笑,个个能修五凤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