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2016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8年10月10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试行)》文件出台并公布
互联网金融的特色
我在文章中主要提到了“四个驱动+一个精神”,即科技驱动、产品驱动、营销驱动、生态驱动和开放合作精神,而这位读者进行了补充:
从IT的角度来看,服务SDK化、系统分布式化、基础设施云化 ;从业务的角度看,体验机器化、业务社交化、处理碎片化、风控数字化、产品工厂化、销售垂直化。
在我看来,这个补充非常棒,从业务流程的各个层面诠释了互联网金融的科技驱动,以服务SDK化为例,很多支付结算类产品,其实都是以开放SDK的形式进行B端服务。大家比较熟悉的微信小程序,本质上便是SDK化的表现形式。
处理碎片化、销售垂直化,这两点也是深有体会。
产品驱动模式下服务的精细化必然带来信息处理的碎片化,这种碎片化反过来又在加速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很多机构推出的智能机器人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而销售垂直化,更多地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对分支机构的消解,直接由总部各业务线直面用户,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也能更好地迭代产品,本质上也是一种去中介化。
整体而言,互联网金融的诸多特色才刚刚展现,虽然现阶段行业面临着监管问题和舆论污名化的问题,也只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银行的区别
在我看来,二者的所有区别,根源都在机构属性的不同上。
监管体系不同。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银行,背后对应的是不同的持牌机构,自然也受不同的监管框架所约束。在当前的各类金融牌照中,银行的监管框架无疑是最完备、也是最严格的,其根源也在于银行可以吸储,风险具有极强的外溢性,不得不配套以严格的监管体系。
发展使命不同。互联网银行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新设的民营银行,一种是传统银行的互联网化转型,以网络金融部或直销银行子公司的模式。
无论哪种形态,互联网银行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庞大的传统银行体系探索一条转型发展之路,传统银行的互联网化转型尤其如此。当然,从业务层面看,普惠金融也是民营银行的重要使命,这点与互联网金融是一致的。
业务范围不同。互联网银行首先是银行,可以从事《商业银行法》中明确的十三项业务,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体现在资金来源上,可以吸储、可以同业拆借,也可以发行金融债。
而互联网金融机构,背后对应的是消费金融牌照、小贷牌照、保理牌照、第三方支付牌照等或网贷平台等,每个牌照基本只对应单一的一项或几项业务,对互金机构而言,持有的牌照越多,可从事的业务越多。但,无论哪个牌照,都不能合法吸储,在资金来源上便处于劣势。
总体上,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种类远低于互联网银行,前者是后者的子集。
机制体制上的不同。 机制体制取决于人,无论是制度的制定还是执行都是如此。恰恰在人员构成上,互联网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互联网银行主体是银行,人员也以传统 银行从业人员为主;互联网金融的主体更多地是互联网,人员构成以互联网企业从业人员、母公司人员等为主。人员构成的不同便产生了机制和流程的不同。[1]
举 个例子吧,这段时间密集地和民营银行同业进行交流,与某家民营银行的员工成为朋友,我们从业务交流到文化,他之前在一家支付企业工作,企业文化非常自由, 制度也很扁平化,他现在最受不了的便是冗长的机制和“领导至上”的假大空文化。他的吐槽也曾让我吃惊,这家成立时间不足两年的民营银行,也官僚化到如此地 步了么?那些传统银行内部孵化的所谓直销银行,也许就更不用说了。
看,这就是人的同化力。
互联网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相同点
我想,更多地还是相同点吧。由于民营银行的线下物理网点仍未放开,二者在业务模式上其实是相似的,相同的业务模式面对的自然也是相似的客群,在产品设计、运营等方面也存在很高的相似度。
所以,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互联网银行只是传统银行的补充,但是互联网金融的直接对手。这个话题,如果大家感兴趣,改天再聊。