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原郡」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1 個標籤回退)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
[[File:五原郡.jpeg|有框|右|<big>五原郡</big>[http://p8.itc.cn/images01/20200616/bc98c1a9dd4b47c7b5fd1f565748817f.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402117123_120743388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五原郡''',郡名。[[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郡治在九原县(县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隶属于朔方刺史部。东汉时属幷州。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废。魏晋时其地为鲜卑、羌胡所据。[[十六国]]前秦复置。北魏时其地属夏州、怀朔镇。隋初置丰州,大业中改为五原郡。唐置丰州、天德军。
 
'''五原郡''',郡名。[[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郡治在九原县(县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隶属于朔方刺史部。东汉时属幷州。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废。魏晋时其地为鲜卑、羌胡所据。[[十六国]]前秦复置。北魏时其地属夏州、怀朔镇。隋初置丰州,大业中改为五原郡。唐置丰州、天德军。
  
 
==建置==
 
==建置==
  
 五原郡为[[战国]]时赵国及[[秦始皇]]所置九原郡之东半部。九原郡一带在古籍中被称为北假、河南地。[[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将河套地区纳入赵国版图。战国末年,河套地区为匈奴所据。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置九原郡,号为新秦中,此即汉代之五原、朔方二郡。秦末,河南地又为匈奴所据。
+
 五原郡为[[战国]]时赵国及[[秦始皇]]所置九原郡之东半部。九原郡一带在古籍中被称为北假、河南地。[[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将河套地区纳入赵国版图。战国末年,河套地区为匈奴所据。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ref>[https://www.sohu.com/a/316465431_732624 秦始皇“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搜狐,2019-05-25</ref> ,置九原郡,号为新秦中,此即汉代之五原、朔方二郡。秦末,河南地又为匈奴所据。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渔阳、上谷,杀千余人。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汉军向北掠地至北假,遂以秦代九原郡故地“置朔方、五原郡”。
+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 匈奴]] 侵入渔阳、上谷,杀千余人。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汉军向北掠地至北假,遂以秦代九原郡故地“置朔方、五原郡”。
  
 
==汉代五原郡==
 
==汉代五原郡==
行 11: 行 13:
 
===西汉===
 
===西汉===
  
[[西汉]]后期,五原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市区、[[固阳县]]、[[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以及准格尔旗东北部。境内有石门水,即今昆都仑河。武帝、昭帝时在临近匈奴的边地塞外大规模修筑[[长城]]和要塞。五原郡北境有石门障,出石门障向北,有光禄城。光禄城西北一线,有支就、头曼、虖河、宿虏(受降城)等数座鄣塞,中以长城相接,称为列城。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五原郡领十六县。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39,322户,231,328人,绝大部分居民为汉人。
+
[[西汉]]后期,五原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市区、[[固阳县]]、[[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以及准格尔旗东北部<ref>[https://www.cidianwang.com/lishi/diming/0/43280cy.htm 五原郡在哪里 ],词典网 </ref> 。境内有石门水,即今昆都仑河。武帝、昭帝时在临近匈奴的边地塞外大规模修筑[[长城]]和要塞。五原郡北境有石门障,出石门障向北,有光禄城。光禄城西北一线,有支就、头曼、虖河、宿虏(受降城)等数座鄣塞,中以长城相接,称为列城。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五原郡领十六县。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39,322户,231,328人,绝大部分居民为汉人。
  
 
===东汉===
 
===东汉===

於 2022年8月25日 (四) 13:07 的最新修訂

五原郡,郡名。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郡治在九原縣(縣治在今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鎮西北),隸屬於朔方刺史部。東漢時屬幷州。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廢。魏晉時其地為鮮卑、羌胡所據。十六國前秦復置。北魏時其地屬夏州、懷朔鎮。隋初置豐州,大業中改為五原郡。唐置豐州、天德軍。

建置

五原郡為戰國時趙國及秦始皇所置九原郡之東半部。九原郡一帶在古籍中被稱為北假、河南地。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趙國「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將河套地區納入趙國版圖。戰國末年,河套地區為匈奴所據。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1],置九原郡,號為新秦中,此即漢代之五原、朔方二郡。秦末,河南地又為匈奴所據。

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漁陽、上谷,殺千餘人。武帝令車騎將軍衛青「出雲中以西,至高闕,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漢軍向北掠地至北假,遂以秦代九原郡故地「置朔方、五原郡」。

漢代五原郡

西漢

西漢後期,五原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內蒙古包頭市市區、固陽縣烏拉特前旗、達拉特旗以及准格爾旗東北部[2]。境內有石門水,即今昆都侖河。武帝、昭帝時在臨近匈奴的邊地塞外大規模修築長城和要塞。五原郡北境有石門障,出石門障向北,有光祿城。光祿城西北一線,有支就、頭曼、虖河、宿虜(受降城)等數座鄣塞,中以長城相接,稱為列城。成帝元延、綏和之際(約前8年),五原郡領十六縣。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39,322戶,231,328人,絕大部分居民為漢人。

東漢

王莽改五原為獲降。東漢建武五年(29年),盧芳「自稱天子於九原」,建都九原縣,占據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建武十一年(35年),罷朔方刺史部,五原、朔方等郡遂屬幷州。建武十二年,九原守將隨昱降漢,盧芳亡入匈奴。建武二十年(44年),「省五原郡,徙其吏人置河東」。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內附,郡民遷回五原郡本土。明帝永平中,五原屢遭北匈奴入寇。順帝永和初年,五原郡領十縣:九原、五原、臨沃、文國、河陰、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陽,有4667戶,22957人。漢書地理志所載之固陵、蒱澤、南輿、稒陽、莫(黑旦)、河目六縣當於東漢前期省並。永和五年(140年)九月,南匈奴句龍吾斯、車紐叛亂,乃僑置朔方郡於五原郡五原縣。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春,因胡羌侵擾,曹操「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郡」,割太原郡北部置新興郡。五原郡人口被安置於太原郡陽曲縣故地,即新興郡九原縣(在今山西忻州)。

視頻

五原郡相關視頻

千年古郡 大美五原
固陽縣2016專題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